林海青,1958年7月出生于福建福州,计算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讲座教授,浙江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林海青于1981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赴美留学;1983年获得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9年担任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研究助理;1989年至1991年担任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研究助理;1991年至1995年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助理教授;1995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2003年至2010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主任;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资助;2009年受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创办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3月,任浙江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林海青:物理科研领域的探索先锋
学术成长与职业发展之路
1958年7月,林海青于福建省福州市诞生。1978年,他凭借自身努力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启了对物理学知识的探索之旅。1981年,他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成功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 。1980年,林海青积极参加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CUSPEA),这一经历为他后续赴美深造奠定了良好基础 。
1981年,林海青远渡重洋,前往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继续学业。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1983年,他获得理学硕士学位。随后,他进入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在1983年至1987年期间,深入钻研专业知识,最终顺利毕业,收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
1987年,林海青开启职业生涯,担任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的研究助理(Research Associate),积累科研实践经验。1989年,他转至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试验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继续担任研究助理(Research Associate)。1991年,他加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 - 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任职助理教授(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并在此岗位上工作至1995年 。
1995年8月,林海青来到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开启了新的学术篇章。在香港中文大学,他不断成长,历任副教授、教授。2003年至2010年,他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主任,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2003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资助,这是对他科研能力的高度认可 。2009年8月,林海青受聘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积极投身科研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创办了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一职 。2019年11月,凭借在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林海青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年3月,他出任浙江大学物理学院院长,继续为物理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
卓越的科研成就
多维度的理论研究突破
林海青在物理学研究领域成果卓著,主要聚焦于强关联系统,量子纠缠和量子相变,以及多体系统的数值方法等方面 。在强关联系统研究中,他预言相分离是强关联系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一前瞻性的理论预言随后得到了实验验证,为强关联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在量子纠缠和量子相变研究方面,他有突破性发现,成功揭示了量子相变与量子纠缠之间的定量关系,从量子信息角度创新性地给出了以纠缠刻画量子相变的新方法,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理论发展 。在对纳米体系的研究中,他深入探究光诱导激发对纳米体系尺寸和空间构型的依赖性,其得到的理论结果不仅被实验所证实,还进一步推动了相关实验工作的开展,对纳米科技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丰硕的学术著述发表
截至2016年10月,林海青学术成果斐然,已在《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等知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他的部分代表性论文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如“Huang Z, Zhang C, Lin H Q. Magnetic instability and pair binding in aromatic hydrocarbon superconductors[J]. Scientific Reports, 2012, 2: 922”“Yang Z J, Hao Z H, Lin H Q, Wang Q Q. Plasmonic Fano resonances in metallic nanorod complexes[J]. Nanoscale, 2014, 6(10): 4985 - 4997”“Lin H Q. Boosting computational capabilities[J]. Nature Materials, 2016, 15(7): 693”等 。这些论文为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 。
活跃的学术交流活动
林海青积极参与学术交流,致力于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传播。2012年4月21日,他前往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能源学院,做题为《Random number and simulation of physical systems》的学术报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见解 。2018年4月20日,在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他又以《Studies on the Rabi Model》为题开展学术报告,为师生们带来学术前沿动态 。2020年12月5日,林海青来到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在海韵园行政楼A201会议室为师生开展计算物理专题的南强学术讲座,进一步推动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 。
人才培养贡献
2018年秋季学期起,林海青牵头教学团队,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科研究生开设了《高等计算物理》英文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他将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为培养物理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贡献力量 。
荣誉加身彰显成就
2003年,林海青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这一荣誉由美国物理学会授予,充分肯定了他在物理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2019年11月,他成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国家对他科研贡献的高度赞誉 。林海青凭借在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卓越表现,成为物理学领域的杰出代表,激励着众多科研人员在物理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