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鼐[公元1888年-1967年,抗日名将,民革卓越领导人和创始人]+像 广东省东莞市人物 蒋光鼐(1888年12月17日—1967年6月8日),字憬然,广东东莞虎门人,一生集抗日名将、民革创始人、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纺织工业奠基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他早年投身革命,中年指挥淞沪抗战名震中外,晚年投身国家建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兼具军事才能与政治远见的杰出人物。 早年求学与革命启蒙蒋光鼐生于东莞虎门南栅乡桐园坊,祖父蒋理祥为咸丰年间进士,父亲蒋子敏为光绪举人,家学渊源深厚。父母早逝后,家道中落,15岁的他考入东莞师范学堂,后于1906年考入广州陆军小学第二期,期间经陈铭枢介绍加入同盟会,开启革命生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他随南京陆军中学同学奔赴武汉,加入中央第二敢死队,参与汉口龙王庙登陆战及汉阳保卫战,初显军事胆识。南北议和后,他进入保定军校骑兵科深造,毕业后投身反袁斗争,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在黄兴创办的“浩然庐”军事学校继续革命理论学习。 护国护法与北伐征程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蒋光鼐回国加入护国军,随方声涛部进军广东,目睹军阀割据后一度心灰意冷,与李章达、陈铭枢等人在广州六榕寺研习佛学,法号“憬然”。1917年孙中山成立护法军政府,他重归革命,历任大元帅府警卫连长、援闽粤军参谋等职。1922年陈炯明叛变,他率部死守总统府,掩护宋庆龄脱险,后受命收拢残部,逐步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副师长。1926年北伐战争中,他率部参与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与叶挺独立团协同作战,为攻克武昌立下战功。 淞沪抗战与民族气节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蒋光鼐以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身份与军长蔡廷锴共同领导淞沪抗战。面对日军海陆空优势兵力,他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号召,指挥部队在闸北、江湾、吴淞等地血战33天,迫使日军三易主帅,四度增兵,打破其“四小时占领上海”的狂妄计划。此役极大鼓舞全国抗日士气,获国际舆论盛赞,蒋光鼐由此被誉为“抗日铁血将军”。战后,他因反对蒋介石对日妥协政策遭排挤,被迫辞职赴闽。 福建事变与民革创建1933年,蒋光鼐联合李济深、陈铭枢等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反蒋抗日,提出“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纲领。虽因孤立无援失败,但这一行动促成国民党内部抗日力量与中共的初步接触。抗战全面爆发后,他积极投身国共合作,任第七战区副司令长官。1948年,他与李济深等在香港创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团结国民党左派支持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新中国建立作出重要贡献。 建国后的建设者新中国成立后,蒋光鼐历任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他主导制定纺织业发展规划,推动公私合营改革,建立现代纺织工业体系,助力国家经济恢复。1967年病逝于北京,骨灰安葬八宝山革命公墓。其一生跨越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始终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从铁血抗战到和平建设,书写了爱国志士的传奇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