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占领荆州、益州之地,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伐吴于夷陵之战失败后,刘备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但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作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三国时期闪耀的智慧之星与忠诚之魂 在三国纷争的历史舞台上,诸葛亮宛如一颗夺目璀璨、照亮古今的巨星,以其超凡绝伦的智慧、高瞻远瞩的谋略和矢志不渝的忠诚,成为那个时代最为耀眼且令人敬仰的人物。作为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政治家,他治国理政,使蜀汉政权在乱世中得以稳固发展;作为卓越的军事家,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留下诸多经典战例;作为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其作品《出师表》等流传千古,感人至深;同时,他还是别具匠心的发明家,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发明彰显其非凡巧思。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被后世代代传颂,成为中华民族智慧与忠诚的象征,深深烙印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乱世童年与早期求学 东汉光和四年(公元 181 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他出身官宦世家,父亲诸葛圭,字君贡,在东汉末年担任泰山郡丞一职。然而,命运对诸葛亮颇为坎坷,在他幼年时,父母便相继离世,失去依靠的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 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交情深厚,为谋求出路,诸葛玄带着诸葛亮兄弟前往荆州投奔刘表。在荆州,诸葛亮结识了颍川人石广元、徐元直以及汝南人孟公威等有志青年,他们经常一起游历求学,探讨学问,交流对天下局势的看法。在此期间,诸葛亮还拜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司马徽学识渊博,精通经学、史学、道学等诸多领域,在他的悉心教导下,诸葛亮不仅系统学习了儒家经典,还对天文、地理、兵法、谋略等知识有了深入研究。通过勤奋学习与不断思考,诸葛亮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远大的抱负,他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期望能在乱世中一展宏图,拯救苍生。 隆中隐居与雄才初显 诸葛玄去世后,18 岁的诸葛亮来到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躬耕隐居生活。在隆中,诸葛亮一边亲自耕种土地,维持生计,一边密切关注着天下局势的变化。他利用这段时间,深入研究历史兴衰的规律,分析各方势力的强弱对比,为日后出山施展才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在隆中隐居期间,诸葛亮十分注重与荆州当地名士的交流。他经常拜访庞德公、黄承彦等知名人士。庞德公是荆州地区德高望重的学者,对诸葛亮极为赏识,称他为 “卧龙”,意为蛰伏未起的巨龙,一旦时机成熟,必将翱翔天际。诸葛亮每次拜访庞德公,都恭恭敬敬地在床下向他行礼,虚心请教问题。而黄承彦则是一位学识渊博、思想开明的长者,他对诸葛亮的才华也赞赏有加,并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诸葛亮。诸葛亮的妻子黄氏,虽然长相平凡,但聪明贤惠,知书达理,在生活和事业上都给予了诸葛亮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三顾茅庐与隆中对策 建安十二年(公元 207 年),刘备在经历了多年的奔波流离后,屯驻于新野(今河南省南阳市)。此时的刘备,求贤若渴,渴望得到有识之士的辅佐,以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的理想。经司马徽、徐庶的极力推荐,刘备得知诸葛亮乃当世大才,于是带着关羽、张飞,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三顾茅庐”。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终于出山辅佐刘备。在隆中,诸葛亮与刘备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谈,这就是千古闻名的 “隆中对策”。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指出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强大,不可与之正面抗衡;孙权占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以作为盟友,而不可图之。接着,诸葛亮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构想:刘备应先夺取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然后,再谋取益州,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待天下有变,刘备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策” 为刘备集团制定了明确的战略规划,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刘备前行的道路,也为诸葛亮此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赤壁之战与联吴抗曹 诸葛亮出山后,积极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刘备扩充实力,发展势力。此时,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势力日益壮大,野心勃勃地想要一举统一天下。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击败,率残军退往夏口。 在这危急存亡之际,诸葛亮主动请缨,前往江东劝说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他深知孙权集团内部对于是否抗曹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主张投降曹操,而以周瑜、鲁肃为首的主战派则坚决主张抗击曹操。诸葛亮到达江东后,凭借其卓越的口才和敏锐的洞察力,一方面向孙权分析了曹操军队的弱点,指出曹操军队远道而来,疲惫不堪,且不习水战,荆州百姓也并非真心归附曹操;另一方面,强调了孙刘联合的巨大优势,若孙刘两家齐心协力,定能击败曹操,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诸葛亮的一番话,成功地说服了孙权,坚定了他抗曹的决心。孙权任命周瑜为大都督,统率三万吴军,与刘备军组成联军,共同抗击曹操。 随后,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咸宁市内)与曹操大军对峙。周瑜采用了黄盖的火攻之计,一把大火将曹操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曹军大乱,孙刘联军趁势出击,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它不仅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也充分展示了诸葛亮的卓越智慧和外交才能。经此一役,诸葛亮声名远扬,成为了三国时期备受瞩目的人物。 辅佐刘备与蜀汉建国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协助刘备乘胜追击,占领了荆州的南部四郡(零陵、桂阳、长沙、武陵),并以此为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建安十六年(公元 211 年),益州牧刘璋为抵御张鲁的进攻,邀请刘备入蜀相助。诸葛亮与关羽留守荆州,刘备则率领庞统、黄忠等将领入蜀。然而,刘备入蜀后,与刘璋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双方兵戎相见。 建安十九年(公元 214 年),诸葛亮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则率领张飞、赵云等将领沿长江而上,攻克了巴东、巴西、德阳等地,与刘备在成都附近会师。在诸葛亮等人的协助下,刘备成功夺取了益州,自领益州牧。此后,诸葛亮积极协助刘备治理益州,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明法纪,整顿吏治,使益州的社会秩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诸葛亮还注重发展经济,推行屯田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工程,促进了益州经济的繁荣发展。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击败曹操,占领了汉中。此时的刘备势力达到了顶峰,其领土包括荆州、益州和汉中,具备了称帝的条件。建安二十六年(公元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诸葛亮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尽心尽力地辅佐刘备,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白帝托孤与辅政刘禅 章武二年(公元 222 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不听诸葛亮等人的劝阻,亲率大军东征东吴。然而,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大将陆逊击败,全军覆没,刘备本人也退至白帝城(今属重庆市奉节),一病不起。 章武三年(公元 223 年),刘备在白帝城病危,他将诸葛亮召至床前,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听后,泪流满面,跪地发誓,表示一定会竭尽全力辅佐刘禅,绝不辜负刘备的信任。刘备死后,刘禅即位,改元建兴,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蜀汉的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在他的手中。 诸葛亮深知刘禅年幼,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因此,他更加兢兢业业地处理国家事务。他一方面继续推行法治,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使蜀汉政权保持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经济,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蜀汉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民族团结。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汉逐渐恢复了元气,为日后的北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征平叛与攻心为上 建兴元年(公元 223 年),刘备去世的消息传来,南中地区(今贵州、云南、四川南部一带)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趁机发动叛乱,益州郡的雍闿、越巂郡的高定以及牂牁郡的朱褒纷纷响应,他们杀死蜀汉的地方官员,企图脱离蜀汉的统治。南中叛乱不仅威胁到蜀汉的后方安全,也影响了蜀汉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建兴三年(公元 225 年),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南征,平定叛乱。在出征前,诸葛亮的好友马谡向他提出了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的建议,诸葛亮深表赞同。南征过程中,诸葛亮充分运用了军事策略和政治手段,对叛军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方法。他首先迅速击败了高定的叛军,斩杀了高定。随后,在与雍闿的叛军交战中,诸葛亮巧用计谋,生擒了叛军首领孟获。诸葛亮并没有处死孟获,而是亲自为他松绑,带他参观蜀军的军营,询问他对蜀军的看法。孟获表示,之前是因为不了解蜀军的虚实才战败的,如果再战,他有信心取胜。诸葛亮听后,微微一笑,放孟获回去,让他整顿兵马,再次交战。就这样,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他对诸葛亮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后,并没有在南中地区驻兵,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措施。他任命孟获等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员,让他们继续管理南中地区的事务。同时,诸葛亮还从内地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帮助南中地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通过这些措施,南中地区与蜀汉政权的关系更加紧密,实现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蜀汉的北伐提供了坚实的后方保障。 北伐中原与壮志未酬 自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始终牢记刘备兴复汉室的遗愿,将北伐中原、统一中国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建兴四年(公元 226 年),魏文帝曹丕病逝,其子曹叡即位。诸葛亮认为这是北伐的大好时机,于是在次年,他亲自率军进驻汉中,准备北伐。临行前,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了《出师表》,在表中,他回顾了自己追随刘备的历程,表达了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和北伐的决心,同时,也对刘禅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建议,希望刘禅能够亲贤臣,远小人,继承刘备的遗志,兴复汉室。《出师表》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从建兴六年(公元 228 年)到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年),诸葛亮先后进行了五次北伐。在北伐过程中,诸葛亮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创造了许多经典战例。然而,由于蜀汉国力相对较弱,加上北伐路途遥远,后勤补给困难,以及曹魏政权的顽强抵抗,诸葛亮的北伐始终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建兴十二年(公元 234 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他率领大军出斜谷道,占据了武功县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在渭水南岸对峙。诸葛亮深知此次北伐的重要性,他多次向魏军挑战,但司马懿坚守不出,企图以持久战拖垮蜀军。为了激怒司马懿,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一套女人的衣服,嘲笑他胆小如鼠,不敢出战。司马懿虽然心中大怒,但他深知诸葛亮的谋略,依然按兵不动。 长期的劳累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使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同年八月,诸葛亮在五丈原军中病逝,享年 54 岁。诸葛亮的去世,令蜀汉上下悲痛万分,后主刘禅追谥他为 “忠武侯”。遵照诸葛亮的遗愿,蜀军将他的遗体安葬在汉中的定军山。 身后余韵:智慧与忠诚的传承 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他的高尚品德和忠诚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不仅是他对子女的教诲,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诸葛亮去世后,他的著作被后人整理成《诸葛氏集》,其中包括《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等名篇,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在军事方面,诸葛亮发明了许多先进的武器和装备,如诸葛连弩、木牛流马等。诸葛连弩可以连续发射十支箭,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木牛流马则是一种用于山地运输的工具,它的出现解决了蜀军在北伐过程中后勤补给困难的问题。此外,诸葛亮还推演兵法,作 “八阵图”,这是一种非常精妙的军事阵法,在实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诸葛亮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智慧和忠诚的象征。后世的文人墨客对他推崇备至,留下了许多赞美他的诗词歌赋。杜甫曾在《蜀相》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也反映了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时至今日,诸葛亮的形象依然深入人心,他的智慧和忠诚激励着无数人在各自的领域中努力奋斗。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