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贾惜春简介-《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

清朝人物
贾惜春个人介绍资料
贾惜春
中文名:贾惜春
别名:四姑娘、四丫头、藕榭、藕丫头
饰演:胡泽红(87版电视剧)
王培祎、徐飒(10版电视剧)
崔傲菲儿(17版电视剧)
登场作品:《红楼梦》及其衍生作品
排行:金陵十二钗正册第八位
居所:大观园暖香坞
所属府:邸宁国府
父亲:贾敬
哥哥:贾珍
嫂子:尤氏
侄子:贾蓉
贾惜春是曹雪芹所著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她是贾府四春中年纪最小的。父亲贾敬沉溺修道炼丹,最后死于金丹中毒,书中惜春母亲在她出生不久去世,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王夫人身边长大。(注意:虽然贾家四姐妹名字相仿,但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是荣国府的人,只有贾惜春是宁国府的人。)因此与宁府兄长贾珍也不大来往。
她孤僻冷漠,“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下定决心,撵走王熙凤同意原谅的丫鬟入画,对其求饶无动于衷。
四大家族的没落和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最终削发为尼,缁衣乞食。
人物形象
人物名片
名字:贾惜春
父亲:贾敬
胞兄:贾珍
外貌描写: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擅长:绘画
丫鬟:入画、彩屏、彩儿
居所:暖香坞,前连蓼风轩,靠近藕香榭【从里面游廊过去,便是惜春卧房,厦檐下挂着“暖香坞”的匾。在飘雪的冬日,暖香坞是非常温暖的,院内红蓼花深,清波风寒。惜春的画室则腥红毡帘,没进门就能感到一股温香拂面而来。】
结局:续书中惜春在贾府败落后,在栊翠庵出家,终其余生。但根据脂砚斋批语,惜春最终“缁衣乞食”。
故事内容
惜春年龄较小,给人印象较深的是:她能绘画,曾受贾母之命,画《大观园行乐图》。她不工诗,但也参加诗社,在李纨的邀请下负责“誊录监场”,雅号“藕榭”,因为她在大观园中的卧房紧邻藕香榭,来人未进藕香榭的门便能感到一股温香拂面而来。但作者预示了她后来是“独卧青灯古佛旁”,即出家为尼。
清代王雪香《石头记论赞》评曰:“人不奇则不清,不僻则不净,以知清净法门,皆奇僻性人也。惜春雅负此情,与妙玉交最厚,出尘之想,端自隗始矣。”是的,在大观园中,除邢岫烟外,与她交厚的都是些出家人,第7回中就提及她经常与小尼姑智能儿交往,还戏言要剃了头做姑子去。她的孤僻是与妙玉志趣相投的内因。
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丫头入画因私传东西受到遣责,这时惜春不但不为入画辩解讨情,反而催促道:“或打,或杀,或卖,快带了她去。”她说:“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又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一个人,为什么给你们教坏了我!”大嫂子尤氏说她是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实际上她只是逃避现实,以求个人的精神解脱而已。促使惜春最后落发为尼的是目睹贾府的衰败,于是作者安排她走上“了悟”的道路以求躲过“生关死劫”,最终也仍是归入薄命司了。
在第40回,刘姥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众人都笑了,惜春离了座位,拉着她奶母,叫揉一揉肠子,这是她唯一一次撒娇,可见她也有可爱之处。
个人诗作
文章造化(匾额)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注释】
1.文章造化——指大观园的建筑华美精巧,浑然天成。文章,即文彩,这里指大观园华丽的铺陈,错综的布局。造化,这里指自然界的创造化育。
2.“山水”二句——横拖:从旁延伸。千里外,形容由于建筑的精巧,大观园山水绵延,宛如绘画,给人以尺幅千里的感觉。五云:五彩云,古人以之为祥瑞之兆。
3.“园修”二句——修,整饰,装潢。句意是说,园林与日月交辉。夺:争夺,超过。造化工:大自然的创造力。句意是说,园景巧夺天工。
灯谜(佛前海灯)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身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鉴赏】
海灯是点在寺庙里佛像前的长明灯,隐喻惜春出家为尼。对惜春将来出家为尼,作者充满悲悯、同情。出家修行,可以成佛作祖,永生不死,这不是绝大的好事吗?可是从古至今有几个人真正成佛?那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一种精神安慰而已。“性中自有大光明”是带有苦涩味道的解嘲的话;“听佛经”、“沉墨海”等句才见作者的真情。
正册判词
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注释】
1.“勘破”句——语带双关,字面上说看到春光短促,实际是说惜春的三个姐姐(元春、迎春、探春)都好景不长,使惜春感到人生幻灭。勘,查看。
2.缁衣——黑色的衣服。僧尼穿黑衣,所以出家也叫披缁。
3.青灯——因灯火青荧,故名。这里指佛前海灯。
判词翻译成白话便是:“看破了三个姐姐盛景不会长,用黑色尼装换掉了女儿红装。可怜可叹侯门小姐,独坐青灯下陪伴古佛旁。”
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注释】
这首曲子是写贾惜春的。“虚花悟”,意谓悟到荣华是虚幻的。“虚花”,犹言镜中花。
1.“将那”二句——与判词所说“勘破三春”意同。桃红柳绿,喻荣华富贵。待如何,结果怎么样呢?
2.“韶华”二句——韶华,美好的时光,比喻青春年华。清淡:清净淡泊,意即清心寡欲,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天和:指人体的元气。《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这句意为修性养道。
3.“夭桃”二句——比喻富贵荣华。唐朝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封建士大夫以天、日称皇帝,以雨露喻君恩,所以高蟾借天上桃杏比在朝的显贵,以秋江芙蓉自况。夭桃,语本《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夭,美而盛的样子。
4.“到头来”二句——说桃杏虽盛,但等不到秋天就落尽。以草木摇落而变衰的秋季来象征人世间不可避免的衰败。
5.“则看”三句——白杨村,古人在墓地多种白杨,后来常用白杨暗喻坟冢所在。《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青枫林,李白遭流放,杜甫疑其已死,作《梦李白》诗云:“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这里青枫林是借用,意同“白杨村”。
6.的是——真是。
7.“生关死劫”句——佛教把人的生死说成是关头、劫数。劫,指坏劫的三灾,后因之比喻无法逃脱的灾难。
8.“西方”二句——西方,佛教源于西域(印度),所以中国佛教认为西方有极乐世界。宝树,佛教语,指西方净土的草木,《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宝树多花果,众生所游乐。”宋洪迈《容斋四笔》卷十三:“无量寿经所言天宫宝树,非尘世所有也。”唤,名叫。婆娑,当指“娑罗”,为龙脑香科常绿大乔木。传说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河边的娑罗树下圆寂。长生果,指一种使人食之能长生不老的果实,或指《西游记》里的人参果。果,佛教指修行有成果。全句意为皈依佛教,求得超度,觅取长生,修成正果。
【鉴赏】
惜春曲名“虚花”即镜中花,喻虚幻的荣华。虚花悟,从悲剧的意义上勘破繁华。曲子虽寄于惜春名下,但除了末三句外,前面的大段唱词都在描写贾府抄家后的悲惨景象。“将那三春看破”,谓孟、仲、季三春易逝,元、迎、探三个姐姐好景不长。后文照应道:“迎春姐姐折磨死了,史姐姐守着病人,三姐姐远去。”(112回)
“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三春桃杏经秋凋零。白杨村、青枫林、衰草坟墓,皆喻生关死劫、家破人亡、白骨如山。末三句谓惜春出家为尼。惜春出家与芳官、蕊官、藕官相似,如缁衣、可怜、独卧等语都感叹她出家后的生活凄凉。
迎春、惜春的性格悲剧有其现实社会根源。贾府已到末世,笼罩着焦虑、迷惘、压抑、颓废的空气,人人自危,心神不定。迎春、惜春身为姑娘家,无力承受这种压力,只好逃避现实,去佛、道中寻找慰藉。迎春眼里所见,皆是那起婆子媳妇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扰得房里不安宁。惜春向着尤氏取闹,虽然搞错了对象,但确实勘破了宁府的肮脏:“况且近日闻得多少议论,我若再去,连我也编派”,“怎么我不冷?我清清白白的一个人,为什么教你们带累坏了”(74回)。后文惜春嚷着要出家,贾政叹气跺脚,只说:“东府里不知干了什么,闹到如此地位!”(115回)凸显宁府之罪。
87回听闻妙玉梦魇,惜春若有所悟,口占一偈云:“大造本无方,云何是应住?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却也有些味道。88回贾母吩咐惜春抄写《心经》,惜春欣然领命:“别的我做不来,若要写经,我最信心的。”贾母出殡时,独留凤姐和惜春看家,被贼寇打劫,惜春大受打击:“我现在实难见人,父母早死,嫂子嫌我。头里有老太太,到底还疼我些;如今也死了,留下我孤苦伶仃,如何了局?……这回看家,大耽不是,还有何颜?”(112回)从此惜春出家之志更笃,118回邢、王二夫人和尤氏到底准了她的情。120回交代“栊翠庵圈在园内,给四妹妹养静”。这便是惜春的结局(现今流通120回红楼梦只有前80回为曹雪芹原著)。
人物评价
冰清玉洁
质本洁来还洁去——性格成因
惜春的兄嫂贾珍、尤氏对她的关心是怎样的呢?在前八十回中,都未提及过他们之于惜春的关怀。亲情的缺位,使她更无从得到世间的温情。惜春没有惊人的才华,没有令人艳慕的外表,很少有人设身处地地为她想过。惜春身处繁华之中的落寂,让人怜惜之余更有慨叹。她所处的环境,众人的态度,使她逐渐对世事冷漠,对生活冷淡起来,因而形成了“冷”的性格。
惜春之“洁”,正是相对于宁府之不洁而言。若说当着凤姐的面撵入画是出于无奈,那第二天找来尤氏带入画走,则是故意借题发挥,以此达到与兄嫂决裂的目的。惜春早就想摆脱宁府给她带来的阴影,而恰好入画之事与宁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说:“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你我二人之间。”这可以说她以自己全部的智慧和人生阅历得出的人生真谛。她的“洁”的性格,导致了她的“冷”,而以这种“冷”来达到“洁”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不能同流合污。也许她唯一的过错就是带累了无辜的入画,使入画成了她断绝宁国府的“炮灰”。
缁衣顿改昔年妆——出家原因
惜春说过:“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去。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第七十四回)也许你会认为她这是绝情绝义语,其实从佛教理论上讲,这正符合了小乘佛教所重视的自渡。虽然自渡比普渡要狭隘得多,但我们不能因此说自渡是错误的。惜春向往“大光明”,她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凄凉,清净无为,圆融自通。她厌弃世俗的浮躁与丑陋,因其“洁”而不能忍受世间的污浊。
王国维先生说,惜春是观他人之苦痛而获解脱,“唯非常之人为能”,“唯非常之人,由非常之力,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苦痛之不能相离,由是求绝其生活之欲,而得解脱之道”,惜春之解脱是“超自然的”“宗教的”“平和的”,因而可以说惜春是《红楼梦》里悟性极高的人。她的出家源自自我的了悟,她不甘愿活在浮躁和虚枉的痛苦中,是一种自我的顿悟。惜春出家早于宝玉,真于妙玉。这对于一个不经风雨、年纪尚轻的贵族小姐,实在难能可贵。
批判现实
贾惜春“勘破三春”,披缁为尼,这并不表明她在大观园的姊妹中见识最高、最能悟彻人生的真谛。恰恰相反,作者在小说中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她所以选择这条生活道路的主客观原因。
客观上,她在贾氏姊妹中年龄最小,当她逐渐懂事的时候,周围所接触到的多是贾府已趋衰败的景象。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为自己的未来担忧,现实的一切既对她失去了吸引力,她便产生了弃世的念头。
主观上,则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她那种毫不关心他人的孤僻冷漠性格。尤氏说她是“心冷嘴冷的人”,她自己的处世哲学就是“我只能保住自己就够了”。所以,当贾府一败涂地的时候,入庵为尼便是她逃避统治阶级内部倾轧保全自己的必然道路。
对于皈依宗教的人物的精神面貌作如此现实的描绘,而绝不在她们头上添加神秘的灵光圈,这实际上已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在这里,曹雪芹用他的艺术手腕“摘去了装饰在锁链上的那些虚幻的花朵”。同样,曹雪芹也没有按照佛家理论,把惜春的皈依佛门看作是登上了普济众生的慈航仙舟,从此能获得光明和解脱,而是按照现实与生活的逻辑来描写她的归宿。
心冷口冷
惜春的“冷”在抄检大观园的突发事件中暴露无遗。凤姐、王善保家的一行人到了蓼风轩惜春那儿,惜春开始是“吓的不知当有什么事”,放手让来人搜查。接着,在她的丫鬟入画的箱子里发现了“违禁品”。惜春见此,更加害怕。她说“我竟不知道”,是先将自己洗刷干净;“这还了得”是肯定入画问题十分严重;“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这是把入画交出去,听凭处理。总而言之,我和入画毫不相干,只要你们不来找我的麻烦,怎么处理入画都可以。
紧接着又续上一段余波,把惜春的“冷”写得足足的。这便是尤氏和惜春的一番争执。惜春先责怪尤氏“管教不严”;接着是要尤氏把人带走;最后表示“或打,或杀,或卖,我一概不管”。入画跪着哭着,苦苦哀求,尤氏和奶娘也在一边为入画说情,可是惜春小小年纪,竟生就一副铁石心肠,难怪她后来能出家。她不顾入画从小服侍她一场的辛劳,也不顾嫂子尤氏的情面,竟是执意要将入画扫地出门。
惜春不但不要入画,而且还扬言宁国府那边也不去了,因为她“每每风闻得有人背地里议论什么多少不堪的闲话”。惜春说得十分明确:“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惜春承认自己心狠,但她有她的理由:“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
令人深思的是,作者对于惜春的绝情并不是完全否定的。所谓“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意思是说,不下狠心断绝世间的种种感情纠葛,便不能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作者并不因人废言,他一面不动声色地写出惜春的“心冷口冷心狠意狠”,一面又肯定“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因为作者的描写极客观,所以给读者的印象,这种“狠心”完全是社会逼出来的。这一回的回目第二句是“矢孤介杜绝宁国府”,就是一种肯定的口吻。
作者同意这种“大彻大悟”的态度也得到了脂批的肯定。抄检大观园的这一回,针对惜春的绝情,有脂批说:“惜春年幼,偏有老成练达之操。”
大彻大悟
惜春一生在“悟”字上颇下了点功夫,也终于悟出了一点人生的真谛,正如《虚花悟》曲中所唱的词儿那样。但是,惜春的悟不是顿悟,而是在贾府由盛到衰、三春相继去尽中逐渐觉悟的。判词和曲中所说的“堪破三春”,就是她的姐姐元春、迎春、探春的悲剧结局,使她认识到人生纵有“桃红柳绿”也是好景不长。贵如元春,竟是关在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偶有一次“省亲”,以泪洗面,强作欢颜而已,最终逃脱不了一死的命运;二姐迎春,一生懦弱,恰又嫁给了一得势便猖狂的中山狼,终于被虐待而早亡;三姐探春可称女中丈夫,志大才清,可又是一番风雨路三千,远嫁他乡。三个姐姐的不幸而去,给惜春的打击非常重。尽管小说中没有写她如何评论,发何种感慨,但从书中的有关情节中可以看出,这位性格内向、孤僻的小姐心灵深处应是颇多感叹的。
贾府虽然是国公之家,功名富贵奕世,但在内外矛盾斗争中终于大厦将倾,油灯将灭。惜春从现实生活中看到你争我夺的丑恶现象,令她心意灰冷,感到生活的无趣。这是古往今来许多大家子弟中常可以见到的一种现象。愈是在这种贵族家庭中,对世事中的丑恶感受愈深愈愤。出走是一条路,出家绝于红尘也是他们选择的一条路。第74回赶走入画,惜春与尤氏有一段争论,惜春说道:“状元榜眼难道就没有糊涂的不成。可知他们也有不能了悟的。”又说:“不作狠心人,难作自了汉。”所谓“自了汉”,就是说只能自管自身。所以她说:“我不了悟,我也舍不得入画了。”在这样的时刻,惜春彻底心冷了,悟透了!在《红楼梦》第115、118回中,惜春终于下定决心,完成夙愿,出家了。
身份研究
书里说惜春是宁国府贾珍的胞妹,并没有提到她是贾敬的女儿。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就讲贾敬就已经住到城外道观,基本上不再回家了,连家里人给他过生日,都坚决不回城,只在除夕祭宗祠的时候,短暂地回来一下。书里没有出现贾敬的夫人,估计是已经过世了,也没有贾敬的妾出现,惜春说是贾珍的胞妹,他们应该是同母异父的关系。书里说贾母爱女孩,把惜春也接到荣国府。书里前面说惜春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但是,第七十四回为她立正传,“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我们却发现,她思想早熟,出语犀利,看破一切,义无反顾。
惜春在荣国府自己窝里斗,抄检大观园后,就彻底地心冷如铁。她的丫头入画,被抄出些男人用的物品,其实后来尤氏过目,无非是些入画哥哥从贾珍那里得到的一些可怜的小赏赐,私下托人带到妹妹这里来寄存。尽管私自传送东西有违府规,却也算不得什么严重的罪过,尤氏的意思是责骂一番也就罢了,惜春却决意不要入画。
影视形象
1962年香港邵氏电影《红楼梦》张燕饰惜春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胡泽红饰惜春
1989年电影《红楼梦》丁岚饰惜春
1996年电视剧《红楼梦》王佳莉饰惜春
2002年越剧电视剧《红楼梦》岑玲饰惜春
2010年电视剧《红楼梦》王培祎(少年)/徐飒(成年)饰惜春
2010年电视剧《黛玉传》谢朦饰惜春
婡冄頭條2017年电视剧《红楼梦》崔傲菲儿饰贾惜春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清朝末代皇帝,近现代政治人物
连平人物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清末浙江湖州南浔镇巨商
道光帝第八子
清朝杰出的抗倭将领
明末清初书法家,画家,医学家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著名的华侨领袖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