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勒克德浑简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满洲正红旗人

清朝人物
勒克德浑个人介绍资料
勒克德浑
本名:爱新觉罗·勒克德浑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满族
出生日期:1619年
逝世日期:1652年
主要成就:平定江浙、湖广,擒何腾蛟
爵位:顺承郡王
谥号:恭惠
旗籍:满洲正红旗
地位: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爱新觉罗·勒克德浑(1619—1652年),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第二子。
作为努尔哈赤的子孙,继承了先辈们的勇猛果敢,在明清鼎革之际的烽火硝烟中南征北战,驰骋疆场,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封顺承郡王。
顺治八年(1651年),奉命掌管刑部事务。九年,卒,时年三十四岁。康熙十年,赐谥“恭惠”,子孙世袭罔替。
人物生平
年少经历
勒克德浑的父亲萨哈璘骁勇善战而且长于智谋,不仅明达聪敏,通晓满、汉、蒙古文,掌管礼部多年,而且多次献上良策,忠心耿耿的辅佐皇太极开创帝业,深得皇太极的信任,这对于少年时期的勒克德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使他从小就向往如同父辈们一样决战沙场,建功立业。
崇德元年(1636),对于尚且年少的勒克德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心中的英雄萨哈璘因病逝世,年仅十七岁的勒克德浑只能与兄长阿达礼相依为命。勒克德浑病逝的父亲萨哈璘只有三十三岁,他深受太宗皇太极的喜爱,在他病中多次受到太宗的慰问。后来,太宗还多次亲自看望萨哈璘,而且还禁不住落泪。等到萨哈璘死后,太宗不光前往吊祭,还在灵堂恸哭四次,并罢膳辍朝三天。可能是基于对他父亲的喜爱,所以勒克德浑并没有因父亲的死而没落,而是在年轻一代的贵族中迅速崛起。
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想大展手脚时,厄运来临了。1643年太宗驾崩,清室又开始了一场权利斗争。这次斗争中,他们两兄弟没有了父辈们的眼光,阿达礼由于公开支持睿亲王多尔衮,结果被各方一致谴责,不久被爷爷代善抓起来,后被以扰乱国政的罪名处死,同时还有他的伯父爱新觉罗·硕托。勒克德浑也被牵连,被削了爵废了皇室身份,贬为豪格旗下的庶民。多尔衮的丢卒保帅,使勒克德浑远离的睿党的范围,使他日后免受牵连而且还受到了重用。
战功赫赫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多尔衮的势力也日益庞大,俨然满洲的最高统治者。这时他想起了因他而造难的勒克德浑,于是他恢复了他的皇室身份,并且册封为多罗贝勒。不难看出这时对于勒克德浑的笼络,既是对阿达礼的补偿,最主要的是向清廷内部展示跟着我多尔衮一定有回报。
第二年,勒克德浑被命为平南大将军,接替了豫亲王多铎驻扎在江宁。在与南明的战斗中,勒克德浑尽显他的军事才华,成为了满洲令人瞩目的英雄。
当时南明鲁王朱以海占据浙东一带,在群臣的拥立下于绍兴监国,他的军事力量在钱塘江以南的沿江构筑了一条坚强的防线,使清军难以进犯。
这时南明的大学士马士英与总兵方国安率兵渡过了钱塘江进犯杭州。勒克德浑在南京得知后立刻遣兵奔赴杭州解围,马士英与方国安看清军势大,立刻退兵撤回钱塘江。马士英与方国安撤围后又分别攻占了杭州西南方的余杭、富阳两地。
勒克德浑于是派遣梅勒额真珠玛喇和和托攻击余杭、富阳两地的明军,两军合营在杭州城三十里外。清军攻势凌厉,锐不可当,马士英与方国安大败于清军。正当清军庆功之时,马士英与方国安又率兵渡江包围了杭州城,结果还是被梅勒额真济席哈所败,溺死者不计其数。马士英为了改变卖国专权的形象,越战越败是越败越战,把大明的有生力量全都给消耗了,白白牺牲。
正当勒克德浑在江浙战场上频频得胜的时候,清军在中部的湖广战场上却频频告急。十一月间,明唐王朱聿键的隆武政权所任命的湖广总督何腾蛟招纳了原李自成的余部李过、高一功、郝摇旗、刘体纯等人,进入湖广战场,对清军占领下的军事重镇荆州、武昌进攻,使湖广战场上的清军面临全面崩溃的境地。
十二月,多尔衮急调勒克德浑移军西去救援湖广战场,于是勒克德浑亲率满蒙精锐,偕同镇国将军爱新觉罗·巩阿岱一起,从江宁逆江而上,驰援武昌。
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勒克德浑率军进抵武昌,紧接着就对明军展开了全面进攻。他首先派遣护军统领博尔辉督军进击岳州解围,自己率主力前往荆州。博尔辉一军首战于临湘,歼灭敌军千余人,随后进抵岳州,立刻击退了明军的围城部队,明将黑运昌率二百余艘战舰投降。
与此同时,勒克德浑的主力进至石首,正巧明军渡江进犯荆州。勒克德浑不动声色,悄悄派出了尚书觉罗郎球等人带领一部人马渡过南岸,等到明军渡河一半的时候,突然水陆两军同时猛攻,大败明军,消灭了这一支明军的援军,之后大军水陆并进乘夜疾驰,向荆州奔去,第二天凌晨进抵城下。由于清军行动迅速诡秘,驻扎在城外的明军毫无察觉。到了晚上,郎球等人将明军在江中的战舰尽数夺走。之后,又指挥八旗铁骑分两翼杀入明军主营,明军与大顺军促不及防,被清军打的一败涂地,战线全面崩溃,伤亡十分惨重。明军从一开始的有兵无将至此还不没有改变,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还是一败涂地。
勒克德浑又命奉国将军巴布泰等人率军乘胜追击,大顺军虽然败退,可是依然奋战如前。自安远、南漳、喜峰山、关王岭至襄阳等地,与清军多次击战。不过大势以去,接连战败,主力损失殆尽。最后,无奈之中义军将领李孜(李自成弟)、田见秀、张耐、李佑、吴汝义等带着残部五千余人,前往彝陵投降勒克德浑。于是清军获得牛、马的牲畜一万二千余,掠夺人口和其他战利品不计其数。到此,轰轰烈烈的大顺军就被勒克德浑给剿灭了。
由于勒克德浑迅速的解除了清军在湖广战场上的危机,清廷对他的功绩十分赞赏,下诏让他班师回江宁,并赐以黄金百两、白银二千两。
顺治五年(1648年)九月,勒克德浑因前功,进封为顺承郡王。
这时,西南的南明永历政权由于获得了张献忠的部将李定国等人的支持,成为了当时势力最大的反清力量。在李定国与南明名将何腾蛟的指挥下,南明军队从广西挥师北上,迅速攻下了湖南大部,而在汉水流域的大顺军的残部也伺机而起,向清军展开了攻势,打击湖广的清军。于是清廷任命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勒克德浑督兵出征湖广,扫荡当地的抗清势力。
顺治六年(1649年)初,勒克德浑率八旗精锐长驱直入,横扫湘潭,南明军队与大顺军望风披靡,莫敢与之争锋,纷纷败退回广西境内,何腾蛟战败被擒。
勒克德浑平定湖广后,又挥师南下,移师进入广西,进攻广西北部重镇全州。这时,集结在广西北部的南明军队向清军发动了反攻,意图阻挡清军的进一步南下。但是清军锐气犹盛,勒克德浑接连两次击败了明将赵廉的进攻,之后又用计赚取了永安关。驱逐了曹槓子领导的地方武装,又攻占了道州。
顺治七年(1650年),勒克德浑班师还朝,受到了清廷的赏赐,黄金五十两、白银五千两。
英年早逝
顺治八年(1651年),勒克德浑奉命掌管刑部事务。勒克德浑多次立下大功,但是对于他在这以后的待遇地位却没有很大提高,可能与顺治与睿亲王的矛盾有关,不过当时睿王已死,这方面的因素应该不是主要的。可惜他勒克德浑早逝,没能有更好的发展,是他们这一支的不幸,丧失了这一位人才也是清廷的不幸。
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勒克德浑去世,时年仅三十四岁。康熙十年,追谥为“恭惠”。
爵位世系
第一代:爱新觉罗·勒克德浑,多罗顺承恭惠郡王,顺治五年(1648年)受封顺承郡王。
第二代:爱新觉罗·勒尔锦,勒克德浑第四子,已革多罗顺承郡王。顺治九年(1652年)袭爵。率军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劳师糜饷,坐失事机削爵。
第三代:爱新觉罗·勒尔贝,勒尔锦第三子,多罗顺承郡王。康熙二十年(1681年)袭爵,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去世。
第四代:爱新觉罗·扬奇,勒尔锦第四子,多罗顺承郡王。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袭爵,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去世。
第五代:爱新觉罗·充保,勒尔锦第七子,多罗顺承郡王。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袭爵,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去世。
第六代:爱新觉罗·布穆巴,勒尔锦第五子,已革多罗顺承郡王。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袭爵,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五月以罪削爵。
第七代:爱新觉罗·诺罗布,勒克德浑第三子,多罗顺承忠郡王。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授一等侍卫。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二月,擢镶黄旗汉军副都统。十二月,调镶蓝旗满洲副都统。康熙四十年(1701年),摄右翼前锋统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授杭州将军。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袭封多罗顺承郡王。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二月,去世,年六十八,谥号“忠”。
第八代:爱新觉罗·锡保,诺罗布第四子,已革和硕顺承亲王。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袭爵,讨伐准噶尔可汗噶尔丹策零有功。雍正九年(1731年),进封为顺承亲王。雍正十一年(1733年),坐噶尔丹策零兵越克尔森齐老而不赴援之罪,削爵。
第九代:爱新觉罗·熙良,锡保长子,多罗顺承恪郡王。雍正三年(1725年),封辅国公,寻授散秩大臣。雍正五年(1727年),晋封镇国公。雍正十年(1732年)正月,封世子。三月,署镶红旗汉军都统。雍正十一年(1733年)七月,以父罪革世子。十二月,袭封多罗顺承郡王。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管镶蓝旗觉罗学。乾隆九年(1744年)四月去世,谥号“恪”。
第十代:爱新觉罗·泰斐英阿:熙良长子,多罗顺承恭郡王。乾隆九年(1744年)袭爵。乾隆十三年(1748年),授宗人府右宗正。乾隆十五年(1750年),管镶红旗觉罗学。乾隆十九年(1754年)四月,任左翼前锋统领。十月,迁正黄旗汉军都统。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六月,转左宗正。七月去世,谥号“恭”。
第十一代:爱新觉罗·恒昌:泰斐英阿第七子,多罗顺承慎郡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袭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去世,谥号“慎”。
第十二代:爱新觉罗·伦柱:恒昌长子,多罗顺承简郡王。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袭爵,道光三年(1823年)去世,谥号“简”。
第十三代:爱新觉罗·春山:伦柱第四子,多罗顺承勤郡王。道光元年(1821),封镇国将军。道光三年(1823年)袭爵。咸丰四年(1854)去世,谥号“勤”。
第十四代:爱新觉罗·庆恩:春山第五子,多罗顺承敏郡王。咸丰四年(1854)袭爵。同治帝大婚,赐三眼孔雀翎。光绪七年(1881年)去世,谥号“敏”。
第十五代:爱新觉罗·讷勒赫:庆恩子,多罗顺承质郡王。光绪七年(1881年)袭爵。光绪帝大婚,赐食全俸。慈禧太后万寿,岁加银二千。民国六年(1917年)去世,谥号“质”。
第十六代:爱新觉罗·文葵,讷勒赫堂兄常福之子,民国六年(1917年)袭爵,1992年去世,年八十四岁,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王爷。
家族成员
妻妾
嫡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公伊尔图齐董果罗之女(为科尔沁左后旗洪果尔之女,崇德七年九月嫁娶);
继福晋:他塔喇氏,头等侍卫岱恭之女;
侧福晋:噶尔扎氏,公钴里泰之女(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追封侧福晋);
妾:刘氏,刘久武之女。
子嗣
长子:哈尔哈,母嫡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公伊尔图齐董果罗之女;
次子:萨喇,母妾刘氏,刘久武之女;
三子:多罗顺承忠郡王诺罗布,母侧福晋噶尔扎氏,公钴里泰之女;
四子:已革顺承郡王勒尔锦,母继福晋他塔喇氏,头等侍卫岱恭之女。
后世纪念
顺承郡王府
顺治五年(1648) 勒克德浑晋封顺承郡王,顺承郡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顺承郡王府在民国年间,曾一度为张作霖的大帅府,解放后为全国政协办公地。顺承郡王府一直保存完好,1994年,全国政协礼堂修建新楼,将顺承郡王府异地搬迁,复建到了朝阳区朝阳公园东侧。
顺承郡王家族墓
位于北京房山区西甘池村、二龙岗村,鼎盛时绵延几里,高墙大院,次第森严。时至今日,这里仍旧留下不少历史遗迹。列举如下:第一代勒克德浑大宝顶、驮龙碑;第二代勒尔锦小宝顶;第七代诺罗布大宝顶、驮龙碑;第十代泰斐英阿驮龙碑、第十二代伦柱驮龙碑、第十四代庆恩大宝顶。
八大铁帽子王
八大铁帽子王是指在清朝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被换掉。可以说,这八大铁帽子是绝对的牛人。
“八大铁帽子王”是指给后金、清朝大业带来福祉的8位亲王、郡王,他们的作用近乎开国元勋,所谓的八旗制度也是在这种分封子侄、亲信的基础上形成的。“八大铁帽子王”既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也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1、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
2、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4、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5、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洲正蓝旗人。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王朝。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6、爱新觉罗·硕塞(1628年-1654年),又名硕色,号霓庵,清朝宗室,满洲镶红旗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
7、爱新觉罗·岳托(1599年-1638年),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长子。
8、爱新觉罗·勒克德浑(1619—1652年),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第二子。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清朝末代皇帝,近现代政治人物
连平人物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清末浙江湖州南浔镇巨商
道光帝第八子
明末清初书法家,画家,医学家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清朝杰出的抗倭将领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著名的华侨领袖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