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杜受田简介—咸丰皇帝之师

清朝人物
杜受田个人介绍资料
杜受田
中文名:杜受田
别 名:芝农
国 籍:中国清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滨县(今山东滨州)
出生日期:1788年
逝世日期:1852年
职 业:帝师
信 仰:儒学
主要成就:咸丰帝师
谥 号:文正
杜受田(1788-1852年),字锡之,号芝农,山东滨州(今滨州市滨城区)人。为咸丰皇帝之师。
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
人物介绍
杜受田,清山东滨州旧城里人(今滨城区南街杜家)。1787年生,官宦诗书人家出身。清咸丰皇帝之师。其父杜堮为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
清道光三年杜受田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时称传胪),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为山西学政。道光十五年特召进京,直上书房,教授皇子读书。道光十八年升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实录馆总裁。咸丰即位后,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人物生平
道光进士,授编修。历任内阁学士,咸丰帝师,连擢工部、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咸丰即位后,深得信任,任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礼部尚书。向荣屡遭弹劾,他保全向荣,后荣为钦差大臣,率部围困天京。咸丰二年(1852),黄河决口,奉使赴山东等地赈灾,修治黄河。在途中染病卒,谥文正。(砚迦案:有清一代,谥“文正”者仅八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文正”是谥号的最高待遇。又,清代制度,赐谥须由内阁票拟,再由皇帝钦定。)他为官勤谨,曾直上书房17年,朝夕辅导,未尝一日离。
有清一朝,滨州杜氏曾以“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而名扬天下。杜氏家族自1500年前后入仕,到1931年止,仅明清两朝的秀才就有347名,文官正式做过知县以上、武将千户以上的有39名。咸丰皇帝的恩师杜受田,更是其中的翘楚。 杜受田逝后,咸丰皇帝在诏旨中赞曰:“杜受田品端学粹,正色立朝,皇考深加倚重,特简为朕师傅。忆在书斋,凡所陈说,悉本唐、虞、三代圣圣相传之旨,实能发明蕴奥,体用兼赅。朕即位后,周谘时政利弊,民生疾苦,尽心献替,启沃良多!”
为臣为子忠孝两全
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生。7岁时入家族私塾读书,14岁时随父亲杜堮到滨州城南的蒲台县城读书,后随父到京城居住,并在父亲的指点下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学业遂大进。嘉庆八年,刚满17岁的杜受田,回家乡滨州参加秀才考试夺得第一名;嘉庆十年,应山东乡试,以全省第24名的成绩高中举人;道光三年,获癸科会试第一,复行殿试,获二甲一传胪,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成为滨州杜氏家族的第二位翰林学士,一代大儒。
杜受田幼年生活在滨州南街杜家大院,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以忠孝节义为立身之本。杜受田的孝突出表现在他对父母、对家族长辈的孝敬上。作为独生儿子,杜受田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父母的饮食起居。嘉庆十九年,年过半百的杜堮患病,十几天昏迷不醒,几个月卧床不起,杜受田为父亲延医请药,端水喂饭,几个月从没上床休息。嘉庆二十五年十月,杜受田的母亲李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几天的时间变得骨瘦如柴,又怕过度失态引起父亲伤心,只好把忧伤埋在心里。为母亲送葬后,杜受田昼夜待奉在父亲身边。虽然杜受田 17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但他为照顾父母的身体,一直跟随在父母身边,直到37岁时才参加会试,40岁时才正式到翰林院任编修。
进入仕途后,杜受田无论在翰林院内任职,还是到全国各地担任考官、学政,总是兢兢业业,殚精竭虑。道光六年,杜受田到翰林院任职,先授职编修,次年改任国史馆协修,后又补任国史馆纂修、国史馆总纂、国史馆提调等职。据史料记载:“ 每馆期辰往酉还,风雨寒暑无间。”道光十三年,杜受田被派往山西任职。临行前,杜受田安排自已的妻儿留在京城侍奉老父亲。道光十五年七月,他被授职为洗马,从山西调回京城。等接替他的新学政一到,他立即进行了交接,昼夜兼程,匆匆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为师为相殚精竭虑
道光十六年,杜受田被选为四阿哥奕詝的师傅。为能及时进宫授课,杜受田搬到离皇宫较近的西安门内静默寺中居住,三五天才回一次家。道光皇帝十分满意,连连给他加官晋爵,后提升他为工部左侍郎。
杜受田在教书的同时,还肩负着其他重任。道光二十年四月,担任朝考阅卷官,次年受命名为会试副总裁,不久兼任户部左侍郎,管理国库,成为清王朝的总管家。 因为管理银库看守监守自盗的事情被揭露,杜受田进行了大力整顿,裁减了两员管库大臣,自己以户部左侍郎的身份直接管理银库,取消了管库大臣每月五十两的饭银。 道光二十九年二月,杜受田被任命为上书房总师傅,皇帝把培养皇子的重任全权托付于他。
道光皇帝晚年最钟爱聪明能干的六阿哥,但是四阿哥立储在先并且素有贤名,所以对传位的事犹豫不决。杜受田为避免废长立幼引发皇室内乱,决定帮助四阿哥登基。一年春日,道光皇帝领诸皇子往南苑围猎,考察诸子身手。奕䜣表现最为突出,几乎箭无虚发,面露得色。奕詝无法竞争,便依照老师杜受田的授计,未放一箭。道光皇帝问其故,答道:“ 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争高低。”道光高兴地说:“此真帝者之言。”但此次小胜并没有打消道光皇帝的顾虑。道光皇帝临死前,又一次将众皇子叫来,最后考察以立皇储。杜受田深知奕詝辩才不佳,便教其如此如此。是时,诸皇子对道光的垂询对答如流,奕詝却只是跪在地上抽泣流泪,道:“儿臣日夜对上苍祈祷,惟愿皇阿玛早日康复,此乃国家万民之幸,儿臣之幸也。”最终以亲情坚定了道光传位决心。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四阿哥奕詝登基,是为咸丰皇帝。即位不久,就拟旨说:“朕自八岁入学读书,仰蒙皇考特谕杜受田为朕讲习讨论。十余年来,启迪多方,恪勤罔懈受益良多。允宜特沛殊恩,以崇硕学。杜受田著赏加太子太傅衔。”二月,杜受田任职实录馆总裁;三月,兼任史部尚书,并负责复查会试试卷;四月,任殿试读卷官;五月,任教习庶吉士,再调刑部尚书;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从此,杜受田连连升级,一步步进入清王朝统治集团的核心。
咸丰皇帝也把杜受田看做自己的重要辅相,凡国家大事或重要安排必征询他的意见。林则徐、 周天爵等人都是在杜受田的保荐下重新起用。
鞠躬尽瘁 仙逝异乡
咸丰元年,杜受田调管礼部。二年六月,山东一带连降大雨,滨州等30余州县受灾严重,大水淹没庄稼,民宅倒塌,舟行陆道,鱼虾遍野,沿河居民漂溺殆尽,一片萧瑟凄惨景象。杜受田每想到家乡水灾饥民,痛裂肝肠,便向皇上奏道:山东及江南一带,灾广民众,赈恤不可缓。杜受田又说:“山东是我故乡,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老臣愿随行筹办赈务。”杜受田接此任后,日夜兼程,驰赴灾区。
某日天色已晚,杜受田行至现滨州西一村落住下,此地离其家乡老滨县城仅有 10余里的路程,随行劝其回家探望,杜受田说:“贼氛未清,河患未平,怎能念及乡情?”第二天,乡亲们听说杜受田赈灾至此,一早涌来探望,却早已不见踪影。众人感佩之至,为了纪念他,将其曾经住过的这家店取名曰杜店,据说这就是今滨州市滨城区杜店镇的来历。
杜受田来到山东赈灾地点后,置暑湿于不顾,宵衣旰食,察民情,问疾苦,与山东布政使刘源灏、江宁布政使祁宿藻核定施赈章程,安抚灾民。杜受田办理完山东赈灾事务后,又驰赴江南,冒暑遄征。不料由于昼夜劳顿,感受暑湿,触旧患肝症。然靠精神支撑,致力公务不辍。七月八日,杜受田将江南赈务情形奏报朝廷,而言不称病。不料病势陡转,医药无效,于七月九日卒于江苏清江浦驿台,终年 66岁。
杜受田死后,咸丰皇帝万分悲痛。灵柩抵京,咸丰皇帝亲往杜宅祭奠,抚棺痛哭,并赐陀罗经被一袭,赏银五千两治丧。追赠杜为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按清朝定例,凡大臣应否予谥,应由礼部先行奏请,唯杜受田不同,钦定谥号“文正”。咸丰三年十月初四起柩归里,恭亲王祖奠目送,咸丰赐祭酒一坛,派散秩大臣承志前往祭奠,还钦赐金镐、玉锹,意使灵柩归故时,逢山开山,遇水搭桥,凡碍灵柩前进之物均可铲除。“太师大学士”和“文正”是人臣中最高级的一种册封,清嘉庆以来汉族大臣被追封太师大学士者,仅杜受田一人而已。
杜受田陵园在原滨县城北约五里处,殡葬之日,彩棚遮天,白毡铺地。是时王公大臣云集,武定、滨州两地方官为逃避奉迎之苦,各讨一项差事,知府大人守大门,知州老爷提药罐。其生劳死耀,气势之大,非同一般。然据传,后来,杜受田之墓曾被人挖开,发现里面贵重的随葬品只有一两件小玉饰而已。
人物政绩
有一次清道光帝命各位皇子到南苑打猎,实际是试一试皇子们的武艺怎样。按清朝惯例,皇子读书时外出须向老师请假。杜受田沉思良久,向四阿哥耳语:“阿哥到猎场中,只坐观他人骑射,自己千万不要发一枪一矢,并约束随从不得捕杀任何生灵。回来时,皇帝一定会问何故,你可以回答:‘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想以弓马一技之长与诸兄弟争高低。’”
当天狩猎结束,六阿哥奕䜣所获猎物最多,正在顾盼自喜之际,见四哥默坐,随从也垂手侍立,感到奇怪,就上前问道:“诸兄弟皆满载而归,为何四阿哥一无所获?”四阿哥平静地回答:“今天身体欠安,不能与诸兄弟驰逐猎场。”天色将晚,诸皇子携所获猎物复命。果然皇上询问缘故,四阿哥就把杜受田教的话说了一遍。清道光帝龙颜大悦,对身边的大臣说:“这才是君主之度。”
平心而论,四阿哥无论文韬武略,还是健康状况,都比不上六阿哥。道光帝直到死前仍对传位之事下不了决心。有一天清道光帝重病在床,自知无回天之术,临终前最后考察两位皇子的能力和气度,决定继承人。六阿哥的老师授计说:“晋见时,皇上若在病榻上询问治国安邦大计,你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受田则对四阿哥说:“你若陈条时政,论智力、口才根本比不上六爷,只有一策:皇上若自言病老,将不久于人世,你只管俯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晋见时,清道光帝果然询问身后治国大事,六阿哥无视皇上痛苦之状,口若悬河,大谈自己治国安邦的见解和抱负;四阿哥则一如师言,面对父皇的垂问,悲伤得涕流满面,以至于不能作答。清道光帝在病榻上,仔细观察两人的言谈举止,最终被四阿哥的举动所感染,对身边的大臣说:“皇四子仁孝,可当大任。”第二天清道光帝驾崩,领班大臣宣读密谕:“着皇四子奕詝继位。”四阿哥终于击败六阿哥,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年号“咸丰”。
清咸丰帝即位后,感激老师的拥戴之恩,任命杜受田为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遇事言听计从,奉若生父。清朝协办大学士相当于明朝的宰相,在朝廷中最有权势。杜受田也想凭借咸丰的信任以展自己的治国宏图。清咸丰帝即位不久,他首先建议起用林则徐、周天爵等在鸦片战争中因主战而被撤职的大臣,以镇压刚刚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山东、江淮地区受灾甚重。杜受田上疏请截留江、广漕米六十万石救济灾民,并荐山东、江宁布政使督办赈务。是年7月9日杜受田在实施赈务途中触染暑疫,逝世于淮安清江浦,终年66岁。杜受田逝世后,清咸丰帝伏案痛哭流涕,如丧考妣,朱笔写下了一段极富个人感情的话:
忆昔在书斋,日承清诲,铭切五中。自前岁春,懔承大宝,方冀赞襄帷幄,谠论常闻。讵料永无晤对之期,十七年情怀付与逝水。呜呼!卿之不幸,实朕之不幸也!(《清史列传》第11册,第3202页。)
他亲自带领两班大臣前往祭奠,并追赠杜受田为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太师大学士”和“文正”是清朝人臣中最高级的一种册封,清嘉庆帝以来汉族大臣被追封太师大学士者,仅杜受田一人而已。
所获荣誉
杜受田逝世后,清咸丰帝伏案痛哭流涕,如丧考妣;他亲自带领两班大臣前往祭奠,并追赠杜受田为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太师大学士”和“文正”是清朝人臣中最高级的一种册封,清嘉庆帝以来汉族大臣被追封太师大学士者,仅杜受田一人而已。有清一代,谥“文正”者仅八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文正”是谥号的最高待遇。又,清代制度,赐谥须由内阁票拟,再由皇帝钦定。
杜受田的丧事,规格高得异乎寻常:赏陀罗经被、赏银五千两、赠太师大学士、命沿途地方官亲自照料护送灵柩。咸丰帝还打破常规,不待内阁票拟,自行特谥“文正”。11月15日,咸丰帝亲自到杜府奠醊,抚棺洒泪,悲悼实深,在场者无不动容。
杜受田死了,咸丰帝将他不尽的思念转化为对杜氏家人的隆恩。杜受田的父亲身前任礼部侍郎,赏礼部尚书衔,赏食全俸;长子杜翰,时以翰林检讨放湖北学政,15个月就由从五品提升至正二品的侍郎,并进为军机大臣。
1853年春,咸丰帝到国子监临雍讲学,特派其五弟奕誴祭奠恩师。当日攽下的谕旨明晰地流露其心情:“(杜受田)倘能久在左右,于时事艰虞,多有补救。”(《清史列传》第11册,第3204页。)咸丰帝是多么希望杜受田能帮助他挽救岌岌可危的朝运。
杜受田故居
杜受田故居是杜受田幼年到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地方。故居本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江西、湖广左布政使,杜受田的第八世祖“方伯公”杜诗的住宅。因此,这处宅院有“方伯第”之称。
杜受田故居又叫“相国第”。杜受田协办大学士,俗称宰相、相国,大门内悬挂“方伯第”“相国第”两块牌匾。另外,我们还可以称这群建筑“宰相府”“翰林居”“军机大臣第”等等,总之,关于臣子的一切最辉煌的词汇都适用于这座旧宅。
杜受田故居是滨州杜氏家族的旧居,是杜家众多名臣的故居,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明清鲁北民间建筑特色。杜受田故居大院占地约20亩,有28个院落,房屋380余间。这是杜受田的父辈们和众多的叔兄弟们的房产,杜受田位居一品,人臣楷模,为官一生地未置一亩,房未增一间。滨州杜家世代辉煌,从他们的故居中,便可找到些许答案。
故居的建筑简单、朴实,显然不符合主人的身份。杜家大院的奠基人杜诗,位居二品,按照明朝的礼制,他家的大门可以开三门,五架大梁,然而,杜家宅仅一门;他居住的房屋可五间正房,九架大梁,然而,这里仅三间五架梁。滨州杜家虽有众多位高权重的朝廷重臣,且拥有众多府州县主官,但是,他们的住宅都极为普通,房屋装饰也异常简洁。人道是“侯门深似海”,而在这里既没有高墙大院,也没有亭台榭阁,更没有金碧辉煌与雕梁画栋,不要说王侯将相,就是和一些乡绅相比也显得有些寒酸。家产的弱势与杜家人做人的谦虚低调相映成趣,而他们对功名的低调与为人为官的积极敬业却又相辅相成。
开放通畅是杜受田故居又一个特点。杜家大院是四合院的形式,也是四合院的内容,但它却不具备四合院最典型的封闭性。杜家大院是一个基本完整的大四合院,内含28个小四合院,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不仅有大门,而且有过道,四通八达。大院内,各个小套院之间不仅开后门、开侧门,而且有门道相接,有廊厦相连。大院内没有一处封闭,空间上相对独立,氛围上户户相通,一种天伦之乐,一种亲密无间,一种兄弟妯娌相濡以沫温馨家庭让人顿感沉醉。大院的开放和包容锻造了一大批清官干吏,从这里走上政治舞台的人都像这座建筑一样,外圆内方,匠心独具,进退自如。
走进故居,就会悟出杜受田做人做官做事的真谛:做人要谦虚正直,人贵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张扬自大;做官要爱国恤民,廉洁勤政;做事要“端正、明白、和平、谨慎”。
杜氏文化
以杜受田为代表的杜氏家族明清两代科甲鼎盛,封疆大吏、天下直臣、文坛旗帜人才辈出。杜家明清两朝中秀才347人,中进士12人,入翰林6人,还有举人8人,文官知县以上、武将千户以上的有39名,以“一门十二进士”“父子兄弟伯侄六翰林”“四代为相”“满门皆清官”而闻名华夏的杜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的美誉,在历史的长河中600多年长盛不衰,乃历史一大奇迹。杜氏家族之所以打破了“盛不过三代”的常俗,其根源就是杜氏文化。
杜氏文化第一要义是“正心”,心正则人正,人正才能事正。只有修身才能推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智慧源醇,能够承家报国的人。第八世江西布政使杜诗,一生持正心之道,扬善除恶,襟怀坦荡,刚正不阿。冒被罢官之险,坚决抵制在江西为宦官魏忠贤立生祠。被罢官回乡之途,路经惠民县,恰逢被魏忠贤迫害致死的“六君子”之一袁化中灵柩回乡,他不畏权势,坚持前去祭奠。杜诗嫡孙杜漺承扬先人遗志,他勤政爱民,公正执法,因河道不治,直言上书,陈治河方略,亲临河患堤防监督河务,当地百姓将这段堤防名为“杜公堤”。漺之嫡孙杜鼒,一身正气,担任上思州知州时,用自己的俸禄购买麦种,劝民种麦,百姓将这种小麦称之为“杜公麦”。
杜氏文化的精髓是教育。道光七年(1827 年),三朝元老,任礼部侍郎的杜受田的父亲杜堮,著成杜氏家族的教育专著——《述训》。提倡“学优则仕,不优则不仕,优亦不必仕也”,“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不读”,“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的崇高人生目标。所以读书,是要“因此求其心源,而得其施于家国天下之道”,增长“化民成俗,尽职报国”的才干和品行。同时,教育人们,要坚持“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超前意识,不但自己终身学习,而且教育子女终身不至。正是这些先进教育理念,可行的教育实践,支撑着杜氏家族,代代英才辈出的辉煌局面。《述训》四十八则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教育典籍中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杜氏文化培养的代表人物是杜受田。杜受田一生品端学粹,正色立朝,忠孝两全,爱国恤民,廉洁勤政,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修复开发杜受田故居,就是要宣传杜氏一门清官,把这里打造成领导干部培训基地;就是要弘扬杜氏文化教育思想,把这里打造成青少年教育基地;就是要提倡杜氏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示范基地。
“不染似莲花,经世何妨出世。真空如水月,禅机即是文机。”杜家私塾的这副对联揭示了无穷的哲学和辩证法。杜受田故居高品位的文化氛围给人灵魂的熏陶是第一位的。
旅游路线
在滨州市区沿205国道向北,滨北办事处第一个红绿灯向西大约3里地向北,位于南街南村。或者在滨州市区坐24路公交车直达故居。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清朝末代皇帝,近现代政治人物
连平人物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清末浙江湖州南浔镇巨商
道光帝第八子
清朝杰出的抗倭将领
明末清初书法家,画家,医学家
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著名的华侨领袖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