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唐尧简介—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上古人物
唐尧个人介绍资料
唐尧
中文名:尧(约公元前2447年~约公元前2307年)
别 名:唐尧、帝尧
民 族:华夏族
所处时代:上古时代
出生地:古唐国(今山西临汾)
出生日期:公元前2368年2月1日
逝世日期:公元前2257年
主要成就:开创禅让制;设立诽谤木;治理水患;颁授农耕时令;制定四时成岁
妻子:女皇
子女:丹朱等9子;娥皇女英
外孙子:商均
母亲:庆都
相关文化层:山西龙山文化时期(推测)
陵墓:山东鄄城谷林尧陵
唐尧,上古时期五帝之一,为帝喾次妃陈锋氏女庆都所生,伊祁姓,名放勋,号陶唐,谥曰尧,因曾为陶唐氏首领,故史称唐尧。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初封陶侯,辅佐帝挚。十五岁,封为唐侯,号为陶唐氏。二十岁,正式即位,建立古唐朝;定都平阳。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中原。富而不骄,贵而不舒。主政期间,派鲧治水,制定历法,整饬百官。在位70年时,遍访天下贤士,得到大舜,并把帝位传给了舜。
让位二十八年后,崩于成阳,葬于谷林(山东省鄄城县),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帝尧、大尧。城)。被司马迁视为“理想的君主”。
人物生平
帝尧出世
传说古帝帝喾的第三个妻子名叫庆都,她是伊耆侯(《史记》作“陈锋氏女”)的女儿。庆都成婚以后仍留住娘家,某年春正月末,庆都与父母坐上小船于三河之上游览,正午时出现了一条飞舞的赤龙。第二天又出现了形体小些的赤龙,晚上,庆都睡不着,闭着双眼还不由得抿嘴发笑。朦胧中,阴风四合,赤龙扑上她身,醒来时身上还留下腥臭的涎水沫子,身旁留下一张沾满涎水沫的画儿,上面画着一个红色的人像,脸形上锐下丰满,八采眉,长头发,画上写着:亦受天佑。之后,她就怀孕了。过了十四个月,她生下一个儿子,竟生得和图上画的人一模一样。孝子帝喾的母亲却在这时候去世了,帝喾为母亲的去世哭得成了泪人儿,之后为母亲一连服孝三年,完全顾不上庆都和儿子的事。庆都带着儿子住在娘家,直把儿子抚养到十岁,才让他回到父亲的身边,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帝尧。所以帝尧小时先随外祖父家的姓为伊祁(耆)氏,后又称陶唐氏。
唐尧,代挚登帝位,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设官分职,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东、南、西、北四方,观察天象制定历法,以授民时,名为“四岳”。是时洪水横流,泛滥四方,毁坏山陵,冲坏田土,人民不堪其苦。尧欲使治洪水,“四岳”荐举鲧治水,九年不成。晚年,“四岳”荐舜,遂禅位于舜。舜乃诛鲧于羽山(今江苏赣榆西南),命禹续治洪水。或说因尧德衰,舜逼其让位而因之,“复偃塞丹朱(尧子),使不与父相见也”(《史记·五帝本纪》、张守节正义引《竹书纪年》)。
受封于唐
周长富先生则通过龙山文化的特点,在其《浅谈唐尧氏》中指出:“从年代和分布范围来讲,龙山文化相当于唐尧氏古族。”
定都平阳
唐尧建唐国初都太原,千百年来在太原一直有丰富的口碑传说,当地的志书、碑石多有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正义中引《宗国都城记》云:“唐国,帝尧之裔子所封,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其南有晋水。”《汉书·地理志》载:“晋阳本唐国,尧始都于此。”《都城记》说:“晋阳城北二里有唐城,尧所筑”朱熹的《诗集传》还在讲,唐城是帝尧所筑,唐城地处太原晋阳一带。
唐尧初都太原,在太原筑有唐城,所以太原有了“唐”和“唐国”的古名。追溯“唐”的古意,《说文解字》解释为“唐,大言也。”《白虎通·号》解释为“唐,荡荡也,道德至大之貌也。”可见,唐是一个会意字,基本意是:大话、豪言、命令;引申意是:道德至大之人所讲的话、发布的命令,尧就是这样的人杰。古称“唐”的地名至少有三处,诸如河北之“唐”,太原之“唐”,山西晋南之“唐”,都是因唐尧多次迁徙,曾经定居那里而得名。
尧和尧的部族在太原居留一个时期之后(有关学者认为是出于本部族的开拓精神或因为当时汾河的受阻于霍山而时有水患),留下了自己的裔族,沿着汾河南流的方向继续迁徙,最终落脚于临汾盆地———平阳。郑玄在其《诗谱》中就说:“尧始居晋阳,后迁河东。”阎若琚所著《尚书疏证》也说:“尧为天子实先都晋阳,后迁平阳府。”于是,又有了“尧都平阳”之说,同时也印证了“尧始都祁县,后迁平阳”的古记。关于太原的另一个古名“北唐”,就是在唐尧由初都太原祁县迁都平阳后,因太祁县地处平阳之北,为区别初都太原之唐和平阳之唐,遂以地理方位为准,在太原之唐前面又加了个“北”字,这就是太原又称“北唐”的缘由。
禅位虞舜
尧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尧在位70年,感觉到有必要选择继任者。他早就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凶顽不可用,因此与四岳商议,请他们推荐人选。四岳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行,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尧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决定。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大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沩水河边,依礼而行事,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道。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尧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兴,无一荒废,并且显得特别井井有条,毫不紊乱。尧还让舜在明堂的四门,负责接待四方前来朝见的诸侯。舜和诸侯们相处很好,也使诸侯们都和睦友好。远方来的诸侯宾客,都很敬重他。最后,尧让舜独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舜在暴风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显示出很强的生活能力。
经过三年各种各样的考察,尧觉得舜这个人无论说话办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够建树业绩,于是决定将帝位禅让于舜。他于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正式让舜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尧退居避位,二十八年后去世,“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其为深挚。
葬于谷林
“尧王虚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尧王墓,是帝尧的陵寝,因葬于鄄城谷林,又称谷林尧陵。谷林尧陵,曾随鄄城的历史沿革先后隶属于济阴郡成阳、濮州雷泽,今属鄄城县,位于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城南7公里处富春乡赵仟庄前。谷林尧陵虽经数千年沧桑风雨,但墓冢犹在,碑谒尚存。
关于尧葬谷林,史书上多有记载。
秦朝吕不韦《吕氏春秋·节哀》篇:“尧葬于谷林,通树之。”
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载:“尧葬济阴成阳西北四十里,是为谷林。”
晋《地理志》成阳条下载:“雷泽,舜所渔,尧冢在西。”
《通鉴辑览》载:“尧即位百载,崩于成阳,葬谷林。”
《宋史·礼言》载,北宋熙宁元年(1068)濮州知州韩铎言:“尧陵在本州雷泽县东谷林山。”
明《濮州志》载,谷林山,“在州治南40里,有高阜见存,元学士吴律构富春园於其下。”故后世亦称谷林山为富春山,富春园衍化为富春村名,延续到现代。
《清史稿》载:“濮州东南谷林,古雷泽也。乾隆元年,修葺厘正,定谷林尧陵为旧址。”
《大清一统志》“唐尧陵”条载:“陵高四丈五尺,广二十八丈。”据清《濮州志》“尧陵古图”所示:尧陵为坐北朝南三进式长方形陵园,山门前立有“石门”牌坊,四周围砖墙。进门内两侧有东西更衣亭。二进院门为一正两偏,门内左右是东西偏厢房,其后建有“享殿”。殿后是第三进院,古松柏掩映下,陵墓巍然屹立。
尧帝的故事
儒墨之宗
在先秦时期,以儒家和墨家两个学派最有势力,号称“显学”,两家都以尧舜为号召。从那时起,尧就成为古昔圣王,既是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对尧的赞美,随着儒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渐趋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后来儒家即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标帜;到唐代韩愈以至于宋明理学,大倡“道统”之说,尧遂成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在整个封建时代,从未有人怀疑过尧在历史上的存在和他的业绩。
龙图腾
唐尧时基本确定了龙这一形象。根据《竹书纪年》 记载 ,尧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顺平县境),尧母庆都为陈锋氏部族,生于斗维之野。唐县有庆都山,传为尧母居住之地,庆都出生时常有黄云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龙随之……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伊祈山)。伊祁山尧母洞,即尧出生地。这就说明赤龙族当时就栖身生活于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龙与中华民族的血肉关系,也说明了龙的传人在尧时已为世人所共认。
尧王牧马坡
传说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带有尧王牧马坡。山头绿草如茵,山坡灌木丛生,沟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发,生机勃勃,夏天树木茂盛,山花烂漫,秋天枫叶红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传说这里“树为尧王栽”,是尧王的放马山,那里北有生马庄,南有牧马滩,生马、二驹的村名都是尧王时留传下来的名称。《临汾县志》中以此地为临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边的东马栅、西马栅传为尧王的牧马场,鹿仙女与尧王婚后,还在这一带管理过马场哩。
婚鹿仙女
鹿仙女是个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潜伏在其仙洞沟附近的黑龙潭中的黑龙,并将它变为自己驾乘的坐骑。
一天,帝尧偶遇被称姑射神女的鹿仙女,并被鹿仙女击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后两人互相倾诉衷情,择期成婚。新婚夜,双方喜结连理于仙洞之中,以洞为新房,对面的蜡烛山上光华将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于是新婚夜也被称为“洞房花烛夜”。
两人婚后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儿子“朱”。后鹿仙女于是尾随那只在牧马滩吞食牧民的恶蟒,趁其不备用剑将其刺死,而黑虎仙逃脱,后来那里留下了巨蟒窟。自此,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设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防不胜防,只得向天帝告发。天帝派天兵天将捉拿黑虎仙,并将其压在乎阳东南的山丘之下,是为卧虎山。同时,天帝罚鹿仙女与帝尧斩断尘缘,鹿仙女只能将幼年的朱儿送还帝尧,从此隐居深山。
帝尧派人四处查找鹿仙女无果后亲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寻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为妻。朱儿后被封于丹地(浮山),故称丹朱邑。后来人们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龙洞左旁的一个小洞窟中为鹿仙女塑像纪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
人物评价
总评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史记·五帝本纪》)
历代评价
百家诸子书籍:帝尧文治和武功俱臻美备,为古昔圣王。
《尚书》:“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
《吕氏春秋·召类篇》:“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
《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
《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史记·五帝本纪》:“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说苑·君道》:“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百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
《文心雕龙·时序》:“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有虞继作,政阜民暇,薰风咏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至大禹敷土,九序咏功,成汤圣敬,‘猗欤’作颂。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路史》:①“勤劳不居,俭而用礼。”②“钦明文思,内行谨饬,笃孝、慈、仁、敬,使人知子弟之道。仁恩被于苍生,德化敷于四海。”
名人评价
汉武帝:“千古帝范,万代民师,初肇文明,世人敬赖。”
毛泽东:“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主要成就
完善政治
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8]
治理水患
尧的时代,又是传说中的洪水时期。“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势浩大,奔腾呼啸,淹没山丘,冲向高冈,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尧对此非常关切,征询四岳(四方诸侯之长)的意见,问谁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荐了鲧。尧觉得鲧这个人靠不住,经常违抗命令,还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适宜承担这项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坚持要让鲧试一试,于是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鲧治水九年,毫无功绩。 [9]
制定历法
《尚书·尧典》上说,尧命令羲氏、和氏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然后颁布天下,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敬叫授民时”,他派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叫旸谷的地方,观察日出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并参考鸟星的位置来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参考火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观察日落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并参考虚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井参考昴星的位置来校正。二分、二至确定以后,尧决定以366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每年的农时正确,不出差误。由此可知,古人将帝尧的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 [10]
访纳贤能
史载尧之功臣九人,或说十一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唯恐埋没人才,野有遗贤。所以他还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
战国时庄周曾说:尧治理天下万民,使海内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参拜四位有道之名士,怅然若失,好像丢了天下。这四位有道名士为方回、善卷、披衣、许由。善卷重义轻利,不贪富贵,是有名的贤人;尧自觉德行达智不如善卷,认识到对于贤德的人,不能自骄自傲,必须谦恭好礼,以平民对待长者、学生对待老师的礼节去拜访他,让善卷居主位,尧站在下边,面向北施礼求教。 [11]
《庄子》中记载: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日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日披衣。披衣即蒲衣,亦写作蒲伊,以其衣蒲故名。他居住于蒲谷山,尧亲往拜访,拜之为老师。 [11] 今蒲县太林乡有蒲伊村,传为蒲衣隐居之处,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尧与蒲伊谈论大道的地方,后称讲道台。还有帝尧休息过的地方,后称税驾坡。蒲伊,人称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国后称蒲子国,后来这里称蒲子县,今称蒲县。清人留诗中有“蒲谷贤人怀宝去,平阳圣帝策辇来”的诗句,即指帝尧访蒲衣子的故事。
《庄子》中记述,尧问许由:“啮缺可以做天子吗?我想让王倪邀请他。”许由说:“不好啊!那对天下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啮缺的为人,聪明机智,反应敏捷,天分过人,而你要因他这些人事上的长处让他接受实行天然之治的使命,那就错了。他明于禁止过失,却不知过失产生的原因。让他做天子,他就要崇尚智慧而抛弃天然;他就要以己意为标准去分别事物,就要像火烧火燎一样地去求知;就要埋头于事物之中,处处干涉事物,就要忙 忙碌碌应接四方,想方设法满足事物的要求;就要千方百计去改变万物,弄得它们不能安宁。怎么能够让他做天子呢?虽然他的行为可以为一般人所效法,但他仅能做个诸侯国的君主,而不可以做天子。治理,是产生动乱的由头,是臣子的灾难,是君主的祸害。”许由对他的老师是了解得很透彻的,经过许由的劝阻,尧也就自然说这回事了。 [12]
帝尧访贤,古籍中记载最多的首推访许由的故事。许由,为当时的名士。他崇尚自然无为,不贪求名利富贵,坚持自食其力,生活简朴,无求于世。他得知帝尧要来访他,便躲走了。恰巧啮缺碰到他,问他要到哪里去?他说:“为逃避帝尧”。啮缺又问:“为什么呢?”许由说:“尧这个人啊,轰轰烈烈实行仁义,我怕他要被天下人耻笑,后世会有人吃人的事发生。老百姓吗,不难笼络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和你亲近;给他们利益,他们就会为你所招徕;表扬他们,他们就会勤奋。作他们厌恶的事,他们就要逃散。爱护百姓,使百姓得利是出于仁义,那真诚实行仁义的事,借仁义取利的多。这样仁义的行为,不仅不能真正实行,而且还会成为虚伪的工具。这种想用一个人的决断来使天下获利的事,不过是一刀切罢了。尧只知道贤人可以利天下,而不知贤人的害天下。只有那不重用贤人的人,才知道这个道理。”过了一段时间,帝尧去拜访许由,朝拜许由于沛泽之中。尧对许由说:“太阳出来了,火把还不熄灭,在光照宇宙的太阳光下要它放光,不是多余的吗?大雨下过了,还去浇园,不是徒劳吗?作为天子,我很惭愧,占着帝位很不适宜,请允许我将天下嘱托于先生,天下必然太平。”许由对帝尧说:“你治理天下,已经升平日久,既然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还要让我代替你去作一个现成的天子,我为了名吗?名,是实的从属物,我对那个虚名不感兴趣。鹪鹩即使在深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上一枝就够了;鼹鼠就是跑到黄河里去喝水,也不过喝满肚子就足了。你就回去吧!天子于我没有什么用处。厨子就是不做供品,祭祀也不会去代替烹调的。”许由于是到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田而食,非常快活,终身不贪求帝位。传说,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以为耻辱不堪入耳,到河里去洗耳朵,后有洗耳河之名。巢父牵牛去河里饮水,碰见许由洗耳,问明原因之后,便说:“你洗了耳朵把这里的水弄脏了,我不想让我的牛喝这污水。”就牵着牛到河的上游去饮水。 [11]
帝尧曾去拜访一个名叫子州支父的人,请教过后觉得此人可以托天下,要以天下让子州支父。子州支父答道:“将天下让给我倒可以,只是不巧,我正患有幽忧之病,正准备好好治一治,不能够接受。”帝尧也不好勉强,但十分敬重其为人。 [11]
勤俭听谏
尧当政后生活非常俭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穿用葛藤织就的粗布衣。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 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为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 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来人愿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由于能及时听到民众的意见,尧对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
发明造酒
传说尧由龙所化,对灵气特为敏感。受滴水潭灵气所吸引,将大家带至此地安居,并借此地灵气发展农业,使得百姓安居乐业。为感谢上苍,并祈福未来,尧会精选出最好的粮食,并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杂质,淬取出精华合酿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纯净、清香幽长,以敬上苍,并分发于百姓,共庆安康。
百姓为感恩于尧,将祈福之水取名曰“华尧”。
创造围棋
相传,上古时期尧都平阳,平息协和各部落方国以后,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却让帝尧很忧虑,子丹朱虽长大成人,十几岁了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聚朋嚣讼斗狠,经常招惹祸端。帝尧心想:要使丹朱归善,必先稳其性,娱其心,教他学会几样本领才行。起初是教习打猎本领,丹朱不喜,尧叹气说:“你不愿学打猎,就学行兵征战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学会了,用处也大着哩。”说着用箭头在一块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画了纵横十几道方格子,捡来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给丹朱一半,手把着手地将自己在率领部落征战过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进后退的作战谋略传授讲解给丹朱。丹朱此时倒也听得进去,显得有了耐心。
此后一段时日,丹朱学棋很专心,也不到外边游逛,散宜氏心里踏实些。帝尧对散宜氏说:“石子棋包含着很深的治理百姓、军队、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转意,明白了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孰料,丹朱棋还没学深学透,却听信先前那帮人的坏话,觉得下棋太束缚人,一点自由也没有,还得费脑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终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诡计夺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异常,大病一场而逝。帝尧十分伤心,把丹朱迁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还把帝位禅让给虞舜。虞舜也学帝尧的样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后的陶器上便产生围棋方格的图形,史书便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今龙祠乡晋掌村西山便有棋盘岭围棋石刻图形遗迹。
关于围棋还有另一记载,是在帝尧巡守中,顺路找许由,欲禅让之,不果。后在赤将子舆的建议下,取道黟山,拜谒轩辕黄帝祖考白日飞升之地。在黄山登顶的路上,到了轩辕黄帝祖考当年弈棋在仙棋石处的遗迹,容成子和浮丘子是棋友。
上古秘史有书云:
大众直向轩辕峰而来。一路鸟道崇冈,非常难走。
走到一个峰上,只见一块方石,上面纵横刻有数十道深线,都成方罫形;旁边又置有数百颗圆形的小石子,不知何用。赤将子舆道:“这个亦是黄帝的遗物。从前黄帝和容成、浮丘诸人,常常拿了这个东西来遣兴。两人对坐了,一个用白石子,一个用黑石子,在这方罫之上你放一颗,我放一颗,差不多放到一半光景,只听他们说你赢了几路了,或者说你输了几路了。这个玩意儿名字叫作奕棋,大约是可以分胜负的。”帝尧道:“先生可懂吗?”赤将子舆道:“当初,野人在旁亦尝细细观察,看见黑子怎样去围住那个白子,白子又怎样去包住那个黑子,觉得亦很有道理。但是那道理非常深细,野人粗心浮气,实在有点不耐烦去研究它,所以不懂。”帝尧听了,将所布在那里的石子行列,细细观看,揣摩了良久,又将石子统统移开,自己再一颗黑、一颗白的摆起来。赤将子舆在旁看了说道:“原来帝是懂这个玩意儿的。”帝尧道:“朕不过研究研究,并没有懂。”赤将子舆道:“野人不相信。既然没有懂,为什么这个摆的方式,有点和当初黄帝他们相像呢?”
原来帝尧是天纵之圣,敏悟异常,一经思索,已觉得有点头绪,而且知道此事是极有趣的,因而将石子一齐移开,又细细摆了一会。
家庭成员
家世
相传尧父为帝喾,母为陈锋氏女。帝喾乃黄帝玄孙,在位七十年,“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死后由尧的异母长兄挚继位。挚在位九年,为政不善,而禅让于尧。
高祖:黄帝
曾祖:玄嚣
祖父:蟜极
父亲:帝喾
嫡母:姜嫄,有邰氏,帝喾正妃。生一子,名弃,史称后稷,其后代姬发(周武王)建立了周朝。
生母:庆都,陈锋氏 [18] ,帝喾三妃。生子放勋,即唐尧。
庶母:简狄,有娀氏,帝喾次妃。生一子,名契(xie),据传契为商朝的祖先,契的后代成汤建立商朝。
建疵,有娀氏,帝喾五妃,和简狄为姐妹,生台玺。
常仪,娵訾氏,帝喾四妃,娵訾氏是娵与訾的合婚族,娵訾氏与帝喾联姻生子挚,生女就是辛女。
妻妾
正妻:女皇
平辈
兄弟:
挚,帝喾的第一子,也是帝喾的庶长子,尧的大哥,常仪生,挚继承了喾的帝位,九年后禅让给帝尧。
弃,即后稷,帝喾的第二子,也是帝喾的嫡长子,尧的二哥,姜嫄生,被周部族认作是其始祖,后人尊为谷神。
契,帝喾第三子,尧的三哥,简狄生,商部族认其为先祖。
台玺,帝喾第五子,尧的弟弟,台玺与儿子叔均都曾为周部族首领。
妹妹:常仪所生,盘瓠之妻;简狄所生,名不详。
后代
儿子:丹朱等九子
女儿:娥皇女英(同时一起嫁给舜)
儿子丹朱被封刘地以刘为姓,丹朱就是刘氏二世祖,这支刘姓氏后世培养出:刘累、豕韦泳、唐杜树鸿、士会、刘邦、刘询、刘秀、刘备、刘裕、刘墉、刘必达等中国历史人物。
后代姓氏
出自帝尧及其后裔的姓氏
伊祁——一作伊耆,帝尧之姓。《帝王世纪》:“帝尧陶唐氏,伊祁姓。”从母居地为姓。
伊——出自伊祁姓。《世本》:“伊氏,帝尧伊耆氏之胤,其后伊尹名挚,相汤,生陟奋。”帝尧后裔伊尹,为商汤王之相,为伊姓。
衡——出自伊祁姓。《世本》:“衡氏,其先尧之苗裔伊尹,在殷之世,世号伊尹,为阿衡,因而氏焉。”伊尹之后有衡姓。
祁——出自伊祁姓。帝尧之后,伊祁姓一支简化为祁姓。另有一支祁姓,出自帝喾之后。
尧——出自伊祁姓。帝尧之后,以祖上谥号为尧姓。
陶——出自陶唐姓。尧先居陶(山东定陶县陶城),后封唐(河北唐县),因而称陶唐氏。其后有陶姓。另有两支陶姓,一支出自帝喾之后,一支出自帝舜之后。
唐——出自伊祁姓。帝尧陶唐氏之后,夏封于唐国(山西翼城县西),子孙以国名为唐姓。
陶丘——出自伊祁姓。帝尧之子丹朱,居于陶丘(山东定陶县西南),子孙以地名为陶丘姓。
房——出自伊祁姓。夏禹封丹朱于房国(河南遂平县),其后以国名为房姓。
向——出自祁姓。夏禹封帝尧之后于向国(山东临沂市),子孙以国名为向姓。另有两支向姓,一支出自炎帝之后,一支出自帝喾之后。
蓟——出自祁姓。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国(北京市西南隅),子孙以国名为蓟姓。
黎——出自祁姓。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黎国(山西黎城县),子孙以国名为黎姓。
刘——出自祁姓。帝尧之后封于刘国(河北唐县),子孙以国名为刘姓。刘累,即其后。另有一支刘姓出自帝喾之后。
御龙——出自刘姓。刘国之后刘累,以扰龙(养马)服事于夏王孔甲,受赐御龙[3]氏。
韦——出自刘姓。商王武丁时,灭亡彭姓豕韦国(河南滑县东韦城),改封刘累之后,《左传》云:“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豕韦之后,以国名为豕韦姓,省文为韦姓。另有一支韦姓出自帝颛顼之后。
杜——出自唐姓。帝尧之后,夏朝封于唐国(山西翼城县西)。周成王灭唐,移封于杜国(陕西西安市南),伯爵,称杜伯,子孙以国名为杜姓。诗圣杜甫,即其后。
士——出自杜姓。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xí)叔逃奔晋国,任士师,以官名为士姓,称士隰。
随——出自士姓。《世本》:“随氏,士隰之孙随武子,食采于随(山西介休县境),随会为氏。”另有一支随姓,出自帝喾之后。
司空——出自士姓。士隰仕晋,任司空,子孙以祖上官名为司空姓。另有一支司空姓,出自夏禹。
彘(zhì)——出自士姓。春秋时,晋厉公被弑,大夫士会之子士鲂与荀莹,迎立晋悼公,悼公任士鲂为卿,封于彘邑(山西霍州市东北),子孙以地名为彘姓。
范——出自士姓。士隰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邑(河南范县),称范武子。其后以地名为范姓。
冀——出自范姓。《世本》:“冀氏,范氏之族。”范氏之后封于冀国(山西河津市与稷山县之间),子孙以国名为冀姓。另有一支冀姓,出自帝喾之后。
宗政——出自刘姓。汉朝楚元王刘德王后,为宗正,子孙以祖上官名为宗正姓,又改作宗政。
后世纪念
菏泽尧陵
《水经注》:“雷泽东南十余里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南一里为尧母庆都陵”。
《古今图书集成》:“尧陵在旧雷泽城西,陵高四丈五尺,广二十丈,陵上有庙,俗谓之尧王寺是也。”
《大清一统志》:“唐尧陵在菏泽县东北五十里,旧雷泽城西,与濮州接界。”
《皇览辑本》:“尧冢在济阴城阳。[史记集解同上]”
2006年,菏泽尧王寺村村民王克春在尧陵遗址发现《水经注》所载尧妃中山夫人残碑首 ,更有力佐证《汉书》尧冢在此之说。二零零八年山东省文物局于尧王寺发掘,发现面积四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十二米与尧同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并于陵东二里发掘出成阳故城,是为尧王寺乃榖林尧陵遗址之铁证。
临汾尧陵
据史书记载,帝尧出生于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是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尧帝建都平阳(山西临汾),因而临汾城南有尧庙,城东筑有尧帝陵。陵前筑有祠宇, 相传为唐初所建。明成化、嘉靖,清雍正、乾隆间,都曾重修。陵前祠内立有元代以来碑碣十余座,记述陵宇沿革和帝尧功绩。其中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尧陵碑上刻有尧陵全图,保存完好。
尧庙
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到现址,距今已1300余年。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举行祭尧仪式并逢庙会,康熙帝巡幸尧庙时,定为皇会,届时全国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前来谒祭,庙会之盛为华北之冠。
相传陶尧建都平阳(临汾),有功于民,后人为祭祀尧王所建。始建于晋,历经重修,现存为清代遗物。规模雄伟,布局疏朗,前有山门,碑列两侧,内有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
尧王与四大臣宰被喻为五凤。 “一凤升天,四凤共鸣”,五凤楼因此得名。尧井传为尧王所掘, 为记其菌,上筑井亭一座。广运殿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 高达27米,形制宏伟壮丽,殿周有廊环峙,柱础雕刻精,殿内金柱肥硕,直通上层檐下,雄健的础石上雕云龙盘绕,蜿蜒自如。 龛内塑有尧王像及侍者。庙内存有碑十余通, 载陶尧功绩及庙宇建造经过。庙南3公里存有“茅茨土阶”石刻。
顺平
尧帝出生地多有争议,一说尧帝出生于今顺平县的伊祁山 ,古人以出生地为姓,故尧帝姓伊祁。伊祁山也因此被称为尧山。早在汉平帝文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就曾将曲逆改为顺平县。县境内伊祁山、尧母洞、尧帝太子丹朱城犹存,伊祁山太子庵香火不断。
望都
望都古名“庆都”,是尧帝之母庆都的出生地。据史料记载,尧母陈锋氏庆都居于都山,尧帝常登尧山南望都山,并以母亲之名庆都命名都山一带为庆都邑,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至西汉时期,高祖刘邦巡游至此,以为用圣母庆都命名地名似有不恭之嫌,于是改“庆都”为“望都”。
史书记载
尧的传说主要见于《尚书·尧典》、《史记·五帝本纪》 、《大戴礼·五帝德》、《孔子家语·五帝德》、《竹书纪年·五帝纪》中,散见于《山海经》、《左传》、《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中。
尧在尚书中为记史之始
历史争议
对于尧迁都临汾,存在以下说法:
躲避水患说
依据史料所载,历史上海河流域水患猖獗,尤其是上游在山西,下游在河北的桑干河水系、滹沱河水系,“水流急湍,上宽下窄,上游水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后流速骤减,泥沙淤积,河床填塞,尾闾不畅,极易成灾”。 [18]
唐尧部族所居的唐县、望都一带,恰处太行山西坡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北有洋河、南有滹沱河、西有唐河,河网密布,正是水患多发地域。唐尧所以西徙,究其道理,为避水患当为主要原因。因为大多古籍在谈到唐尧时都有关于水患的记载。《尚书·尧典》说:“尧之时洪水为患为甚”;《寰宇通志》说:“尧时上游之水无所痒,壅而四出”;《晋乘搜略》说:“尧时黄水为患,震及帝都。”等,不一而足。
据《韩非子·五蠹》、《淮南子·精神训》所载,唐尧部族已经掌握了建筑大型房屋的技术,所建之屋“茅茨不翦,采椽不斫”;“朴桷不斫,素题不枅”。屋顶的茅草铺放不修剪,屋檐的椽子不砍削,端额的梁柱不彩绘,而且,精于制陶的陶唐氏部族,又把这些技术带到太原传授于土著。于是,在汾河中游平原的大地上唐尧部族和太原先民很快水乳交融为一体,共建家园,共创了太原的龙山文化。
躲避侵扰说
何光岳在其著作《炎黄源流史》中认为,由于东夷族势力日渐强大,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唐尧,为避免东夷部族的侵扰,遂率部西徙,“从唐县、望都一带出发南下行唐,沿滹沱河过井陉,途经太原,再进入平阳。”(《试谈唐尧氏》) [28]
邹衡也认为如是,他在《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论先周文化》一文中指出:“太原地区古文化多半是河北龙山(文化)的许坦型和光社文化,其出土的大批陶器,均似龙山文化的涧沟型者。”上述论述和地下出土文物的相互佐证,揭示了太原许坦型文化、光社文化与河北龙山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也证实了唐尧部族由河北唐县、望都一带西徙太原,定居太原可能性的真实存在。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长篇历史小说《尧舜禹》(高兴宇著)
影视形象
2011年吴子牛执导电视剧《大舜》由赵文瑄饰演尧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
上古时代部落首领
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圣明君王
华夏农耕文明的奠基者
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首领
中国上古人物
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中国上古部落首领
汉字创始人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