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杨戬简介-《封神演义》中主要人物

上古人物
杨戬个人介绍资料
杨戬
中文名:杨戬
别名:二郎神、灌口神、灌口二郎、灌口神王、灌口神君、显圣真君、清源君、清源公、二郎真君、二郎太子、金花太子、惠民大帝、川主帝君
性别:男登场作品宗教典籍《二郎宝卷》,宗教典籍《川主护民祈祷表科》,明小说《西游记》,明小说《封神演义》,宗教典籍《川主正朝》
生日:农历六月二十四,六月二十六
出生地:灌江口
曾住地:斗牛宫神
职司掌:水神,护国神,战神,医神,戏神,蹴鞠神,猎神,雷神,气象之神,酒神,农耕神
主要成就:治水,斩蛟,擒龙,担山赶日,劈山救母,助周伐纣
父母:杨天佑,云花女
养母或外婆:西王母
舅父或外公:一说玉帝,一说昊天天帝
师傅:玉鼎真人
弟子:金毛童子
神宠:哮天犬,鹰
部下:梅山七圣(西游记中改为梅山六友),一千二百草头神
道教封号:清源妙道真君(小说封神演义沿用),赤城王,神勇大将军,道济鸿钧天尊,崇应惠民大帝
儒家封号:灵惠侯,灵惠应感公,昭惠灵显王,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英烈昭惠灵显威济王,承绩广惠显英王,圣烈文昭宣灵忠仁王
神通法术:天眼,八九玄功,法天象地,指地成钢,撒豆成兵,三昧真火,五雷诀
神兵法宝:三尖两刃刀,金弓银弹,开山斧,赶山鞭,缚妖绳
神话体系:民俗神话、道教神话、小说神话
杨戬,明朝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主要人物,与名著《西游记》中的杨二郎同为二郎神的文学形象,并沿用宋代朝廷敕封二郎神的封号清源妙道真君,故民间约定俗成叫做二郎神杨戬,即灌口二郎,俗称二郎真君,尊称显圣真君、赤城王、金花太子,二郎神君,川主。封号昭惠灵显王、护国圣烈昭惠灵显神佑王、崇宁护国真君、道济鸿钧天尊、川主帝君、万天川主清源妙道二郎显圣真君崇应惠民大帝、清源妙道护国真君川蜀大帝威灵显化天尊。
师出玉虚宫玉鼎真人门下,助周伐纣,是姜尚麾下力挽狂澜的大将,屡屡在危难之中独撑大局。
宗教典籍二郎宝卷、《惠民大帝解厄心经》,庙记碑刻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曹寅《重修二郎神庙碑》,文学作品《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均为独生子。神仙与凡人结合而生,传说二郎母亲尊天为大,故号其唯一的孩子为二郎,其形象为特殊的三眼少年神,外貌俊秀、身佩三尖两刃刀,更有神犬追随其身、神通广大、变化多端。
二郎神作为载入史书的神话人物,远至唐代就已有记载,五代为蜀国护国灵应王。二郎信仰起源于四川,以其为核心向外扩散,两宋之际不断发展,宋朝成为国家“正祀性”神灵,信仰大盛,宋以降官方皆有封赐,在中国古代传说和民间俗神信仰中不仅神威显赫、善猎能战,而且正直仁义、为民除害、显圣护民。
人物设定
人物出身
①在名著《西游记》中二郎神乃玉帝外甥,敕封昭惠灵显王。是玉帝的妹子下凡与一名姓杨的凡人结合所生。他听调不听宣,账下有梅山六圣、一千二百草头神,居下方灌江口,享受香火。曾斧劈桃山救母、力诛八怪、弹打双凤。
②在《二郎宝卷》中二郎父亲杨天佑是上天“左金童”临凡转世,母亲云花女则为天上斗牛宫主人,她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后来云花女被困山下,杨二郎长至八岁时担山赶日、劈山救母,采取五样香,熬成灵丹给母亲喂下,救得云花女醒转,母子终获团聚。
③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杨戬是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的徒弟,乃阐教第三代,被判为“修成八九玄中妙,任尔纵横在世间”,曾助周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肉身成圣,封清源妙道真君。
④清代杨懋建《京尘杂录》中为天帝血亲:“余按灌口二郎神为天帝贵戚,元人作《西游记》盛称二郎神灵异”。
⑤蒲松龄《聊斋志异》:“世传灌口二郎为帝勋戚,其神聪明正直,诉之当有灵异。”
⑥清代《重修清源妙道真君庙碑记》中为天仙后代:“相传真君系天仙之胤,尝在此地修炼,静悟真机,性湛至道,丹成九转。”
⑦清刻本《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全段》中为玉帝外孙:“二郎爷来本姓杨……你母本是三公主,也去临凡下天堂,下界许配那一个,许配了杨天佑他身旁,水淹蓝桥生一子,生下你金花太子杨二郎……二郎闻听眼落泪,尊声亲娘听其详:莫非你老忘记了。我是你亲生之子杨二郎。三姐说:你是儿杨戬”。
外形特征
三只眼
杨戬的形象为额头上有三只眼(天眼),手使三尖两刃刀, 身边跟随一只哮天犬,三只眼是这位神祗较为明显的外观特征之一。神州各地的二郎庙里,神像都有天眼是最显著标志之一。关于第三只眼,来源于古蜀王蚕丛。它是古蜀文化孕育的结果。第三只眼形成的条件是古蜀“崇目”的信仰。
《灌江备考》:“二郎为蚕丛之后,故额上有一纵目。”
车王府曲本《封神榜》:立生一目三只眼,额下风飘三绺髯。
《说唐三传》:二郎神听了老祖之言,当中神目睁起。
少年相
杨戬是一个面白无须的英俊少年,《西游记》中原文:“你是何方小将”“....你这郎君小辈....”都表明少年相。吴承恩《 二郎搜山图歌 》也写到 “ 少年都美清源公 ”。宋朝官方称灌口二郎是郎君神,被称“郎君”说明.年纪不大的,清朝王士祯的秦蜀驿程记记载:即事陪祭官四川布政使高起龙,成都府知府张文灿奠献,礼毕,唐视殿宇神像,是一年少,金冠束发,似世俗所谓灌口二郞神。”年少,金冠束发像,固定形象就是少年俊雅,服饰华丽。
封号渊源
《封神演义》中杨戬封号清源妙道真君沿用宋朝二郎神的官方封号,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二郎神,即清源真君”;元秦子晋《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载:宋真宗朝..奏请于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
《西游记》中的“敕封昭惠灵显王”的称号沿用的是宋徽宗册封的昭惠灵显王。《宋会要·礼二○·郎君神祠》记载:徽宗崇宁二年加封昭惠灵显王。"
生日诞辰
二郎神生辰日,记载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也有六月二十六.
农历六月二十四
1.《东京梦华录》:六月二十四日,为川西灌口二郎生日,庆典在神保观举办,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开封纪念二郎神生日盛况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开封纪念二郎神生日盛况
2.《狯园》:“又传六月廿四日是神诞生之辰。
明·钱希言《狯园》第12卷《淫祀》《二郎庙》
明·钱希言《狯园》第12卷《淫祀》《二郎庙》
3.《蜀中广记》 :六月二十四日竞渡二郎川主诞辰.
明·蜀中广记卷五十六
明·蜀中广记卷五十六
4.《坚瓠集》:“六月二十四日,为清源妙道真君诞辰.
5.《清嘉录》:“六月二十四日为二郎神生日。
《清嘉录》卷六
《清嘉录》卷十二
农历六月二十六日
1.六月二十六祭祀二郎神,《增补万全玉匣记》:(六月)二十六日:二郎真君圣诞”。
2.叶德均1929年在《民俗》上发表《关于二郎神的诞日》,发现“上海石印的历书谓六月廿六日,又称为二郎星君。”
神兵法宝
●三尖两刃刀——刀中的另类,主要功能为挑和刺,攻击范围大,战斗时非常有用,是长柄安上像剑一样的双刃尖刀的长兵器,双刃刀的前端呈三叉状。
①只见闪闪灼灼,一口三尖两刃刀,(《封神演义》)②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西游记》)
●金弓银弹(弹弓)——弓形弹弓,不仅用于战争,还用在日常的打猎中。
《封神演义》中:“弹弓在手,随手发出金丸”。《西游记》中:“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鋋罗双凤凰”。清代说唱 《二郎劈山救母》 :“ 手使金弓银弹子 , 梧桐树上打凤凰。
●太阿剑——锋利无比,能斩万物。
《元杨景贤西游记杂剧》:“不周山破戮天吴,曾把共工试太阿。”
●开山斧——威力巨大的神器,一斧下去,地动山摇,有劈山之能。
《二郎宝卷》:“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升天帽,蹬云履,腾云驾雾;缚妖索,斩魔剑,八宝俱全。”
●缚妖索——看似一条简单的绳索,但却法力无边,可以自动捆缚妖魔,捆上就跑不了。
《二郎宝卷》:“缚妖索,斩魔剑,八宝俱全。”
●斩魔剑——斩妖除魔的宝剑。(《二郎宝卷》)
●赶山鞭——具有无边法力,一挥间天崩地裂,山摇地动,可以操纵土地和山峦,驱赶群山,让山脉顺着鞭势移动。
出处:道教正一元皇派,左右金枪太子,右有红毛童子,玉帝敕赐竹鞭印信,名之为【“赶山鞭”】,开府治事,赐额“九州阴阳兵马司”。
●山河社稷图——承女娲补天造人之功德所化。女娲娘娘拿出此物,助杨戬抓了袁洪。
《封神演义》:女娲曰:“你虽是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真人门徒.....吾将此宝授你,可以收伏此恶怪也。”
●照妖镜——照出妖物的原形。
《二郎宝卷》:照妖镜,照魔王,六贼归顺。
●青锋剑——斩蛟屠龙的宝剑。
元杂剧《二郎斩蛟》:二郎唱道:“……青锋(剑)一下斩狂虺 ”
●锟铻剑——透如水晶宝剑,剑身寒光闪烁,锋芒毕露。
《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三尖刀紧劈铜脖项,锟铻剑光彩似冰霜....”
●长枪——兵器,实名不详。出自《封神演义》。
法力神通
七十二变:能够变化出七十二种物体。
九转元功:道藏中有《西蜀玉鼎真人九转大还丹》一文,当是此功出处。《封神演义》中言及杨戬“由九转炼就元功”同是得名。乃是师傅玉鼎亲授于杨戬的神妙道法,修习此功法者大成者,有刀枪不入,万法不侵之能。
八九玄功:八九玄功是道术名称,为《封神演义》中阐教之镇教护法神功。
纵地金光:化身为一道耀眼金光,便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任何地方。此法是元始天尊传下,可日行数千里。
指地成钢:将松软泥土化为磐石之固,无法施展遁地幻化之法。
三昧真火:常见高阶道术。《封神演义》杨戬借胸中三昧真火,将粮草烧着,照彻天地。
撒豆成兵:《封神演义》杨戬连忙把土与草抓了两把,望空中一撒,喝声:“疾!”西岐城上尽是彪躯大汉,往来耀武。郑伦抬头看时,见城上人马反比前不相同,故此不敢攻城。有诗为证,诗曰:杨戬神机妙术奇,吕岳空自费心机。
法天象地:《西游记》中那真君抖擞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青脸獠牙,朱红头发。
五雷诀:《封神演义》,杨戬发手,用五雷诀,一声响,霹雳交加,那精灵抽身就走。
土遁:五行遁术。
形象溯源
《西游记》中的二郎神,“相貌果是清奇,打扮得又秀气”。“他昔日曾力诛六怪,又有梅山兄弟与帐前一千二百草头神,神通广大。”那梅山六兄弟——乃康、张、姚、李四太尉,郭申、直健二将军;这“郭申直健”,是隐含着“郭牙值”之名的。二郎神与孙悟空斗战时,“抖撒神威,摇身一变,变得身高万丈两只手,举着三尖两刃神锋,好便似华山顶上之峰”,又放出“细犬”,照孙悟空腿肚子上咬了一口,又扯了一跌,乘机擒住了孙悟空。后来在取经路上,二郎神帮助取经西去的孙悟空降服九头虫:“即取金弓,安上银弹,扯满弓,往上就打”,又有细犬跑出,“蹿上去,汪的一口,把(九头虫的)头血淋淋咬将下来。那怪物负痛逃生而去”(第63回)。这小说中的二郎神虽然姓杨,但形貌、弹弓、三尖两刃刀、鹰犬乃至结义弟兄(梅山七圣),都仿佛是活跃在元杂剧中的二郎神赵昱的。这就明白地显示出小说《西游记》与元明戏曲中二郎神传说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郎一出现,应该是架鹰纵犬的形象,这在《西游记》中就有提及。而同时从诗中看,他还精通弹弓,"腰挎弹弓新月样",这个弹弓在《封神演义》中也出现过,第八十一回 子牙潼关遇痘神,杨戬见余德浑身一团邪气裹住,知是左道之术,把马跳出圈子去,取弹弓在手,发出金丸,正中余德。余德大叫一声,借土遁走了。
在《西游记》中,二郎神是玉帝“令甥”、“杨君之子”。究其来历还有另一条可供追寻的线索,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二郎宝卷》和《消释真空宝卷》。前者,刘荫柏有《<西游记>与元明清宝卷》一文论之甚详;后者,有胡适《跋消释真空卷》一文介述颇细。
《二郎宝卷》分上、下两卷,每卷结尾处都署:“大明嘉靖岁次壬戌三十四年九月朔旦日敬造”。嘉靖三十四年即公元1555年,早于今存《西游记》最早刊行时间万历二十年,若依吴承恩晚年家居时作《西游记》的通常说法,《二郎宝卷》则写成于《西游记》成书之前。即使按照吴承恩青壮年时(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正在撰写《西游记》或者已经完成初稿”的说法(见苏兴《吴承恩年谱》),《二郎宝卷》的作者也不大可能在十来年后就能看到《西游记》的初稿并据以改写成《二郎宝卷》。因此,《二郎宝卷》或者其据以进行创作的二郎神中国民间传说对《西游记》中二郎神的描绘产生过影响,是极有可能的。
《二郎宝卷》中描绘的二郎神形象与《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形象极为相似,其中的“各牙治”即“郭压直”的别写,则与元明以来二郎神杂剧相同,而“白犬神嗷”又与《封神演义》中“细犬”的“本相”“形如白象”似同出一源。二郎喜爱白色在南宋就有文字记载,《夷坚志》江氏白鹑:江遐举邈宣和中.为虹县令.长子自严州奉其母往官下.有白鹑白雀各一.皆莹洁可观.共一笼置诸舟背.入汴数十里.过灵惠二郎祠.舟人入白曰.神素爱此等物.愿收秘之.即携入卧处.一婢从庖所来至笼畔.无故失足.触笼坠.视之鹑死矣.鸣玉说
独生子
在正统神话传说中二郎一直是独生子,任何正宗的文献典籍都不存在有妹妹一说。二郎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于宋代开始记载入史书,正史并无记载二郎神有兄弟姐妹,
宗教典籍《二郎宝卷》中记载为独生子,云花女生下二郎后就被压在山下。
道教经书《太上说清源妙道护国二郎真君妙经》也没有记载有过妹妹。
在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也依旧是独生子,原文记载"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 ."
在《封神演义》里,杨戬只有玉鼎真人这个师父唯.一一个亲属关系。
在清朝的太平歌词中更是明确标明二郎神为独生子的身份,“灌州府代管杨家庄,有一个独生子(他那)名叫杨二郎。”
清朝《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全段》,北京致文堂刻本依旧为独生子,杨母生下二郎后就被压在桃花岗。
到民国1922年新抄杨二郎劈山救母,也依旧是独生子,
民国1923年的文献也显示独生子的身份。
在少数民族的二郎神传说中也是独生子,甚至为了独生子的身份还给他编了是狼养大的说法。"二郎爷爷本姓杨,说起出身根由深。一时三刻天门开,三只花鸽子飞下来……生下二郎后狼养人。天上一日不算长,人间却是一年长。埋下的仙衣已腐烂,三姐无奈难上天....为什么叫了二郎神?遇狼安了“二狼”名......玉皇封他为二郎神,能管天下十三省。
二郎所谓郎,是对神的尊称,二郎神的名号是百姓依据神的状貌而命名:“陆龟蒙所谓有雄而毅、黝而黑者则曰将军,有温而愿、皙而少者则曰某郎,有媪而尊严者则曰姥,有妇而容艳者则曰姑。”由此可见,“郎”是年少白皙的神的尊称,据《宋会要》记载宋朝二郎神的国祀称号为郎君神。二郎神在当时百姓眼中的形象是“ 有温而愿哲而少者” ,结合“ 有雄而毅黝而硕者” 这句话对比,故“ 某某郎神” 在民间大致是温和白皙类的少年神的形象,而非兄弟姐妹间的顺序排列。
人物作品
《封神演义》
杨戬于封神演义四十回斗魔家四将时出场,扇云冠,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一副道士打扮,拜见一番便请姜子牙把免战牌摘了,“若不见战,焉能随机应变?”说得极度自信却不显半分骄狂,实是千年不遇的一个人物。待得他用智除了花貂,哪吒大吃一惊,他也未有半点吹嘘,“你我道门徒弟,各有玄妙不同!”给同僚留足了面子。
杨戬不单是个谦卑之人,还是个良善之人,杨戬战周信的时候,心内担忧的是城中百姓恐遭屠戮,便速战速决,用哮天犬解决了周信。杨戬去火云洞求药时,伏羲曰:“此疾名为痘疹,乃是传染之病;若少救迟,俱是死症。”杨戬又启曰:“倘此疾日后传染人间,将何药能治?乞赐指示。”神农曰:“你随我出洞至紫云崖来。”杨戬随了神农来至崖前,寻了一遍,神农拔一草递与杨戬:“你往人间,传与后世,此药能救痘疹之患也。”杨戬心系百姓,怀着大仁大义。
杨戬对待师门朋友是春风般温暖,对待敌人时是秋风扫落叶,比如哪吒、雷震子等人都被化血神刀所伤,杨戬为救人不惜以自身试毒刀,此行非大义大勇之辈岂能为之?其后再变化成余化的模样去他老师余元处骗得解药,而对待敌人杨戬则是心狠手辣,杀伐决断,张奎渑池一战,杀张奎之母以乱其心,效果甚佳。
硬挨蛟龙双鞭和邓婵玉的石头,表现出物理免疫的能力,像翻天印这样的大法宝,打杨戬时,也是迎风变化,打不下马来。能通过借物代形,免疫束缚系法宝。病毒系法术免疫。变化术还可以根据敌人弱点随意变化轻松制胜(收服梅山七怪对付妖精时屡试不爽。)
杨戬作为中国神话中出场最多的武将之一,在封神演义中败过的次数极度有限,唯.一折过的一阵是被三霄娘娘用混元金斗捉入九曲黄河阵,要知道文殊等十二真人都被拿住,最后是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出面才摆平。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杨戬是头运督粮官,也基本上是一个力挽狂澜的人,屡屡在危难之中独撑大局,瘟神吕岳把西岐全城人都放倒的时候,杨戬镇静异常用撒豆成兵之术吓退了郑伦。在第四十八回杨戬见其风来得异怪,想必是抢了箭书来;杨戬下马,连忙将土抓一把,望空中一洒,喝一声:「疾!」坐在一边,正是先天秘术,道妙无穷,保真命之主,而随时响应。这场诓书变化给了赵公明最后的致命一击,因此杨戬获得姜子牙的最高奖谕:“智勇双全,奇功万古”。随机应变、料敌于先是为智,勇猛无双、武艺绝伦是为勇。杨戬确实当得此誉。
战场表现还只是杨戬技能的一小部分,杨戬还兼任了西岐部队首席外交特使。杨戬的外交对象是隐居的高人、神灵,出使目的则都是求援。这方面,杨戬更是才华卓著,每次都胜利完成任务不说,还常常得到许多意外收获。女娲娘娘都亲自见过他,助他降妖。
《西游记》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鋋罗双凤凰。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西游记二郎神为玉帝外甥,昭惠灵显王,又号二郎显圣,居住灌江口,受下界香火,为万民排忧解难,帐前有梅山六友相伴,合称梅山七圣。麾下有一千二百草头神。
二郎神出身高贵,但是因自己心高气傲不愿依靠玉帝的名声,所以他平时不与天庭往来,就像富二代不愿依靠家族力量,想自己打拼一样,有一种励志的精神。于是他对于玉帝,只是“听调不听宣”,意思服从政务和军务上的安排,不愿私下交往过密。
艺高人胆大,众多天兵都无法征服孙悟空,可见这项任务十分艰巨,然而,在接到旨意后,二郎非但没有丝毫畏惧或是不情愿,反而大喜,可见他对自己的本领是有十足信心的,并说“吾当就去拔刀相助也”,派遣二郎神前去归顺孙悟空,本是上层统治者下达的命令,二郎神用的“相助”一词作为回应。二郎神还重兄弟情义,大胜之后还想着要将赏赐与兄弟一起分享,对待梅山兄弟情同手足,还有二郎神的“孝”——“斧劈桃山救母”,可见其赤子之情。
《二郎宝卷》
主要演述二郎真君的出身历史:二郎神的父亲杨天佑是上天“左金童临凡”,为确州城内书生。母亲云花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因违犯天条,被压于太山之下。后来,二郎神得到天上斗牛宫西王母的指点,“担山赶太阳”,劈山救出母亲云花仙女。
《二郎宝卷》是这样描绘二郎神劈山救母的:“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升天帽,蹬云履,腾云驾雾;缚妖锁,斩魔剑,八宝俱全。照妖镜,照魔王,六贼归顺;三山帽,生杀气,顶上三光;八宝装,四条带,腰中紧系;黄袍上,八爪龙,紫雾腾腾。”(求签桂造品第十)
“二郎变化有神通,八装圣宝紧随跟,出门先收各牙洽,黄毛童子护吾身。后收七圣为护法,白马白犬有前因……梅山七位尊神圣,归依爷上拜兄弟。帅将跟随常拥护,天地同春成神圣。白马爷乘神坐骥,白犬神嗷紧跟巡。贯会降妖捉鬼怪,邪崇精灵影无踪。”(心猿不动品第十一)
《封神榜》
车王府曲本《封神榜》
清朝“升级版《封神演义》,此版本设定杨戬为三只眼。
杨戬的出场——但见他,
头戴卧龙冠一顶,水合道袍身上穿。
黄绒丝绦腰中缚,足登云履颜色鲜。
背后斜横雄龙剑,人品相貌正又端。
面刀敷粉牙似玉,鼻梁高正似胆悬。
立生一目三只眼,额下风飘三绺髯。
凛凛身材有一丈,仙风道骨不非凡。
来到厅下打稽首,口尊师叔请听言。
我本在玉泉山上金霞洞,跟随着玉鼎真人道法传。弟子杨戬奉师命,到此效力在军前。家师不久临凡界,来应劫数登循还。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席方平》中讲述席方平的父亲被阴间贪赃枉法的阎王所害,席方平上天界向二郎神伸冤,公正廉明的二郎神审明案情,依法判决,将阎王、郡司、城隍关入囚车,没收羊某全部土地交给席方平,以偿其孝心。席氏父子冤情得以昭雪,还阳增寿。表现出二郎神的正义。“世传灌口二郎为帝勋戚,其神聪明正直。”
史书记载
《宋史》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 :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俗所谓“二郎神”者.京师人素畏之,自春及夏,倾城男女负土以献,揭榜通衢,云某人献土;又有饰形作鬼使,巡门催纳土者。或以为不祥,禁绝之。后金人斡离不围京师,其国谓之「二郎君」云.
《元史》 本纪第三十四.文宗三 :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
人物诗词
宋代
二郎神(清源生辰)
杨无咎
炎光欲谢,更几日、薰风吹雨。共说是天公,亦嘉神贶,特作澄清海宇。灌口擒龙,离堆平水,休问功超前古。当中兴、护我边陲,重使四方安堵。
新府。祠庭占得,山川佳处。看晓汲双泉,晚除百病,奔走千门万户。岁岁生朝,勤勤称颂,可但民无灾苦。□愿得、地久天长,佐绍兴□□□。
明代
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
李在唯闻画山水,不谓兼能貌神鬼。
笔端变幻真骇人,意态如生状奇诡。
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挥部从扬灵风。
星飞电掣各奉命,搜罗要使山林空。
名鹰搏拏犬腾啮,大剑长刀莹霜雪。
猴老难延欲断魂,狐娘空洒娇啼血。
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纵。
青锋一下断狂虺,金鏁交缠擒毒龙。
神兵猎妖犹猎兽,探穴捣巢无逸寇。
平生气焰安在哉,牙爪虽存敢驰骤。
我闻古圣开鸿蒙,命官绝地天之通。
轩辕铸镜禹铸鼎,四方民物俱昭融。
后来羣魔出孔窍,白昼搏人繁聚啸。
终南进士老锺馗,空向宫闱啖虚耗。
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
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
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
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
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
清代
《壶中天 灌口二郎神庙》
清人金天羽赋
苍崖壁立,放盘涡、激作蹴天惊浪。
十丈灵旗天半舞,秦守声威犹壮。
万马嘶空,三犀蹲谷,风簸绳桥荡。
龙门劈破,禹功崭绝能仿。
我欲照见重泉,峥嵘水府,桎梏支祈状。
西蜀古来神秘国,飒爽英姿在望。
玉垒云封,青城月照,法驾长来往。
荒祠夺席,封神幻出台榜。
神话传说
担山赶日
担山赶日来源于古蜀国对太阳的崇拜。
[元]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十六出:闷来时担山赶日,闲来时接草量天。第四本第十六折细犬禽猪:(灌口二郎同行者上,云)不周山破戮天吴,曾把共工试太阿。谁数有穷能射日?某高担五岳逐金乌。小圣灌口二郎神是也......
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喜来折草量天地,怒后担山赶太阳。
河南省舞钢市二郎山景区位于素有“北国小江南”之誉的舞钢市,是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因“二郎担山赶太阳”而得名。
劈山救母
劈山救母是二郎担山赶日传说的一个分支,在古代并不是特别重要设定,关于劈山救母的传说, 现存有明嘉靖三十四年无名氏《二郎宝卷》。以及在 《西游记》和《唐三藏西游厄释传》记载此传说。
相关遗址: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大德乡半拉山,陕西省宝鸡市石榴山。
斩蛟治水
很久以前,一条蛟龙驻扎在灌河口经常兴风作浪、作恶多端,致使灌河两岸蒿草丛生,水灾连年发生,农民辛辛苦苦忙了一年,结果是颗粒无收,人们只能过着食不果腹、逃荒要饭的生活,为了帮助这里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玉皇大帝派遣二郎神管辖灌河口,二郎神来到这里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平治水灾,农历五月初一那天,二郎神经过一番准备后,跳入河中,化身为牛,在河中与蛟龙激战了三天三夜,最终被二郎神生擒活捉。二郎神怕它以后再兴风作浪,就把它用一根大铁链拴住,锁在二郎神后来带领人们筑的防水堆下面。
擂鼓传说
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擂鼓镇这个名字来自当地的神话传说,当地的老百姓都供奉二郎神,传说在远古时代,一条孽龙来到此地造孽作怪,二郎神在天上大战孽龙,老百姓在地上给二郎神擂鼓助威,最后,孽龙终于被打得落荒而逃,因此,当年百姓擂鼓助威之处便取名“擂鼓”;孽龙回头转弯处便形成了湔江河在曲山的大回水湾;被斩下的龙尾便是龙尾山;龙尾公园处地形象靴子,那便是当年二郎神丢下的;曲山新城原址名为“乱石窖”,那便是当年二郎神靴子内倒出的沙石...
神职司掌
⒈司水,主治水
《常熟县志》:“灌口二郎神…今本邑以神平水患,凡遇水旱,请祷则应。神司水....”记载了二郎神司水,可以治水,平水旱。
⒉祈水疗病
北宋民间相传,去二郎庙祈水祛病特别灵验。宋杨无咎《二郎神·清源寿辰》写道:“……新府,祠庭占得,山川佳处,看晓汲双泉,晚除百病,但可民灾无苦,岁岁来朝,勤勤称颂,奔走千门万户……”。宋哲宗听闻此事,对二郎神表彰并加封灵惠应感公。
⒊庇佑儿童。
《清嘉录》卷六云:“六月二十四日为二郎神生日,患疡者拜祈于蔚门内之庙,祀之必以白雄鸡。蔡云吴歈云:巧制萤灯赛练囊,摩睺罗市见昏黄。儿童消得炎天毒,葑水湾头谢二郎。”《贵州通志·平越直隶州》载:二十四日为川主二郎真君降世之辰。《徐志》云黎峨人乏嗣,必从真君祈子得。小儿女有疾、从真君输枷锁愿。
⒋送子灵异
明《贤弈编》:“二郎神衣黄丹射拥猎犬,实蜀汉王孟昶像也,宋艺祖平蜀,得花蕊夫人,奉旭小像于宫中。艺祖怪问,对曰:‘此灌口二郎神也,乞灵者辄应’。因命传于京师,令供奉。盖不忘旭,以报之也。”几乎每个二郎庙都有求子的,这个算二郎神民间常见基本神职。
⒌战神
❶降妖除魔:二郎搜山图和歌都是描述歌颂二郎神在山间带领亲随除山中精怪。
❷人间吉凶成败的神:宋洪迈.夷坚丙志记载,二郎神庙经常有高级官员来,问卦天下形势和是否国泰民安,宋朝二郎神拥有护国战神职能,人间吉凶成败也是附带职能。
⒍妓女庇佑神
明《狯园》第12卷《淫祀》有《二郎庙》一则云:“又传六月廿四日是神诞生之辰。先一夕,便往祝厘,行者竞夜不绝,妓女尤多。明.日即剧钱为荷荡之游矣。吴城轻薄少年,相挈伴侣,宣言同往二郎庙里结亲。”
⒎蹴鞠神
《万历野获编》:蹴鞠家祀清源妙道真君。初入鞠场,子弟必祭之。云即古二郎神。
⒏戏神
⒐氐族猎神
⒑酒神
⒒农耕神
人物关系
父亲
《二郎宝卷》中记载:二郎神的父亲杨天佑是上天“左金童临凡”,为确州城内书生。
《西游记》中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曾使斧劈桃山”。但此处只说出了他姓杨,没有点出名字。
母亲
书籍文献记载:《二郎宝卷》、《西游记》,《唐三藏西游厄释传》
1.明代嘉靖年间《二郎宝卷》称杨母为“斗牛宫的仙女云花侍长”、“云花”、“云花女”。该女有三姐妹(三花),五兄弟(五气),文中多次出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语。
2.《西游记》,《唐三藏西游厄释传》称杨母是玉帝的妹子,未提及名字。
民间说唱兼戏曲记载版本:
1.清太平歌词《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全段》为白莲三公主。
2.二人转《劈山救母》,鼓书《劈山救母》为张三姐。
3.明清戏剧《桃山洞》中百花仙子张三姐。
4.清戏剧《破桃山》中名为“张云台”。
5.清山西孝义皮影戏《桃山洞》为云台三公主。
6.河洛大鼓《二郎劈山救母》中杨母张三姐。
7.宜黄县民间传说为“张四姐”。
8.湖南花鼓戏《张二姐下凡》为张二姐。
人物评价
朱熹:“梓潼与灌口二郎两个神,几乎割据了两川。”
汤显祖:“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于人间。 ”
李渔:“ 凡有一教,就有一教的宗祖,二郎神是我做戏的祖宗。就像儒家的孔夫子,佛教的如来佛,道教的李老君。”
杨懋建:"灌口二郎神为天帝贵戚,元人作((西游记》.盛称二郎灵异,非伶人所祀也;"
齐如山:“ 戏界对于二郎神亦极,泛泛亦呼之为二郎爷,亦日妙道实君。之本故,大致果戏外凡逢降妖伏魔等戏,皆借沉此公,故泛泛亦认为其能降伏魔鬼,出格卑崇之。”
出处考证
来历考究
以灌口二郎庙为例,种种异说所造成的矛盾在此就有集中反映:
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此庙应为道观,所奉二郎神是宋真宗敕封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赵昱赵二郎;可是当年此庙中的二郎神塑像,却是位顶盔戴甲、粉面无须的青年郎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额上多一只眼睛,手执一把三尖两刃刀,皂靴前还有一条神犬,使人一看便知这就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描绘的那位杨戬杨二郎。又让人惊奇的是,历代文人墨客在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楹联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地把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来赞颂。倘若有爱寻根究底的香客为此请教庙祝,他们也只好含糊其辞:反正你拜瞻的乃“二郎神”就是了。
到底谁是二郎神的真身,或者换句话讲,由四川而蔓延及全国的民间二郎神信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历史上有种种异说,近现代的学人也有许多考证和推论。
• 李二郎说
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间,领导民众建成了功德绵延千年的都江堰。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他的次子“二郎”有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此类传说见于文字记载的时间,似始于北宋。《宋会要》记宋仁宗嘉祐八年封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为惠灵侯,并言“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过这位“郎君神”,其《吴船录》称:“崇德庙在(永康)军(今灌口镇)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通俗编》引《朱子语录》进一步点明:“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其后,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当四川巡抚上疏清雍正帝给二郎加封号时,礼部认为封儿子而不封父亲,似不妥当,所以雍正同时给李冰加封“敷泽兴济通佑王”。这就是灌口二郎庙由原名崇德祠改为现名二王庙的由来。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说法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
• 赵二郎说
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九引《龙城录》载,隋朝时有个赵昱,隐居青城山学道,因隋炀帝迫其入仕,出任四川嘉州太守。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赵昱乃持刀投江,没入水中,与老蛟大战,顷刻间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最终赵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于是州人顶戴,奉为神明。其后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又在嘉陵江水涨溢为患时,几度“显神”。唐太宗从地方官的奏折中获知后,即封他为神勇大将军,在灌江口为之立庙。后来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时,又加封赤城王。据学人考证,《龙城录》乃宋人王铚托名唐柳宗元而撰,有关赵昱人江斩蛟的事迹,应在五代时已经流传,王铚只是作了总结并加以记载。而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称,在唐太宗封神以前,当地民众已为赵昱立庙于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时,益州大乱,张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诣祠下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从此,这位“二郎神”声望日隆,宋元时代小说戏曲及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二郎神,基本上就是这位赵二郎的形象和“神迹”,并对其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 杨二郎说
凭借小说的力量,杨二郎成为明清以来人们最熟悉的“二郎神”。《西游记》第六回称他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又借孙悟空之口点出其来历:“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不过只称其二郎,《封神演义》以二郎神为原型的人物名为杨戬,是玉鼎真人的徒弟。其实远在北宋初年,“杨二郎”之说就已在中国民间流传,如《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引《通幽录》即有卢顼之舅在塔上“与杨二郎(打)双陆”等语,因知俗信以二郎神姓杨并非没有由来。
那么这个“杨二郎”又是谁呢?李思纯认为其原型是南北朝时氐族的英雄人物杨难当,他是氐王杨盛的第二子,继承长兄杨玄之位,故在传说中称为二郎。历史上杨难当的统治中心在甘肃武都的仇池,曾据有宕昌之地,即今邻近灌口的松潘,还曾派兵深入川境。四川本是羌氐族旧地,容易慑服于他的兵威。于是由传说而信仰而立庙崇祀,便成为唐宋以来所谓灌口神的起源。赵逵夫也同意二郎乃氐族之神的看法,并且以丰富的史料证明,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中国西北部,一直保持有“剠(黥)额为天”的习俗,即用刀在额上刻上痕迹,然后在伤口涂上墨,使长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迹,看上去像一个竖起来的眼睛,即所谓“天眼”——这就是二郎神有三只眼的来历。东汉以还,氐人由今陇南扩散到川北、西康,这一带不仅二郎神的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邛崃县志》卷三记“蜀中古庙多蓝面神像……头上额中有纵目”,反映了氐人宗教的遗存。唐以后,氐人逐渐融合于汉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即二郎神也随之成了大一统中华民族神仙世界中的成员。甘藏地区的青衣神,也是三只眼,恐怕很多与氐藏融合有关,并不是如有的学者所说的来自印度。蜀人常常以“血食”祭祀神灵,二郎神的祭祀品为羊。之后二郎神又有了“戬”这个名字,戬其实是以戈得福之义,混合起来就是杀羊血食求福的意思。也有说法“戬”可能由“独健”之“健”讹化而来,换言之,“杨戬”这个名字极有可能是用两种二郎神传说拼合而成的。
另外,也有人提出“杨二郎”可能是“羊二郎”之谐音。如黄芝冈认为灌口二郎的原型是古羌民祖先神大禹,杀羊祭神是羌人的习俗。再证以《博物志》“川西杨姓为羊化子孙”的传说、无义可释的川地羊名(羊蒙山、羊渠县、羊飞山)以及范石湖《离堆诗序》所称“民祭赛(李冰)者率以羊,杀羊四五万计”的一种祀神习俗,更可推知川中杨姓大都是移人农耕地域的禹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能证明无论什么形象或姓氏的灌口二郎神都是羌氐人始祖大禹的变体。李思纯亦有相似的见解,但他推测灌口二郎最初应是羌氐族的牧神兼猎神。射猎必须携带弓矢与猎犬,故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明代小说中二郎神驾鹰牵犬的造型,或由此嬗变。
何以知道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呢?这个问题甚至引出了二郎是外国神祗的创见。
• “外来神祗”二郎说
《十国春秋》记,五代时,前蜀王衍“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谓如灌口袄神”。唐末五代时灌口便有被甲持弓的神像,就是由这条史料获知的。《说文新附》释“祆”,称:“祆,胡神也。从示,夭声。火千切。”有人考证此“袄神”即波斯的拜火教神祗,而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确有火崇拜,故推测二郎神之原型应是隋唐时从西域传进中国的波斯神灵,其后才逐渐本土化。黎国韬认为二郎神原型为祆教风神维施帕卡,元明清以来小说、戏曲中二郎神之形象:三眼,手持三尖两刃枪,牵一哮天犬,可以变化成三头六臂,此形象与祆教维施帕卡神(Veshparkar神)形象正相一致——维施帕卡为祆教大神已经姜伯勤先生考定,其象三头六臂,身披甲装,手执山型叉,臂上画有尖齿犬头。与文学描写中二郎神形象极为相似,这是祆神与灌口二郎神有关之一证。维施帕卡神尚有另一形态变化,见于和田出土之木板画中,学者亦比定为维施帕卡神。该神象身披甲装,冠帽骑马,执弓挟矢,与《蜀梼杌》中蜀王巡行之象极类似。二郎神与祆神有关还有另一证据:祠二郎之俗与祠祆神之俗也颇为相似。《独醒杂志》卷五云:“有方外士为言,蜀道永康军城外崇德庙乃祠李冰父子也。(中略)每岁用羊至四万余,凡买羊以祭,偶产羔者亦不敢留。永康籍羊税以充郡计。江乡人今亦祠之,号曰灌口二郎。每祭但烹一膻,不设他物,盖自是也。”祭必用羊,且用大量之羊,与祠祆神之用羊亦相近。
张政烺则认为它是从印度进口的:印度神祗中有个毗沙门天王,也称北方天王。天王的第二子名独健,常领天兵护其国界。佛经中有传说,唐天宝元年(742),大石、康居等五国围攻安西(今新疆库车县),安西向朝廷告急。安西路远,救兵难到,唐玄宗派高僧不空请毗沙门天王发神兵救援,带兵出征者即天王二子独健,他用体硕如猬的金毛鼠将五国联军的弩弦器械全部咬坏,迫使五国退兵。其后玄宗便命天下州府都设坛供养天王及其部从形象,独健二郎神的广泛传播当在此时。外国神传人中国,常要经过改造,以二郎为赵昱或杨戬,便是土洋结合式的改造结果,但从元明杂剧中所演二郎神之事迹看,并未消除其原是毗沙门天王之子的痕迹。
但是关于独健的说法,应该是不可能的,正如张政烺教授所说毗沙门天王信仰最早也不可能超过天宝年间,但是在开元初的时候唐朝的崔令钦的《教坊记》就有二郎神的记载 ,这其中可是整整相差了几十年,时间上就不成立,其实独健的说法,有点像“八十年代的东西穿越到三十年代”。
更何况独健是作为战神传入中国,而二郎神最早就是个治水神。
综上二郎神跟独健之间毫无任何关联,二郎神的原型不可能是独健,二郎神是中国的本土神。
• 石二郎说
杨继忠指出,据崔令钦《教坊记》,唐初宫廷音乐家曾根据民间咏唱二郎神的曲调制成《二郎神》词牌,因知二郎神之名在初唐以前就存在,至于李冰次子、赵昱、杨戬等有名有姓的“二郎”,都是宋代及以后人的附会。那么初唐以前就被民间尊奉为神的这位无名无姓的二郎到底是谁呢?1974年3月,灌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圆雕——李冰神石人。石人高2.9米,胸前刻有三行铭文: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水万世焉建宁是东汉灵帝的年号“镇水”。这个石人是李冰被当作镇水之神的最早物证。铭文上说石人有三个,另外两个又在哪里呢?1975年1月,距李冰神石人出土处仅37米的同一河底,又出土了一个圆雕石人,高约2.2米,比李冰神石人矮小。其石质、造型风格、侵蚀程度均与李冰神石人一致,可断定是三神石人之一。至于这个无名神石人的身分,可认为是李冰的侍从之一,另一个尚待出土。李冰是蜀郡太守,按照古制例带侍从。东汉圆雕很讲究对称美,故侍从必定是两个。当时这种侍从叫做“郎”,职责是护卫、陪从、助理。人们对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确称呼,但对这两个无名神石人只好用他们的身分——“郎”来称呼了。因“郎”有两个,故简称“二郎”,又因它们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这种称呼随着李冰治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二郎的故事也多起来了,且合而为一,成了一尊新造出来的神。这个造神过程大约历时四百年左右,在初唐以前完成。唐初词牌《二郎神》,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实是“石二郎”一音之转,正可为还原“二郎神”原来是两个石人之历史真相提供一点佐证。按:北宋赵抃《古今集记》有“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镇湔江”等语,可知东汉陈壹造三石人镇水的史实,在后世传说中已经被讹传为“李二郎”奉父亲之命造三石人镇水了。这条记载,似可为三石人与二郎神的不解之缘再提供一例旁证。
• 蚕从说
出土的距都江堰仅数十里的三星堆古蜀国遗址的大型祭祀坑中,那位法力无边的集神、巫、王于一身的宗教领袖——青铜纵目人。二郎神的相貌,和三星堆祭祀坑的青铜人像、青铜人面具,极其相同!文化大革命前,二郎庙大殿的二郎神像,尤其是二郎神那用于二郎神生日时蜀人抬着举行迎神报赛大会的“行身像”,无论从正面侧面看,都与青铜人像如同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眼睛鼻子眉毛嘴巴脸型……都一样。而《西游记》、《封神演义》、《二郎搜山》……中所描绘的二郎神形象,都与灌口二郎庙中所塑二郎神像相吻合:即额上有一纵目。另外两眼,则如三星堆祭坛上青铜大立人一样,外眼角斜挑向上,刀眉斜挑向上,颊直口方,轮廓分明,高鼻梁微带鹰钩鼻。
道书《灌江备考》说:“二郎为蚕丛之后,故额上有一纵目。”《蜀王本纪》说:“蜀之先王名蚕丛,其目纵。”具有狂热而悠久的祖宗崇拜传统的蜀人,终于将对祖宗蚕丛的崇拜,凝聚转移到了对二郎的狂热崇拜之上。秦灭蜀国之后,这种信仰与崇拜并未被泯灭,而是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升级。二郎神,正是古蜀王、神、巫三位一体的化身和影子。
• 其它说法
学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白族传说中“二楞神”、羌族传说中“罗和二王”、彝族传说中“支格阿龙”等多种讲法,其共同点是都认定此神信仰发端于西南地区,文长不赘。有趣的是,任何一家之见,均能把二郎神信仰的嬗变轨迹讲得头头是道。如坚持二郎神本是羌族英雄神者,谓李冰本是羌族,他曾领导羌人治水,这就成为日后羌神助人斩蛟治水传奇的起因,并演绎出“李二郎”故事;其后道教自四川发源,又把这尊少数民族崇拜的神灵吸收到自己的众神体系中,变成了“赵二郎”。而坚持李冰治水史迹和石人镇水实为“二郎神”信仰之基础的学者,则以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认定其他种种“二郎”都是释道所造、文人学士的附会……
综合典型
一直只有一个二郎神,那就是五代蜀国的护国灵应王灌口神,后来因为北宋初的特殊事件他被得到了不同身份定义,先是北宋名臣程琳(986-1054)认定他是儒家先贤李冰之子李二郎,北宋末有了道教正统出身的赵昱赵二郎,明朝中后期民间传说和西大乘教加上江南两淮地区文学家考据出的氐羌原型应该姓杨的杨二郎,汉中四川西北部甘肃等原羌氐旧地坚信这一看法,并且全国传播。
二郎神是中国本土神,是在中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被广泛信仰和崇拜,以四川灌县为诞生地,以古蜀文化为成长的环境,经过历代官方话语的认同而拥有神格身份,同时逐渐被民间加工并成型。
信仰文化
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响相当广泛的一例。自古以来,俗信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的二郎庙(又称二王庙)为证。与此对应,四川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最称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各种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有关二郎的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至地名、山名。
官方封号
政府官方历代封号大全
后蜀:孟昶封护国灵应王(显灵王)(约934~950)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灵惠侯
哲宗元佑二年七月(1087)封灵惠应感公
徽宗崇宁二年(1103)加封昭惠灵显王
大观二年(1109)封灵应公
政和八年八月(1118)改封昭惠灵显真人
高宗绍兴元年十二月(1131)依旧封昭惠灵显王,改普德观为庙
绍兴六年四月(1135)加封[威济],既昭惠灵显威济王
绍兴二十七年九月(1158) 加封英烈昭惠灵显威济王
孝宗乾道四年五月(1168)加封昭应灵×公(遗失一字)
元:至顺元年(1330),封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
至正十四年(1354),朝廷闻其神迹,加封“灵惠威正博济真君” (地方史八闽通志)
清:雍正五年(1727),承绩广惠显英王
道教封号
(主正一教)
唐太宗赐神勇大将军
唐玄宗入蜀(756)加封赤城王,显应侯。
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加封清源妙道真君
明代为川主(明朝《蜀中广记》“世传川主即二郎神, 衣黄弹射,拥猎犬。”) 清代为川主(《蜀都碎事》载:“蜀人奉二郎甚虔,谓之川主,其像俊雅衣黄,旁立从擎鹰牵犬。” )
后期万天川主惠民大天尊(出自太上说川主灵应真经·民国四年抄本)偏佛
川主惠民大帝偏道
至.今道教正一教(封号加职能):万天川主左丞相,崇应惠民大帝,赤城文宣武烈,承积广惠,义勇显英王,清源妙道真君。乃北帝御前左丞相,统领三元九州兵马,节制城隍土地,实为赤县神州都城隍,九千世界总土地,都辖龙神地脉。(正一教清微风雷院·玄皇政正教经)
各地庙宇
四川
都江堰二王庙
二郎神主庙,都江堰市是五代十国的灌江口,灌州,传说二郎神的主祠,在古代是千年官祭庙,都江堰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 都江堰二郎神像官方简介:千古奇功都江堰,由秦时李冰率众修建,二郎神助其共同完成千秋伟业。据《搜神记》、《列仙传》中所载:“二郎神杨戬系上界天神具三眼,身佩三尖两刃刀,哮天神犬追随其身。神通广大,变化莫测。巡视下界,驱邪扶正,掌管天曹巡察之职。”
夹江二郞庙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甘江镇九盘山,二郎庙内供俸有李二郎(李冰父子)、杨二郎(杨戬)、赵二郎(赵昱)的塑像。“三位二郎功高威赫长享人间烟火,一篇亭铭文采风流妙笔传神百代”。
江苏
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
以江苏灌南地区二郎庙遗迹为物质依托,以二郎神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为文化内涵的一个现代民间传说主题公园。位于灌南县城以北约五公里的五龙口处的小鱼岛上。用地面积201,04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7,217.6 方米。采用江南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公园的定位主要从灌南地区流传关于二郎神民间传说、二郎神与西游记的关系,灌南二郎神文化内涵三方面入手,灌南地区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有关二郎神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劈山救母、担山赶日、二郎斩健蛟等。
山西
平遥二郎庙
平遥二郎庙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平遥的北大街。整座庙宇坐西朝东。共三进院落,由正殿等十余座殿堂组成,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在我国祠庙建筑中堪称珍品。
高平市寺庄镇王报村二郎庙
二郎庙,位于高平市区西北8.5公里寺庄镇王报村北的土岗上,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道教建筑群,庙内共保存明清建筑若干座,金代建筑一座。2006年5月25日,二郎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高平市旅游文化局文物科工作人员李斌那里得到了求证,二郎真身就是三只眼的杨戬。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时塑像就被捣毁了。
垣曲二郎庙北殿
位于垣曲县蒲掌乡北阳村东侧,二郎庙北殿坐北朝南,东西长9米,南北宽6.2米,占地面积55.8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元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结构。2006年,二郎庙北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
丽江二郎庙
二郞庙位于三川镇兴文村委会关丫口,丽永公路旁,无论是其规模,还是建筑面积,都是三川镇最大的宗教场地,二郞庙历史悠久,但在“文革”时被拆除,1991年由兴文村委会发动群众筹集资金恢复重建,2007年1月10日二郎庙被列为重点宗教场所。
陕西
丹凤二郎庙
位于城西15公里的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贾塬村东街,建于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是陕西省现存的唯—金代建筑。1992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载入《全国名胜词典》。二郎庙原供奉的是“二郎神”李二郎因治水有功而传颂后世,到明、清时,受《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文艺作品影响,改李二郎为杨二郎杨戬。
神木二郎山二郎庙
神木城西有条窟野河,神木县城则顺着河势,建在河边。与神木县城隔河相望的,便是二郎山。以二郎庙享名日久,“二郎山”之名便由此而来。在神木当地,流传着很多关于二郎神的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二郎神捉妖宁水,保得一方平安的美丽神话。百姓为感谢二郎神建庙宇供奉二郎神。
辽宁
铁瓦观坐落于辽宁省辽阳东南寒岭镇邱家,属于省级道教文化活动场所,2005年复建二郎神庙,庙得名相传二郎神挑担路过。
岫岩二郎神庙
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哈达碑镇双块石
河北
山海关首山二郎庙
在山海关城西北6里许有一座小山,志书记载叫做首山,脉自居庸而来,首在这里是第一的意思,过去有人也把这座山叫二郎山,因为首山顶上有座古庙叫二郎庙。二郎庙建于何年何代已无凭查考,据传说最晚在明代已经有了二郎庙这个建筑。二郎庙供的是天神二郎杨戬,相传杨二郎能镇水患。首山下临石河,号称渝水,每到夏天洪水冲毁田地房屋,使百姓流离失所,所以人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
上古时代部落首领
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圣明君王
华夏农耕文明的奠基者
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首领
中国上古人物
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中国上古部落首领
汉字创始人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