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昌华:笔耕不辍的椰城文化守望者
一、人生履历:从军旅到文坛的跨界之路
黄昌华(1943— ),海南本土文化领军人物,其职业生涯贯穿军旅、政务与文艺领域:
学术奠基:1960年9月—1965年7月,就读于暨南大学经济系,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军旅淬炼:1965年7月—1979年12月,任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南军区政治部,军旅生涯塑造了其坚毅的品格与家国情怀。
政务转型:1979年12月—1983年12月,任海口市政府机关秘书,参与地方治理实践。
文化深耕:
- 1984年1月—1997年5月,历任海口市文化局副局长、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成为海南文艺界核心组织者;
- 1997年5月至今,任海口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文研所所长,深耕本土文化研究与创作四十载。
二、创作图谱:多元视角下的海南书写
黄昌华以“椰城”为精神原乡,创作体裁横跨诗歌、童话、传记、戏曲、随笔等,形成独特的“海南叙事”体系:
(一)诗歌:椰风海韵中的情感哲思
代表作:《金色的向往》《多彩的风》《相思在椰城》等诗集,以灵动笔触描绘海南的自然意象与人文风情,如《思念的光芒》中“椰叶划过月光的琴弦/涛声漫过记忆的堤岸”等诗句,兼具浪漫主义与地域特色。
国际传播:《黄昌华短诗选》入选多国诗歌选集,将海南的诗意推向世界。
(二)童话与故事:童心视角下的本土叙事
童话选:《金水国游记》以奇幻笔法讲述海南民间传说,被誉为“献给孩子的椰岛寓言”。
新故事选:《南渡江边的故事》收录琼北地区民间传奇,成为抢救性记录本土文化的重要文本。
(三)传记与戏曲:历史褶皱中的人物雕刻
传记文学:
- 《抗战虎将黄保德》还原海南籍抗日将领的铁血传奇;
- 《黄华山传》刻画本土文化名人的精神轨迹,被评价为“琼崖人物志的重要补白”。
琼剧创作:《红叶情缘》以海南传统戏曲形式演绎本土爱情故事,推动琼剧现代化转型。
(四)随笔与纪实:时代脉搏中的文化观察
杂谈集:《椰海走笔》以敏锐视角剖析海南社会变迁,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
纪实作品:《新时期的英雄战士李向群》记录抗洪烈士事迹,获海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五)音乐词作:流动的诗行
- 作词歌曲选《高山回音水传情》收录《请到天涯海角来》等同名歌曲,其中部分作品成为海南旅游文化的音乐名片。
三、文化贡献:扎根椰岛的文艺领路人
组织与传承:任海口市文联、作协负责人期间,培养大批本土文学新人,策划“椰城文学奖”等品牌活动,构建海南文艺生态圈。
学术深耕:担任文研所所长期间,主持编纂《海南文学通史》(合作),系统梳理琼岛文学脉络,填补学术空白。
荣誉加持:作品多次获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海南文学奖等,2018年被授予“海南省杰出文化贡献奖”。
从经济系学子到文化界旗手,黄昌华始终以“椰城书写者”自居。他的创作如同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海南的山川形胜与历史烟云,也映照着一位知识分子对故土的深沉眷恋。正如其诗中所言:“我的笔是椰子树的根/深深扎进这片蔚蓝的土地”——这份扎根本土的执着,正是他对海南文化最动人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