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梅庚

清公元1640年-172年,清初著名画家、诗人

梅庚清公元1640年-172年,清初著名画家、诗人 安徽宣城市宣州人物

梅庚(1640—1722),字子长,号雪坪,晚年号听山翁。梅庚的曾祖父是大戏剧家、诗人、藏书家梅鼎祚。他的父亲梅朗中是复社名士,善于书画诗文,在当时被称为“三绝”,可惜36岁就英年早逝。梅朗中著有《书带园集》16卷,又编《赋纪》50卷(所辑为唐以前之赋);他的书画作品大多失传,《国(清)朝画识》、《江南通志》、《静志居诗话》记录了他的事迹。

梅庚由母亲抚养成人,他自幼“资禀颖异”,勤奋好学,博通经史,远承高祖梅守德讲学之风,近得曾祖父及父亲诗文书画之韵,同族长辈大画家、诗人梅清和大科学家、诗人梅文鼎非常欣赏他。梅庚在康熙二十年(1681)考中举人,次年进京。同乡大诗人施闰章看了梅庚的诗文,称其“披华振秀,清警独胜”,把他当作忘年交,引荐他结识了当时文坛的宗师朱彝尊、王士祯,并为“朱彝尊所士”。本来梅庚有机会在京城发展,却因为“性狷介,复被黜”。梅庚离别京师,到浙江泰顺担任知县,他以经学来治理地方,很有惠政,官声也很好。但他难改文人的习性,在官场郁郁不得志,五年后终于辞官归乡。

梅庚修缮先人书带园,与宣城派诗人沈泌、大艺术家石涛等友人饮酒赋诗、作书画自娱,漫游江南山川,“为名流领袖数十年”。梅庚的诗多“缘事而发”,清新明快,不假雕饰。他早年的作品显示了狂傲的禀性;他在泰顺任上写的《修船谣》一诗,揭露了清廷修造海船之役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他的《钱荒》、《菜荒》等诗针砭时弊,同情人民疾苦。梅庚的诗歌题材广泛,描写现实的作品之外,还写了很多酬唱、题画的诗作,他的写景抒情等小诗也朴秀隽永,别有韵味。曹溶评他“博综汉魏三唐,尽驰骋之致”,陈允衡说他“除豪气外近乎谢朓”。他在《深沟道中》写道:“山市人烟少,秋田鸟雀喧。乱流清见石,远树暗藏村”;一幅美丽的画面跃然纸上。“倚树共婆娑,微月出山背”、“人家环积水,鸥鹭占园沙”、“孤亭收野色,万壑赴斜晖”……这样的诗句,在梅庚的诗集中到处可见。

史记梅庚“书善八分,画善山水、花卉,脱略风格,不宗一家,旷逸有雅韵”。他的篆、隶书法古朴高雅;山水花卉浓墨淡渲,老辣古朴、纵横恣肆,得天然真趣。梅庚的足迹遍布家山,付诸丹青笔墨,写生题诗,他有很多描绘宣城山水风物的作品堪称诗画双绝,成为传世经典。如《敬亭棹歌图》、《山水图》、《秋林书屋图》、《山水册》等,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安徽博物馆等处。梅庚传世诗文集有《天逸阁集》、《雪坪诗钞》、《听山诗钞》、《漫兴集》、《南雅集》、《玉笥游草》、《知我录》等。他同时是“黄山画派”和“宣城诗派”的干将。

  人物关系:

父亲:梅朗中

  同年(公元1640年)出生的名人:田舜年

  • 梅佐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 上一篇:江泽涵下一篇:宗杲
    宜丰三大先贤
    中国工程院院士
    明代文学家,戏曲、小说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少将
    革命烈士
    公元1918年-2013年
    山西忻州市忻府区人物
    公元1921年-1994年
    河北石家庄市井陉县人物
    公元1889年-1962年,清华大学校长
    天津市东丽区人物
    清公元1842年-1882年,同光十三绝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物
    公元1915年-1976年
    陕西商洛商南县人物
    明代文学家,戏曲、小说家
    宣州
    安徽宣城市宣州人物
    宋公元1298年-1362年
    安徽宣城市宣州人物
    安徽宣城市宣州人物
    元公元1273年-1355年
    安徽宣城市宣州人物
    明?-1403年
    安徽宣城市宣州人物
    公元1890年-1945年
    安徽宣城市宣州人物
    清公元1640年-172年,清初著名画家、诗人
    安徽宣城市宣州人物
    清公元1618年-1683年
    安徽宣城市宣州人物
    安徽宣城市宣州人物
    明公元1536年-1617年
    安徽宣城市宣州人物
    明公元1557年-1627年
    安徽宣城市宣州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