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李训

唐?-835年,唐朝宰相

李训唐?-835年,唐朝宰相 甘肃定西陇西县人物

李训(?-835年),本名仲言,字子训,后改名训,字子垂,祖籍陇西 ,唐朝宰相,右仆射李逢吉从子。

李训出身于陇西李氏姑臧房,进士及第,早年曾入河阳幕府,因罪流放象州,遇赦得还。后投奔郑注,得到大宦官王守澄的推荐,被引入禁中,为唐文宗讲解《周易》,历任四门助教、国子监博士、侍讲学士、兵部郎中。

太和九年(835年),李训拜相,担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谋划诛杀宦官,并策划甘露之变。结果行动失败,引起宦官反扑,李训在逃出长安后被捕,押送京师途中被士兵斩首,死后首级被宦官送往太庙。

早年经历

李训年轻时考中进士,补任太学助教,后被辟为河阳节度使幕僚。他形貌魁梧,善于辩论,但好说大话,自以为是。阴险善谋,深受叔父李逢吉信任,与张又新﹑李续等人并称“八关十六子”。

宝历元年(825年),石州刺史武昭罢为袁王府长史,并对宰相产生怨恨之情。当时,宰相李程与李逢吉不和,李程族人李仍叔故意激怒武昭,称李程曾欲授其官职,但被李逢吉所阻。武昭醉后,向左金吾兵曹茅汇狂言,称要刺杀李逢吉,结果被人告发。李训便胁迫茅汇,诬陷李程与武昭合谋,茅汇不肯。不久,武昭被杖杀,李训也被流放象州。

深得圣眷

宝历二年(826年),唐文宗继位,大赦天下。李训遇赦北归,后因母亲去世,留居东都洛阳。当时,郑注得到大宦官王守澄的宠遇,李训叹息道:“当权者尽皆龌龊,我听说郑注重视士人,又有宦官相助,可以共事。”他便前去求见郑注,二人相处甚欢。

太和七年(833年),东都留守李逢吉将价值数百万的金帛珠宝交付李训,让他去长安贿赂郑注,希望能帮助自己再次成为宰相。郑注大喜,将李训引荐给王守澄。王守澄便以郑注善于炼药、李训善讲《周易》为由,将他们引荐给唐文宗。当时,李训正在服丧,便改换民服,号称王山人,与郑注进入禁中。

太和八年(834年),李训除服,补任四门助教,获赐绯衣、鱼袋。同年十月,唐文宗又改任李训为国子监周易博士、翰林院侍讲学士。给事中郑肃、韩佽等人极力劝谏,认为李训是天下皆知的奸佞之徒,不宜留在皇帝左右。唐文宗不听。

当时,宦官飞扬跋扈,弑杀唐宪宗的凶徒仍未受到惩治。唐文宗虽表面对宦官示以恩宠,内心却已不堪忍受,想要诛除宦官,但深居内宫,难以对将相明言。此前曾与侍讲宋申锡谋划,因谋划未妥,差点遭到反噬,使得宦官更加横行。

李训得宠后,揣知文宗心意,便在文宗面前指斥宦官擅政。唐文宗见李训才辩纵横,认为可以与他共谋大事。同时,李训、郑注都是王守澄所引荐的,不会引起宦官的怀疑。唐文宗于是以实情相告,李训、郑注慨然应诺。他们为唐文宗筹划太平之策,认为应首先诛除宦官,其次收复河湟失地,再清除河北藩镇。

李训、郑注在宫内朝夕计议,密图大计。唐文宗担心引起宦官的猜疑,故意将六条《易经》义理诏示百官,表示自己只是以师友对待李训,以此掩人耳目。 而郑注则大肆招权纳贿。时人只知李训二人倚仗宦官的权势擅作威福,却没有察觉二人与文宗的密谋。

担任宰相

太和九年(835年),李训升任兵部郎中、知制诰,并充任翰林学士。九月,唐文宗擢升李训为礼部侍郎、同平章事,赐紫袍、金鱼袋,让他三日一入翰林院,讲解《易经》。

李训拜相后,便着手诛除宦官。襄阳监军陈- 此前曾弑杀宪宗,李训将其召还,杖杀在青泥驿。不久,李训以明升暗降之计,改任王守澄为六军十二卫观军容使,罢其禁军兵权,又将他鸩杀。 李训、郑注本是通过王守澄得到提拔,却密谋将其诛杀。时人虽为王守澄被杀而拍手称快,同时也对李训、郑注的阴险狡诈非常厌恶。

此后,李训更受宠信,每逢别殿奏对,同僚宰相都顺从其意,宦官、禁军遇见他都恭敬揖拜。当时,李训门下虽多是趋炎附势的狂怪险异之徒,却也能启用一些正直之士,利用他们的崇高声望,来安定人心。时人也对李训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实现国家太平。

李训虽因郑注引荐得以重用,但他拜相之后,与郑注已成不两立之势。他以中外呼应为名,任命郑注为凤翔节度使。 郑注出镇时,曾与李训约定:王守澄在浐水下葬时,由李训奏令宦官中尉以下都去送葬,郑注奏请以亲兵护丧,到时命亲兵以利斧砍杀宦官。但是,李训为争夺功劳,却私自改变计划,决定提前发动。他任命亲信郭行余、王璠为节度使,让他们招募士卒,与金吾卫、御史台、京兆府吏卒一同诛除宦官,并要将郑注一并除去。

政变被杀

十一月二十一日,唐文宗到紫宸殿早朝。金吾将军韩约奏称金吾左仗院内石榴树夜降甘露,并舞蹈拜贺,百官也相继称贺。李训乘机劝唐文宗亲自前往观看。唐文宗到达含元殿,命宰相和中书门下官员先去查看。李训回来后,对文宗道:“我们检查过了,不象是真正的甘露。”唐文宗命仇士良、鱼- 等宦官前去查看,而李训则立即进行部署。这时,王璠、郭行余所募士卒正在丹凤门外待命,李训便让二镇士卒入内。王璠军闻讯而入,邠宁兵却按兵未动。

仇士良等人来到左仗后,见韩约神色慌张,情态反常,心中生疑又听闻幕下有兵戈之声,察觉有变,立即逃回含元殿,挟持文宗入内。李训立即指挥金吾卫护驾,并悬重赏,金吾卫应声而上。仇士良见形势危急,决开殿后罘罳,抄近道入内。李训攀住乘辇,死抓不放,一直拖到宣政门,被宦官郗志荣击倒在地。唐文宗进入东上阁后,宦官关闭阁门,高呼万岁。随即派禁军出击,大肆杀戮。

李训见事不可为,脱下紫衣,换上绿袍,自称遭贬,逃奔终南山,投奔僧人宗密。宗密欲藏匿李训,被僧徒劝阻。李训无奈,只得逃往凤翔,结果在盩厔被擒获,械送京师。李训担心自己被宦官折辱,对押送者道:“得我者能得重赏,不如携带我的首级前行,免得被别人夺取。”押送者于是将李训杀死。 李训逃走后,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被逮捕下狱,遭到严刑拷打,被逼自诬谋反。

十一月二十三日,宦官将李训的首级献于太庙,又将王涯、贾餗、舒元舆腰斩于兴安门外。 事后,唐文宗颇悼念李训,屡次对宰相李石、郑覃称赞其才。而宦官更加嚣张,文宗难以制服,最终郁郁而终。

轶事典故

李训除服后,唐文宗欲任命他为谏官,安置在翰林院。李德裕反对道:“李仲言(李训原名)过去所为,我想陛下都知道,这种人怎能安置在身边。”文宗道:“难道不允许他改正错误?”李德裕答道:“李仲言的过错,出自内心,怎能改得了!”文宗无奈,欲另授官职。李德裕仍不同意,王涯却表示赞成。不久,文宗任命李训为四门助教,给事中郑肃、韩佽封还敕书,打算驳回任命。李德裕对王涯道:“给事中封还敕书,真值得高兴!”王涯却对郑肃、韩佽道:“李公刚才对我说,让二位不要封还敕书。”李训的任命敕书于是得以通过。李德裕知道后,惊道:“我如果不同意你们二人封还敕书,肯定会当面对你们说,何必叫别人转达!况且给事中行使封驳权,难道还要秉承宰相的意图吗?”二人懊恨而去。

总评

在宦官当道、强藩割据的晚唐时期,李训居危不苟且偷安,佐助文宗锐意求治,提出了内诛宦官、外削强藩的“太平之策”,表现了他的政治才干。在谋剪宦官的斗争中,虽然一度打击了宦官势力,加强了皇权,但他对晚唐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严重性还缺乏深刻的认识,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以致最后终于失败。
  经历历史事件:
甘露之变

  • 李荣熙 (1899~1932)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 上一篇:金銮下一篇:庞德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秦国名将
    唐朝第二位皇帝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山西省委原书记
    国务院总理
    西夏政权的奠基者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脱口秀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