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唐素珍

公元1906年-1982年

唐素珍公元1906年-1982年 陕西汉中西乡县人物

唐素珍〔女〕(1906~1982)

清光绪三十二年出生于廷水乡庙垭村。民国14年(1925)夏,陈浅沦在私渡河、廷水一带组织“大脚会”,动员妇女放足,但当时封建家规甚严,年轻妇女身受种种约束,不能走出家门,宣传很难深入。唐、陈二家相隔不远,素珍主动为“大脚会”充当联络员,成为浅沦的得力助手。她走家串户和缠脚妇女接触,扩大了宣传效果,并且联络一些小媳妇、大姑娘剪大脚鞋样,教唱放脚歌谣,终于使这项解放妇女的运动搞得有声有色。索珍与浅沦同龄,在工作中建立感情,随即结了婚。浅沦从汉中第五师范毕业后,接着去西安、上海求学并从事革命活动。其间,除了民国17年初,浅沦在西乡工作时有一段小聚外,其余时间都是劳燕分飞,相思两地。19年前后,廷水大旱成灾,加之兵荒马乱,素珍随父母去城固避祸,直到21年2月,浅沦受命返回汉中,任中共陕南特委书记时,才托人带信接她到汉中。

当时,特委机关只不过是几间租用的民房,在汉中东郊小关于一家药铺后院。为了安全,又经常转移,素珍担任特委的联络员,还负责保管0弹药。有时,浅沦和几个同志开秘密会议,索珍则抱着邻居的孩子在门口放哨。也有时提个菜篮子,走街串巷,观察和探听敌情。有一次,他化装成回娘家的农妇,带着文件,腰缠子弹袋,骑着毛驴,通过敌人两道岗哨,渡过汉水,到龙岗寺附近,把文件和子弹送给游击队,其他短途的送信和传递消息就更多了。

在汉中特委工作经常担惊受怕,但素珍觉得和浅沦难得相聚,心情十分愉快。当时革命经费时常接应不上,她就变卖自己的首饰,捐献给组织,把整个身心交给了革命。同年7月,浅沦接受在西乡、城固边境创建红二十九军的任务,索珍也回到廷水竹园子老家。9月以后,军部设在马儿崖,距廷水百里之遥,素珍让自己的亲弟唐起勋充任军部交通员,接替她为革命效力。民国22年4月,马儿崖事变的噩耗,使素珍极为痛苦,失去了丈夫,又被扣上“匪属”的罪名,横遭官府及土豪劣绅的欺凌,素珍不得己隐蔽到大巴山中(南郑境内),冒着极大的风险,一直贴身带着浅沦烈士的照片,还珍藏着他的书箱和笔砚等遗物,怀着生的希望和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一直坚持到陕南解放,素珍含泪把浅沦烈士的照片和遗物,献给了党和政府。

素珍一生俭朴,1980年,川陕革0据地历史研究会在汉中开会,素珍走上主席台,依然穿着蓝布袄、黑棉裤、粗线袜。来自北京、西安和地区的领导对她表示亲切的慰问,一位现任要职的当年在陕南特委工作的同志给素珍写信,问她有什么困难,可以帮助解决,她的外孙女想借此关系找个工作,素珍训斥道:“人要知道轻重,不要心里穷,做事要对得起你外爷。”他说服外孙女,在农村安了家。

1982年2月16日,素珍因患高血压及心脏病在南郑逝世,终年76岁。南郑县委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同年(公元1906年)出生的名人:陈浅沦

  • 唐文灿 (1525~1603)
  • 唐梅村 (1892~1955)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 上一篇:李文敏下一篇:钟明锋
    大丰区人物
    中国作家
    清华学堂第二任监督
    中国工程院院士
    近代上海著名茶叶商人
    革命烈士
    开国大校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德才兼备的英语大师
    雷州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
    商务部市场部主任
    公元1888年-1933年
    陕西汉中西乡县人物
    公元1858年-1928年
    陕西汉中西乡县人物
    公元1878年-1945年
    陕西汉中西乡县人物
    公元1865年-1920年
    陕西汉中西乡县人物
    公元1919年-1943年
    陕西汉中西乡县人物
    公元1906年-1933年
    陕西汉中西乡县人物
    公元1906年-1967年
    陕西汉中西乡县人物
    公元1880年-1951年
    陕西汉中西乡县人物
    公元1906年-1982年
    陕西汉中西乡县人物
    公元1910年-1969年
    陕西汉中西乡县人物
    陕西汉中西乡县人物
    公元1869年-1925年
    陕西汉中西乡县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