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赵鼎简介-宋高宗时政治家、词人

宋朝人物
赵鼎个人介绍资料
赵鼎
本名:赵鼎
别名:赵忠简
字:元镇
号:全居士
所处时代:两宋之际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解州闻喜
出生日期:1085年
逝世日期:1147年
主要作品:《忠正德文集》《得全词》
主要成就:巩固南宋政权
官职: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枢密使
追赠:太傅、丰国公
谥号:忠简
赵鼎(1085年-1147年), 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东北(今属山西闻喜礼元镇阜底村)人。宋高宗时政治家、词人。
赵鼎早孤,由母樊氏抚养成人。崇宁五年(1106年)登进士第。累官河南洛阳令。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建炎三年(1129年),拜御史中丞。建炎四年(1130年),签书枢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绍兴年间几度为相,任内推崇洛学,巩固政权,号称"小元佑"。后因反对和议,为秦桧所构陷,罢相,出知泉州。旋即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置吉阳军。
赵鼎在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铭旌曰: "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宋孝宗时,追赠太傅、丰国公,赐谥"忠简"。淳熙十五年(1188年),配享高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鼎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 与李纲、胡铨、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赵鼎善文、诗、词。著有《忠正德文集》、《得全居士词》等。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赵鼎四岁时父亲去世,经母亲樊氏教育,博通经史百家之书。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进士及第,他在对策时斥责章惇误国。历官洛阳县令,宰相吴敏知道他的才能,提升他为开封士曹。
金兵攻陷太原时,朝廷商议割让三镇土地,赵鼎说:"祖宗之地不可以给人,怎么要商议?"不久,发生靖康之变,开封失守,徽宗与钦宗被劫迫北行。金人商议立张邦昌为帝,赵鼎与胡寅、张浚逃到太学中,拒写议状。
宋高宗即位后,命赵鼎代理户部员外郎。经知枢密院张浚推荐,被任为司勋郎官。高宗到建康,诏令条陈秋防事宜,赵鼎说:"从熙宁年间王安石执政,改变祖宗法度以来,百姓开始贫困。借开辟国土之名,造成边患;兴起理财之政,使百姓穷困;设立虚无之学,败坏人才。到崇宁初年,蔡京假托绍述之名,尽行王安石之政。凡是现在的忧患均开始于王安石,而形成于蔡京。现在王安石还配享庙庭,而蔡京的朋党未除,时政的缺失莫大于此。"高宗因此罢去王安石配享,提升他为右司谏,又升任殿中侍御史。
南渡崛起
刘光世的部将王德擅自杀死韩世忠的部将,而韩世忠也率部夺取建康府官邸。赵鼎上言说:"王德率兵在外,擅杀没有忌怕,这样不予治理,谁不会这样干?"高宗令赵鼎捕获王德,赵鼎又请求下诏痛责韩世忠,而收其将吏交官府治罪,诸将肃然。高宗说:"唐肃宗在灵武中兴时得到一个李勉,朝廷才受到尊重。现在朕得到你,无愧于古人了。"中丞范宗尹认为,旧制没有从司谏升任殿中的,高宗说:"赵鼎任谏官极称职,所讲的四十件政事,已施行了三十六件。"便升任侍御史。
金兵到了长江边,高宗至会稽,召台谏官员商议去留问题,赵鼎陈述战、守、避三策,授任御史中丞。请求督促王〈王燮〉进军宣州,周望分军出广德,刘光世渡过长江驻扎蕲、黄,作为邀击敌军的计划。又说:"经营中原应当从经营关中开始,经营关中应当从经营巴蜀开始,要到巴蜀应当从荆、襄开始。吴、越位在一角,不是进取中原的根据地。荆、襄左顾川、陕,右控湖南,而下俯京、洛,是三国必争之地。应该以公安为行宫,而把重兵驻扎在襄阳,转运江、浙的粮食以供川、陕之兵,经营大业,计策没有比这更好的。"
韩世忠在黄天荡之战败金兵后,宰相吕颐浩请高宗到浙西,下诏亲征,赵鼎认为不能轻举妄动,吕颐浩讨厌他与己不合,改任赵鼎为翰林学士,赵鼎不接受,改任为吏部尚书,赵鼎又不接受,赵鼎对高宗说:"陛下有听纳之诚,而宰相陈拒谏之说;陛下有眷待台臣之意,而宰相却仗势挫阻言官之威。"便闲居不出,上疏条列吕颐浩过失共上千言。高宗罢免吕颐浩,诏令复赵鼎为御史中丞,对赵鼎说:"朕每次听说先朝忠谏之臣,常恨不能结识,现在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授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金兵攻楚州时,赵鼎建议派张俊前去救援。张俊不行动,山阴于是陷落。金兵留在淮河边,范宗尹认为敌人未必能再渡河,赵鼎说:"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要依靠自己有准备以待之。三省官员常以敌人退去为陛下援引人才,整修政事,枢密院常考虑到敌人进犯为陛下申明军纪、修治兵器,就可以两方面都得以兼顾。"高宗说:"你们能够这样,朕还有什么可忧虑呢?"赵鼎因为楚州的失陷,上疏请求去职。正好辛企宗被授任节度使,赵鼎认为企宗没有军功,因此忤逆高宗旨意,出京主持祭祠,授知平江府,不久改任知建康府,又移任知洪州。
拜为宰相
京西招抚使李横打算用兵恢复开封,赵鼎说:"李横部是乌合之众,不能挡敌,恐怕会失去襄阳。"不久李横因作战不利逃走,襄阳终于陷落。绍兴四年(1134年),高宗提拔赵鼎为参知政事。宰相朱胜非说:"襄阳是国都的上游,不可不赶忙夺取。"高宗问:"岳飞可以任用吗?"赵鼎说:"通晓上游利害的没有超过岳飞的。"签书枢密院徐俯却不以为然。岳飞出师终于收复襄阳。
赵鼎请求令韩世忠驻扎在泗水边,刘光世出师陈、蔡。刘光世请求入奏,徐俯打算同意,赵鼎认为不可。伪齐宿迁县令归降,徐俯打算斩杀他送给刘豫,赵鼎又同他争论。徐俯愤积不能平息,便请求离职。朱胜非兼知枢密院,有人认为当国者不知兵,请求让参政同知枢密院。赵鼎从此被朱胜非忌恨。高宗授任赵鼎知枢密院、川陕宣抚使,赵鼎以自己不具才能辞谢。高宗说:"四川全盛,拥有天下一半的地盘,全部交付给你,升降官吏可以专断处理。"当时吴玠任宣抚副使,赵鼎上言说:"臣与吴玠同事,可以节制他吗?"高宗便改任赵鼎都督川、陕诸军事。
赵鼎有所条疏,朱胜非常加阻抑。赵鼎上疏说:"当初张浚出使川、陕时,国势比现在强一百倍。张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势,君臣相互信任,古今无二,却最终导致非议,以致被贬逐。现在臣没有张浚那样的功劳而担当他的任务,远离朝廷,难道能免于议论纷纷吗?"又说:"臣所请求带领的兵卒不满数千人,一半都是老弱,所持金帛极少,举荐的人任命书未下,而弹劾奏章已行。臣每日在宫中侍奉,有所陈述已很难,何况在万里之外?"当时士大夫都可惜他的远去,台谏有人留行。恰遇边报纷至,赵鼎常陈述用兵大计,到入宫辞行时,高宗说:"你怎能远去,一定任你为相。"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授任他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诏令一下,朝臣互相庆贺,从此到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居相位。
宦海沉浮
当时伪齐皇帝刘豫之子刘麟与金人合兵大举进攻,举朝震恐。赵鼎提出战御之计,诸将各持己见,只有张俊认为应当进讨,赵鼎同意他的观点。有人劝皇上到其他地方,赵鼎说:"战如不胜,离去不晚。"高宗也说:"朕一定亲率六师,临江决战。"赵鼎高兴地说:"多年退怯,以致敌人越是志骄,现在圣上亲征,必定成功。"便命张俊带领所部援助韩世忠,而命刘光世移兵建康,并且催促韩世忠进兵。韩世忠在大仪镇大败金兵(大仪镇之战)。当警报频传时,刘光世派人劝赵鼎说:"相公自行入蜀,何苦为他人任患。"韩世忠也对人说:"赵丞相真是敢为。"赵鼎听说,怕高宗中途改变主意,乘机会说:"陛下养兵十年,用兵正在今日。如果稍微退却,就会人心涣散,长江之险不可复恃啊。"到捷报日至时,高宗到了平江,下诏声讨刘豫叛逆之罪,打算亲自领兵渡江决战。赵鼎说:"敌人远来,利于速战,与敌争锋,是失策。况且刘豫还只派他的儿子,怎么烦动陛下呢?"高宗因此作罢。不久,签书枢密院事胡松年从长江上游回来,说北边敌兵大集,才知道赵鼎有先见。
张浚长期被废置,赵鼎认为浚可担大任,便召张浚任知枢密院,命他前往长江视察部队。当时敌兵长期驻扎淮南,知道宋军有准备,慢慢打算北归。赵鼎说:"金人不能有作为了。"令诸将在诸淮间邀击金兵,接连大败金兵,金兵逃走。高宗对赵鼎说:"现在将士们奋勇争先,各地守臣也响应自效,是朕任用你的功效啊。"赵鼎谢道:"都出自陛下明断,臣哪出了什么力。"有人问赵鼎说:"金人倾国来攻,人们都很畏惧,只有您说不足畏,为什么呢?"赵鼎说:"敌兵虽然很多,但是应刘豫的邀约而来,并非本意,作战必胜不力,因此知道敌人不足畏。"高宗曾经对张浚说:"赵鼎是真正的宰相,上天让他辅助我中兴,可以说是国家的幸运啊。"赵鼎建议金人逃归,尤其应当博采众议,做好善后工作。高宗便令吕颐浩等人商议攻战守备,措置绥怀的策略。
绍兴五年(1135年),高宗回到临安,命赵鼎为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以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赵鼎把政事先后及应当召用的人才,分条列出放在座位边,依次上奏实行,高宗命贵州防御使赵瑗(即宋孝宗赵昚)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在行宫门外建资善堂。赵鼎推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廷舆论认为二人是天下最佳的人选。
建炎初年,高宗曾下诏认为奸臣诬蔑宣仁圣烈皇后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还未实行,朱胜非为相,高宗告诉他说:"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不能传信于后世,应当让范冲刊定。"朱胜非说:"《神宗实录》增加了王安石《日录》,《哲宗实录》经过蔡京、蔡卞之手,议论大多不正确,命官吏删修,足以昭彰二帝的美德。"正好朱胜非去职,赵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高宗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给他,又把亲笔写的《尚书》一卷赐给他,说:"《尚书》所载为君臣相互戒饬之言,之所以赐给你,打算与你共保此道。"赵鼎上疏称谢。
刘豫派子刘麟、刘猊分路进犯,当时张浚驻扎在盱眙,杨沂中驻扎在泗水,韩世忠驻扎在楚州,岳飞驻扎在鄂州,刘光世驻扎在庐州,沿长江上下没有军队,高宗与赵鼎十分忧虑。赵鼎寄信给张浚,打算命他与杨沂中合兵剿敌。刘光世请求抛弃庐州回到太平,又请求退保采石,赵鼎上奏说:"刘豫是逆贼,官军与刘豫作战而不能胜,或者甚至退守,怎么立国?现在敌人已渡过淮河,应当赶忙派遣张浚会合刘光世的军队扫尽淮南之敌,然后商议去留。"高宗赞赏他的计策,诏令二将进兵。张浚军进至藕塘与刘猊大战,大败敌军。赵鼎命令杨沂中赶到合肥援助刘光世,刘光世已放弃庐州回到江北。张浚写信告诉赵鼎,赵鼎告诉高宗下诏给张浚:有不听命者,听任军法处置。刘光世十分惊骇,又进兵至淝河与刘麟作战,打败敌军,刘麟、刘猊拔营逃走。
张浚在长江,曾经派其属官吕祉入京奏事,言词夸大,赵鼎常加以减抑。高宗对赵鼎说:"日后张浚与你不和,必定由于吕祉。"后来张浚商议政事,语言稍微冒犯赵鼎,赵鼎说:"臣当初与张浚亲如兄弟,因为吕祉离间,遂不和。现在张浚立功,应当让他施展全部才能,张浚应当留任,臣应当去职。"高宗说:"等张浚回来再商议。"张浚曾经上奏请求高宗到建康,而赵鼎与折彦质请求回到临安。张浚回来后,请求乘机攻取河南,并且罢去刘光世军政职务。赵鼎说:"捉拿刘豫固然容易,但是取得河南,能保证金人不再入侵吗?刘光世历代为将,无故而罢免,恐怕人心不安。"张浚于是不高兴。赵鼎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绍兴府。
绍兴七年(1137年),高宗到建康,罢免刘光世,以王德为都统制,郦琼为副,并受参谋、兵部尚书吕祉节制。郦琼与王德有旧怨,向吕祉倾诉,不得雪怨,于是捉拿吕祉率领全军投降伪齐(淮西军变)。张俊引咎辞职,高宗便以万寿观使兼侍读之职召赵鼎急赴行在所建康,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晋升四官。高宗说:"淮西之事开始报来时,执政大臣们奏事都不当,只有朕不为所动。"赵鼎说:"现在对待诸将,尤其应该静以待之,否则越会增加其骄蹇之心。"台谏交互指责淮西没有防备,赵鼎说:"行朝拥兵十万,敌兵攻来,自可足以抵抗,如有他变,臣身任其责。"淮西迄后没有惊动。
赵鼎曾经请求降诏安抚淮西,高宗说:"等遣走张浚,朕会下罪己诏。"赵鼎说:"张浚已失去职位。"高宗说:"张浚罪当贬到远方。"赵鼎说:"张浚的母亲已老,而且有保护陛下之功。"高宗说:"功过不能相抵。"不久宫内批文已出。张浚贬到岭南安置,赵鼎留住批文不发下去。次日早朝,邀约同僚们解救,高宗怒意一点不松,赵鼎竭力恳请说:"张浚的罪不过失策而已。凡人计虑,无不欲万全,如果因为有一次失误,便置之死地,后来者有奇谋秘计,谁还敢说出来。这件事关系到朝廷,并非只是私爱张浚。"高宗怒意才解,便命张浚以散官身份分守衙门,安置在永州。
赵鼎再次任相后,有人指责他无所行动,赵鼎听见后说:"今日事势就像人患了重病,应当静下来养护。如果再加以攻砭,必定伤了元气。"金人废去刘豫,赵鼎派间谍招抚河南守将,寿、亳、陈、蔡之间,往往举城或率部来归降,得到精兵数万,马数千匹,知庐州刘锜也上言说:"淮北归正者不断,估计今年可得到四五万人。"高宗高兴地说:"朕常忧虑江、池数百里间防御空虚,现在得到这些军队可以没有忧患了。"
秦桧迫害
金人遣使议和,朝廷舆论认为不可信,高宗大怒。赵鼎说:"陛下和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现在屈己求和,不惜这样做,是因为二位先帝的灵柩及母后而已。群臣愤懑之辞,出于爱君,不可以成为罪过。陛下应当告诉他们说:'讲和并非我本意,因亲人的缘故,不得已为之。只要得到二帝灵柩及母后回来,敌人即使背盟,我也没有遗憾。'"高宗听从他的意见,群臣议论方平息。
潘良贵因为向子湮奏事太久,将其叱退。高宗打算治他的罪,常同为他辩护,高宗打算一并斥逐。赵鼎说:"向子湮虽然无罪,而常同与潘良贵不应贬逐。"二人终于被逐。给事中张致远认为不应因为向子湮而逐出二人,未书黄,高宗大怒,看着赵鼎说:"本来就知道张致远一定会缴驳。"赵鼎问:"为什么?"高宗说:"与诸人交好。"因为已有先入之言,从此不满意赵鼎。秦桧继续留下来奏事,出来后,赵鼎问道:"陛下说了什么?"秦桧说:"陛下没有说什么,只担心丞相不高兴而已。"
高宗御笔亲授和州防御使赵璩节钺,封国公。赵鼎说:"建国虽然没有正名,天下都知道陛下有儿子,这是国家的大计。现在礼节不得不改变,所以维系人心使之不二三而惑而已。"高宗说:"姑且慢慢来。"秦桧留在后面出来,不知道说些什么。
赵鼎曾经驳斥议和,与秦桧意见不合,到赵鼎因为力争为赵璩封国一事拂逆高宗,秦桧乘机排挤赵鼎,又推荐萧振任侍御史。萧振本是赵鼎荐引的,进入台阁后,弹劾参知政事刘大中使其免职。赵鼎说:"萧振的本意不在刘大中。"萧振也对人说:"赵丞相不待指责,就会自行去位。"正好殿中侍御史张戒指责给事中勾涛,勾涛说:"张戒攻击我,是赵鼎的意思。"便诋毁赵鼎结交台谏官员及诸将。高宗听后越是疑心,赵鼎称病求免相,说:"刘大中持论公正,被章惇、蔡京之党所嫉恨。臣的意见与刘大中相同,刘大中去职,臣怎能留任?"便以忠武军节度使出知绍兴府,不久加检校少傅,改任奉国军节度使。秦桧率领执政大臣前去送行,赵鼎对他不礼遇,一揖而去,秦桧越是恨他。
赵鼎走后,王庶入宫晋见,高宗对他说:"赵鼎两度为相,对于国家有大功,两次辅助亲征都能取胜,又镇抚建康,朝廷安全无患,真是他人不如啊。"在此以前,王伦出使金国,听从赵鼎的指使。问礼数,就以君臣之分已定作答;问地界,就以大河为界作答。这两件是出使的大事,如果不从就作罢。王伦受命而行。到这时,王伦与金使都来京,以抚谕江南为名,高宗叹息着对王庶说:"如果五天前得到这个消息,赵鼎岂能离去?"
当初,高宗回到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宫,赵鼎看到,责怪说:"艮岳花石之扰,都出自你们,现在想重蹈前辙吗?"便上奏此事,高宗改变脸色而道歉。有位户部官员送钱入宫,赵鼎召他到相府严厉指责。次日,问高宗:"某人献钱吗?"高宗说:"朕要求的。"赵鼎说:"某人不应献钱,陛下不应求钱。"便调此人到地方。
赵鼎曾经举荐胡寅、魏石工、晏敦复、潘良贵、吕本中、张致远等数十人分布朝廷,再次任相后,上奏说:"现在清议赞善的,如刘大中、胡寅、吕本中、常同、林季仲等人,陛下能任用他们吗?嫉贤长恶,如赵霈、胡世将、周秘、陈公辅等人,陛下能斥去吗?"高宗为他迁徙世将,而陈公辅等人不久被任地方官。高宗曾在宫中批示把两个人交付朝廷升迁。赵鼎说:"疏远小臣,陛下怎么知道他们的姓名?"高宗:"常同称誉他们。"赵鼎说:"常同知道他们是贤才,为什么不公开上章荐引?"
当初,张浚推荐秦桧可共兴大事,赵鼎再次任相时也以为是这样。但是秦桧心机深险,外表随和而心中持异见。张浚当初求去,有旨召赵鼎。赵鼎到了越丐祠,秦桧讨厌他逼迫自己,改任他知泉州,又让谢祖信指责赵鼎曾接受张邦昌的伪命,便夺其节钺。御史中丞王次翁指责赵鼎治郡废弛,高宗命他提举洞霄宫。赵鼎从泉州归来,又上书议论时政,秦桧怕他重新被起用,让王次翁又指责他曾接受伪命,贪污都督府十五万缗钱,贬官住在兴化军。指责的人仍不罢休,朝廷命他迁移到漳州,又责任他为清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潮州。
赵鼎在潮州五年,闭门谢客,不谈时事,有人询问,只引咎自责而已。中丞詹大方诬蔑他受贿,嘱令潮州郡守把他编在移民中迁移到吉阳军,赵鼎上谢表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往那样倔强。"
赵鼎在吉阳三年,隐居深处,门下故吏都不敢通信问候,只有广西主将张宗元时时送些醪米。秦桧知道后,命本军每月开其存亡申报。赵鼎派人告诉他的儿子赵汾说:"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没有忧患;不然,祸及一家。"他之前患病,自撰墓中石,记载乡里及任职年月。到这时,自书墓铭说:"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后人把"骑箕尾"指代国家重臣之死)。遗言嘱咐他的儿子请求归葬,便绝食而死,时为绍兴十七年(1147年)八月二十日,天下人听说后十分悲痛。绍兴十八年(1148年),得旨归葬。宋孝宗即位后,追赠赵鼎太傅,赐谥号忠简,追封丰国公。淳熙十五年(1188年),赵鼎与吕颐浩、韩世忠、张俊得以配享高宗庙庭 。其子孙十二人都被授任官职。
人物评价
赵构:①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 ②朕每闻前朝忠谏之臣,恨不之识,今于卿见之。 ③近将士致勇争先,诸路守臣亦翕然自效,乃朕用卿之力也。 ④赵鼎真宰相,天使佐朕中兴,可谓宗社之幸也。 ⑤赵鼎两为相,于国有大功,再赞亲征皆能决胜,又镇抚建康,回銮无患,他人所不及也。
韩世忠:赵丞相真敢为者。
秦桧:此老倔强犹昔。
胡铨: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今独难。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惟见两翁还。一丘孤冢寄穷岛,千古高名屹泰山。天地只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
龚茂良:中兴名相如赵鼎,勋臣如韩世忠,皆未有谥,如朝廷举行,亦足少慰忠义之心。
杨万里:异时名相如赵鼎、张浚,名将如岳飞、韩世忠,此金人所惮也。
宇文价:智虑湛明,学识醇固。北边受敌,力赞亲征。国本未正,建万世之长策。望实高劭,斯民具瞻。
朱熹:①看他做来做去,亦只是王茂弘(王导)规摹。当时庙论大概亦主和议。按,王庶乞免签书和议文字札贴黄云:"契勘臣前项所上章奏,及与王论议,实有妨嫌。今若不自陈禀,则又如赵鼎、刘大中辈首鼠两端,於陛下国事何益!"使当国久,未必不出於和。但就和上,却须有些计较。如岁币、称呼、疆土之类,不至一一听命如秦桧之样,草草地和了。后来秦没意智,乃以"不合沮挠和议"为词,贬之,却十分送个好题目与他。 ②意思好,又孜孜汲引善类,但其行事亦有不强人意处。如自平江再都建康,张德远(张浚)极费调护,已自定叠了。只因郦琼叛去,德远罢相,赵公再入,忧虞过计,遂决还都临安之策。一夜起发,自是不复都金陵矣。 ③赵丞相亦自主和议,但争河北数州,及不肯屈膝数项礼数尔。至秦丞相,便都不与争。赵丞相是西人,人皆望其有所成就,不知他倒都不进前!方子录云:"赵元镇亦只欲和。但秦桧既担当了,元镇却落得美名"。 ④赵丞相,中兴名臣一人而已,然当时不满人意处亦多。且如好伊洛之学,又不大段理会得,故皆为人以是欺之。⑤赵丞相收拾得些人材然亦杂,如喻子才之徒亦预焉也。
陆游:呜呼!不可谓伟人乎?
辛弃疾:佐国元勋,忠简一人。
脱脱:夫谋国用兵之道,有及时乘锐而可以立功者,有养威持重而后能有为者,二者之设施不同,其为忠一而已……及赵鼎为相,则南北之势成矣。两敌之相持,非有灼然可乘之衅,则养吾力以俟时,否则,徒取危困之辱。故鼎之为国,专以固本为先,根本固而后敌可图、雠可复,此鼎之心也。惜乎一见忌于秦桧,斥逐远徙,卒赍其志而亡,君子所尤痛心也。窃尝论泽、鼎之终而益有感焉。泽之易箦也,犹连呼"渡河"者三;而鼎自题其铭旌,有"气作山河壮本朝"之语。何二臣之爱君忧国,虽处死生祸变之际,而犹不渝若是!而高宗惑于憸邪之口,乍任乍黜,所谓"善善而不能用",千载而下,忠臣义士犹为之抚卷扼腕,国之不竞,有以哉!
王佐:身骑箕尾壮山河,气作中原胜概多。立赞建康开左纛,左挥羯虏倒前戈。孤忠惟有皇天在,万口莫如国是何?直待崖州沧海涸,英雄遗恨始消磨。
薛应旗:宋哲宗之世,非无范纯仁、韩忠彦也;南渡之时,非无李纲、赵鼎也;其后非无真德秀、魏了翁、文天祥也,如不用,何哉?
王世贞:吾尝取宋南渡以后之才,而合晋南渡以后之才,比之大约谓宋略不如晋,止是缘餙儒术可观耳,缘餙儒术其可观者在此,其没世不振亦在此,又谓赵元镇可比吾家始兴(王导) ,然不如始兴巧,而善收采物情,其和平练事足相当,弱亦称是。
王夫之:张浚、赵鼎力主战者,而首施两端,前却无定,抑不敢昌言和议之非。
林时对:国之任相,犹室之任栋;用匪其材,鲜不颠覆。虽云大厦将倾,非一木能支;然转亡为存、图危于安,不乏斡旋补救之术。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即东晋偏安用谢安石(谢安)、桓玄叔(桓冲),遂延典午之祚。北宋南渡,用李伯纪(李纲)、赵元镇,再奠艺祖之基。国以一人兴,岂不诚然哉!
全祖望:中兴二相,丰国赵公尝从邵子文游,魏国张公(张浚)尝从谯天授游。丰公所得浅,而魏公则惑于禅宗,然伊洛之学从此得昌。
嵇震:临江决胜阻投鞭,靖献孤忠誓补天。和议君臣甘一德,中兴元老死穷边。山河壮气存华表,风雨荒祠泣杜鹃。橐笔偶来炎徽外,一回凭吊一潸然。
蔡东藩:①得赵鼎、张浚为相,得岳飞、韩世忠为将,此正天子高宗以恢复之机,令其北向以图中原,不致终沦江左也。 ②将相和则士心附,此古今不易之至言。赵鼎、张浚为左右相,鼎居内,实握相权,浚居外,相而兼将者也。观刘豫之分道入寇,而鼎、浚二人,内外同心,因得奏绩,此非将相二人和衷之效乎?厥后以吕祉之谗间,即至成隙,鼎固失之,而浚亦未为得也……要之私心一起,无事可成,鼎与浚为宋良臣,犹蹈此失,此宋之所以终南也。
《历代群英歌》:①张浚经略有方,赵鼎力真宰相。②赵鼎秉衡朝士贺,魏公堂轴众心倾。
逸闻趣事
伪齐皇帝刘豫曾在山东张贴告示,散布谣言说:御医冯益派人收买飞鸽。告示中并有一些不敬的话。泗州知州刘纲将此事禀奏朝廷。张浚要求宋高宗斩冯益以释清谣言。赵鼎随即上奏道:"冯益的事暧昧不明,然而在若有若无之间,已关系着国家的体统。但是朝廷如果完全不加处罚,外面的人一定认为陛下确实派冯益做这种事,这会损害皇上的盛德,不如暂时解除他的职务,外放到别处去,以消除众人的疑惑。"高宗听后很高兴,便将冯益外放到浙东。
张浚不满赵鼎反对他,赵鼎说:"自古以来,想除去小人如果操之过急,小人一伙会团结起来,祸害就大了;如果缓慢渐进,可使他们自相排挤。目前以冯益的罪,虽处死也不足以大快天下人之心,然而宦官们怕陛下习惯用处死来处理这种事,一定极力为冯益开脱罪行;不如把他贬到远处去,既不抵触陛下的心意,宦官们看到贬谪的处分尚轻,一定不会极力营救,又庆幸出来一个空缺,一定一个个图谋进用,怎肯容纳被贬的人呢?如果现在就大力打压他们,这些人一定对我们起反感,那么他们的党羽组织将更坚固而不可破。"张浚这才叹服。
艺术造诣
赵鼎善文、诗、词。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宋史》本传)。黄升称其词"婉媚,不减《花间集》"(《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本不以词藻争短长,而出其绪余,无忝作者,盖有物之言有不待雕章绘句而工者"。他身经靖康之变,词中不乏伤时念乱之作。如写于建炎元年(1127年)的〔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怀念为金人占领的家乡,忧虑国家前途,真切感人。他的〔点绛唇〕《春愁》等词,也是佳作。
个人作品
赵鼎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年间刊本)。《直斋书录题解》有《得全居士集》3卷,已佚。《四印斋所刻词》有《得全居士词》1卷,今存词45首。《全宋诗》录有其诗。
家庭成员
母亲:樊氏
儿子:赵汾
史料记载
《宋史·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宋元学案·卷四十四·赵张诸儒学案》
后世纪念
海南人对赵鼎景仰有加。康熙年间,崖州地区就将他与李德裕、胡铨等人一起祀入"五贤祠";后来,府城的"五公祠"也是为了缅怀赵鼎等人而建。
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有谏议大夫赵鼎劝说宋徽宗招安梁山众将,因此得罪蔡京等权臣而被革职的描写,这一赵鼎的原型或为历史人物赵鼎。
影视形象
1994年电视剧《岳飞传》:张铮饰演赵鼎。
2013年电视剧《精忠岳飞》:田京泉饰演赵鼎。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南宋著名抗元将领
五代宋初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
南宋末代皇帝
南宋学者,朱熹理学的继承人
宋朝官员
金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画家
五代宋初堪舆家
南宋第六位皇帝
金代文学家
北宋第五位皇帝
北宋大臣、将领
宋朝风水师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