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陈敬瑄简介-唐朝后期四川藩镇将领

唐朝人物
陈敬瑄个人介绍资料
本名:陈敬瑄
所处时代:唐末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893年4月26日
军职:西川节度使
封爵:梁国公
陈敬瑄(?-893年),字号不详,蜀(今四川省)人。唐朝后期四川藩镇将领,权宦田令孜之兄。
出身微贱,做饼为生。田令孜得势后,召入左神策军,累迁左金吾卫大将军。广明元年,拜剑南西川节度使,平定西川叛乱,累迁侍中、中书令,封颍川郡王。唐昭宗即位,田令孜失势后,拒绝入朝,起兵抗命。
景福二年,为王建击败并处死。王建占据蜀地,建立前蜀政权。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陈敬瑄是唐僖宗时期权宦田令孜之兄,蜀地人,生年不详。 出身贫贱,年轻时做过饼师。他至少有两个弟弟,一个叫陈敬珣,另一个很小就做了宦官并被田姓宦官收养,就是后来的田令孜。唐僖宗(873年- 888年在位)初年,田令孜因和唐僖宗关系亲密而大权在握,甚至被僖宗呼为"阿父"。许州是忠武军首府,田令孜想让陈敬瑄在忠武军节度使崔安潜帐下服役,被崔安潜拒绝。田令孜就让陈敬瑄来长安效力左神策军, 几年内升他为左金吾卫将军。
建节拜相
广明元年(880年),唐僖宗治下的帝国受到农民起义军的威胁,尤其是黄巢起义军。田令孜害怕黄巢起义军攻打长安,便制定了逃往蜀地的计划。他推荐陈敬瑄和自己信任的三员左神策军将领杨师立、牛勖、罗元杲为蜀地三镇西川、东川、山南西道的节度使候选。唐僖宗为了考察他们四人,举办了一场马球赛,约定胜者成为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在比赛中胜出,于是成为西川节度使,取代了当时在任节度使崔安潜。杨师立成为东川节度使,牛勖成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由于陈敬瑄出身卑微,又没有名声,当得知他被任为新节度使时,西川百姓震惊了,他们根本不知道陈敬瑄是谁。青城山的一个术士趁机诈称陈敬瑄,到达官署,下达命令。但将领瞿大夫指出术士是假冒的,将其捕杀,这时陈敬瑄尚未就任。陈敬瑄上任后,谨慎小心,善于抚慰下属。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攻陷长安,唐僖宗逃往山南西道首府兴元(今陕西汉中),以求牛勖保护。陈敬瑄得知僖宗出逃,派遣监军宦官梁处厚,哭着计划迎接唐僖宗仿效唐玄宗故事进入成都府,并为僖宗重修行宫。他派3000军队去兴元护驾。兴元粮食短缺,田令孜说服僖宗驾临成都。僖宗派宫仆先行,自己则缓缓前来。宫仆看到陈敬瑄修复的行宫后,出言强横,称成都为蛮荒之地。为了镇住宫仆,陈敬瑄将出言强横的宫仆捕杀。他亲自去鹿头关迎僖宗入成都。僖宗封他为检校左仆射并授予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荣衔。
平定西川
唐僖宗到成都后,首先犒赏西川军,但安定后却频繁犒赏随驾的御林军,不再犒赏西川军了,西川军因此怨恨。在田令孜的一次宴席上,将领郭琪公然提出反对意见,要求公平赏赐;田令孜想毒杀郭琪,郭琪却没死,发动兵变,事败出逃,但陈敬瑄保全了郭琪的家属。
然而,陈敬瑄在西川的统治是严酷的,他派人监视本地官员,此举导致资阳镇将谢弘让惨遭冤杀。前叛将阡能因谢弘让惨死,拒绝重新归附,占据邛州、雅州,对抗陈敬瑄。陈敬瑄派军讨伐阡能,最初无功。
中和三年(882年)夏,拜为检校司徒,授予更高级的宰相荣衔--侍中,封梁国公,并任其弟陈敬珣为阆州刺史。
陈敬瑄派去平叛的指挥使杨行迁,不但不能平叛,还杀良冒功,使得阡能叛军势头越来越大,局势已经超出了陈敬瑄的控制。韩秀升和屈行从在三峡地区叛变,切断了西川的东线补给。陈敬瑄派将领庄梦蝶平叛,也无功。同年冬,阡能叛军继续壮大,进入蜀州。陈敬瑄派高仁厚替代杨行迁。高仁厚宣布叛军投降者一概赦免,叛军崩溃。高仁厚俘虏阡能,将其与其余四名叛首及主要智囊张荣一同处决,但没有采取其余的报复行为,陈敬瑄也予以认可,并任高仁厚为眉州防御使。
中和三年(883年)春,庄梦蝶屡败于韩秀升、屈行从叛军,陈敬瑄派高仁厚去三峡攻击叛军。高仁厚击败叛军,恢复了西川地区东线补给。身在成都的唐僖宗,在陈敬瑄建议下,同意和南诏和亲。在南诏皇帝隆舜坚持下,僖宗封宗室女为安化公主,嫁给隆舜。同时,宰相郑畋指出荣誉宰相不应高于实际宰相,拒绝陈敬瑄享有高于宰相的荣誉,两人因此陷入冲突。
中和三年(883年)初,唐军收复长安后,僖宗准备回京。在陈敬瑄和田令孜挑唆下,先前反叛郑畋后又重归朝廷的凤翔节度使李昌言,坚持不让郑畋经过凤翔。郑畋于是辞职。随后,陈敬瑄被授予中书令,封颍川郡王,实封四百户。这时,先前和田令孜关系亲密的杨师立,开始不满田令孜和陈敬瑄对皇帝的控制,听闻陈敬瑄承诺让高仁厚当东川节度使的传言后更为不满。
中和四年(884年)春,田令孜知悉杨师立不满,担心兵变,召回朝任位置很高却几乎无所任事的右仆射。杨师立抗命,起兵对抗陈敬瑄。唐僖宗剥夺了杨师立的一切头衔,命高仁厚反击。高仁厚击败杨师立部将郑君雄,兵围东川首府梓州。同年夏,郑君雄反叛杨师立,杨师立自杀,高仁厚占领东川。中和五年(885年)春,东川平定后,皇帝启程离开成都,返回长安。陈敬瑄送驾直至汉州。
军阀混战
唐僖宗回京后,田令孜继续控制朝政,让陈敬瑄不仅有权监督西川,还监督东川、山南西道和三峡地区。
光启元年(885年)末,田令孜在河中盐池的控制权问题上和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发生争执,他想调走王重荣,被王重荣拒绝。随后,王重荣联合盟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田令孜所部及其盟友静难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李昌言之弟和继任者)交兵,田令孜一方大败,田挟持僖宗弃长安逃奔兴元。随后朱玫和李昌符也反叛僖宗,朱玫甚至另立襄王李煴为帝。由于自己和王重荣的冲突激起了公愤,田令孜自知无法继续擅权,辞去神策军护军中尉一职,自任西川监军,以求投靠陈敬瑄。接替他的杨复恭,则和王重荣、李克用和解,朱玫和李煴被杀,唐僖宗也回到长安。
这时,陈敬瑄怀疑高仁厚会反对自己。正逢时任遂州刺史的郑君雄反叛,占领汉州,攻打成都。陈敬瑄命部将李顺之迎战,杀了郑君雄。陈敬瑄又调兵遣将奇袭高仁厚,将他也杀害了。但他已不能控制东川,因为僖宗随后任神策军将领顾彦朗为新任东川节度使,陈敬瑄也未作抗拒。
光启三年(887)年春,已回京的僖宗下诏剥夺田令孜的一切头衔,流放端州。但由于田令孜正在陈敬瑄庇护下,诏令沦为一纸空文。同年冬,陈敬瑄觉察到顾彦朗和前神策军军官王建,可能联手对付他。王建原为田令孜义子,此时擅自占据阆州。田令孜建议召王建来成都为陈敬瑄效力,陈敬瑄同意了。田令孜便写信召回王建。王建把家属留在梓州顾彦朗身边,前往成都。但当王建到鹿头关时,陈敬瑄的幕僚李乂警告他要小心王建,陈敬瑄后悔了,想阻止王建。王建却不顾阻拦,直奔成都,于路击败陈敬瑄所部。他攻占汉州,将其交给顾彦朗之弟顾彦晖,又和顾彦朗进攻成都,未能攻克。僖宗派宦官调停,但陈敬瑄和王建都不接受。据记载,此次王建讨伐陈敬瑄对西川十二州都造成了大损,西川向朝廷纳贡的道路就此断绝。
坚守成都
文德元年(888年)春,唐僖宗驾崩,其弟长期讨厌田令孜的唐昭宗继位。王建仍然不能攻克成都,便上表昭宗,请求朝廷新派西川节度使,愿为新节度使效力。顾彦朗也作了类似上表。昭宗任宰相韦昭度为西川节度使,并下诏召陈敬瑄回京任神策军左龙武统军。陈敬瑄不但抗命,还准备向韦昭度开战。昭宗因此剥夺了陈敬瑄的一切头衔。一说当时在西川真正说了算的其实是田令孜,一切重要决策均出自他手。昭宗任韦昭度为西川行营招讨制置使,作为讨伐陈敬瑄的主帅,由山南西道节度使杨守亮(为副帅)、顾彦朗(为行军司马)、王建协助,并从西川划出四州设立永平军,任王建为永平军节度使。
大顺元年(890年)春,王建开始包围邛州,想把它作为自己的根据地。陈敬瑄采取的一切试图解邛州之围的措施都被王建挫败。同年秋,邛州被王建攻克。王建让张琳留守,自己仍回成都继续围城。为了筹集军费,陈敬瑄大增税赋,残酷惩罚富人,百姓为之所苦。
大顺二年(891)年春,韦昭度未能攻克成都,官军又新败于李克用,唐昭宗决定停止西川战事。恢复陈敬瑄的官爵,召回韦昭度,命顾彦朗和王建各归本镇。这时,被围的成都已经闹饥荒到了人相食的地步,王建不愿就此放弃。他试图说服韦昭度不顾昭宗命令继续作战,不果,便杀了韦的亲吏骆保,吓得韦把官军指挥权交给了王建,只身回京,分司东都。
王建继续围困成都,成都进一步陷入绝境,来自依附田令孜的威戎节度使杨晟的唯一补给线被王建切断。陈敬瑄出自家钱财救济百姓,招募壮士收割小麦。有百姓去王建的营垒买卖食盐,不能禁止,官员请求杀了他们,陈敬瑄说:"百姓饥饿,我没法照顾,让他们求生吧。"当陈敬瑄鼓励军队继续抵抗时,士兵已经不听从了。田令孜私下谒见王建请降,王建同意了。随后,陈敬瑄开城投降,王建占领成都,仍然像父亲一样对待田令孜,任陈敬瑄之子陈陶为雅州刺史,将陈敬瑄也安置在雅州。
免职身亡
景福元年(892年),王建免去陈陶的雅州刺史之职,安置陈敬瑄于新津,由新津的租赋供养陈敬瑄一家。但他又不停上表昭宗,请求处决陈敬瑄和田令孜。昭宗一直没批准,王建便打算自行其是。景福二年(893年)夏,诬告陈、田谋反,在新津处决陈敬瑄。陈敬瑄早怀疑王建要杀他,预先在腰带里藏了毒药,想在被处决前服毒自杀,但当他被捕时,却发现毒药已经没有了。他最终被斩首。
亲属成员
弟弟:田令孜,唐末太监,枢密使、金吾卫大将军。
弟弟:陈敬珣,阆州刺史。
儿子:陈陶,雅州刺史。
史记记载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四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唐朝第二位皇帝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唐朝第三位皇帝
唐朝第二十任皇帝
唐代风水大师
千古名相
初唐文坛革新先驱
唐朝第十八代皇帝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唐朝诗人,唐朝宰相
唐朝宰相
唐朝宰相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