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陈庆之简介-白马探花,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名将

南北朝代
陈庆之个人介绍资料
本名:陈庆之
字:子云
所处时代:南朝梁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
出生日期:484年
逝世日期:539年
主要成就:攻取涡阳;护送元颢入洛
官职:武威将军、宣猛将军、仁威将军
谥号:武
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名将。出身寒门,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颇受信任。梁普通年间,任武威将军、宣猛将军等职,带兵有方,善抚军士。
梁大通元年(527年),与曹仲宗、韦放会攻北魏涡阳(今安徽蒙城)。陈庆之仅率麾下200骑奔袭,破其前锋,又背涡阳城与魏军相持。魏军筑13垒,陈庆之领兵夜袭4垒,迫涡阳城主王纬出降。梁军乘胜攻破其余9垒,俘斩甚多。大通二年(528年)十月,为飙勇将军,奉命护送降梁的魏北海王元颢北还。中大通二年(530年),在悬瓠(今汝南)破魏颍州刺史娄起等人,又在楚城(今信阳北)破魏行台孙腾等人。大同元年(535年),与东魏尧雄交战2次,皆失利而还。大同二年(536年),破东魏将领侯景,进号仁威将军。
大同五年(539年)十月,陈庆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谥号“武”。长子陈昭继承他的爵位。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是一位深得众心的儒将。
人物生平
历史背景
乱世出英雄,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一个大乱世,乱得惊心动魄,乱得不同凡响,乱得有滋有味,当然也就乱得英雄辈出。人人皆知有魏蜀吴三国鼎立(姑且称之为前三国),却较少人关注周齐陈三分天下(姑且称之为后三国),这里先交代一下这周齐陈三国的历史。
魏蜀吴三国合一的结果是晋朝短暂的统一后又一个大分裂时代的开始,共历经三百年,才由隋朝统一,而隋朝恰恰又是周齐陈三国合一的结果,两个三国时代将乱世开启和结束,可谓历史的一大奇观,从此南北文化交融,汉血缘合流,创造出了辉煌的隋唐盛世,在当时世界上形成的崇高威望和深远影响后世一直都未有能力逾越。因此探究周齐陈三国就显得比魏蜀吴三国更有历史意义,实际上后三国的故事比前三国还要精彩许多。前三国从黄巾大起义算起到晋朝灭吴结束,公元184年——280年,共历时96年。后三国从六镇大起义算起到隋朝灭陈结束,公元523年——589年,共历时66年。后三国历时虽然短暂,但其过程和民族矛盾要远远比前三国复杂多变。后三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东魏,西魏,南梁三国鼎立。第二阶段为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南陈代(南梁)三国并存。最后由北周灭北齐,隋朝代北周,隋朝灭南陈而告结束。这与前三国的魏灭蜀,晋代魏,晋灭吴几乎如出一辙,历史惊人的相似性又重演了一次。
后三国历程极其复杂,先是北魏和南梁南北对峙,然后北魏大乱,分裂为东魏(高欢掌权),西魏(宇文泰掌权)。侯景之乱打破三方力量对比,北齐代东魏(高家为帝),北周代西魏(宇文家为帝),南陈代南梁(陈霸先为帝),其间曲折难以尽述,可参阅《周书》《魏书》《北齐书》《梁书》《北史》等历史著作。陈庆之就是南梁时期的一代枭雄。
家世背景
陈庆之(484─539),中国南朝梁将领。因出身寒门,虽靠与梁武帝萧衍对弈而深得宠爱,但长年不得重用,41岁始独立领兵,战斗生涯只有15年,其指挥最重要战役,又集中在以7000兵力北伐攻陷洛阳的一年内。在短短的军事生涯中,他一次次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话。实际上,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是一个刚柔并济的文雅儒将。因其总是披着一件白袍又被人们称为“白袍战神”。
侍棋得宠
陈庆之自幼便随从萧衍,当时萧衍还没有起兵反齐,陈庆之在萧衍府中的身份只是一个小书童。萧衍酷爱下棋,棋瘾一上来可谓废寝忘食,经常通宵达旦的和人对弈。他的那些棋友们即使有心讨好萧衍,无奈心有余而力不从,陪到自己筋疲力竭,也不能让萧衍尽兴。唯独陈庆之,精力特别旺盛,只要萧衍想下棋,他随叫随到,彻夜不眠仍然奉陪。因此,萧衍对这个比自己小二十岁的棋友格外喜欢。
公元502年,萧衍入主建康(今南京),登上了南朝皇帝的宝座,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例,自然要任命自己的亲信入朝为官。当时年仅18岁的陈庆之被任命为主书,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小官,但是对于年纪轻轻,又没有显赫家世和过人功勋的陈庆之来说,这已经是破格的殊荣了。这倒并不是因为萧衍当时看中陈庆之过人的能力,只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道理罢了。因为如果萧衍真的看中陈庆之的才华,就不会在此后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不委派给他实际的重要工作。
担任主书后的陈庆之,并没有安于享乐(虽然只是从七品小官,但是对于没有门第背景的人来说,已经是显要门庭了),而是不断结交有志之士,冷静地观察时局政事,期盼着有一天能够为朝廷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他41岁这年,萧衍终于给了陈庆之显露军事天赋的机会。
中年初阵
南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乱失败,困守彭城。由于觉察到大势已去,所以元法僧投降南梁,并将徐州拱手送给萧衍。徐州对于南朝北伐具有无比重要的战略意义,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美事,萧衍自然高兴。于是,萧衍任命陈庆之为威武将军,带兵去接应元法僧。这次接应行动并没有遇到太大阻力,恐怕这也是萧衍给这个年过四十的昔日棋友一次表现的机会。总之陈庆之很顺利的把元法僧接应回来后,即被任命为宣猛将军、文德主帅。
第二年(公元526年),此时的北魏由于胡太后专权,引发了一系列内部动乱。这对于南梁来说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南梁派安西将军元树进攻寿春,由陈庆之随同并负责军事上的指挥。此战南梁大获全胜,取得寿阳等五十二座北魏的城池。为了表彰陈庆之在寿春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萧衍赐封他为关中侯。经过这次战役,陈庆之已经成长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将军。
风云涡阳
南梁大通元年(公元527年),在此消彼长之下,上天给了南梁最好的统一机会。此时北魏境内的葛荣率领起义军攻陷信都,围攻邺城。另一方面萧宝寅在长安兵变称帝,其他大小叛乱此起彼伏。南梁刚刚在前一年拿下寿春,乘胜进攻广陵和涡阳。负责进攻涡阳的南梁方面指挥是曹仲宗,陈庆之当时也在这支军队中担任假节(皇帝的代表)。北魏为解涡阳之围,派征南将军常山王元昭率领十五万人马增援涡阳。陈庆之带领部下几百人,突然对魏军发起进攻,打败敌军。
奔袭千里
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北魏宫廷再次发生政变,胡太后毒死了十九岁的亲生儿子孝明帝,另立三岁的元钊为帝。尔朱荣打着替皇帝报仇的旗号,起兵进入洛阳,在洛阳外河阴,屠杀了包括胡太后和小皇帝在内的两千多名皇亲重臣,这就是著名的河阴之变。
大军于当年十月从铚县(今安徽宿州)出发,进军荥城(今河南睢阳南)。陈庆之早上开始发动进攻,在下午四点左右,攻克了九座联营中的三座,而此时丘大千已经彻底折服了。战斗没有再继续下去,丘大千率领剩下的人马投降。
此时的北魏国内局势发生了转变,尔朱荣在邺城以七千精锐骑兵剿灭了葛荣几十万起义军,又打败了割据长安的萧宝寅,其他叛乱也纷纷被镇压,北魏集结兵力来对付陈庆之,陈庆之的远征军被北魏左仆射杨昱率领的七万羽林军,挡在了荥阳。陈庆之立刻命令发动攻击,手下勇士前仆后继,终于在元天穆形成包围之前攻克荥阳,并且生擒杨昱。随后,陈庆之趁元天穆大军刚到,阵脚未稳的时机,带领三千骑兵反扑敌军,几万魏军全线溃败,元天穆只身带领几十骑仓皇北逃。陈庆之乘胜奔驰虎牢关,虎牢关的尔朱世隆马上逃跑了。
从大通二年十月,经历了大概一百四十天的长途奔袭,陈庆之率领着他手下七千身披白袍的勇士,一路披荆斩棘,攻城拔寨,从安徽一路北上最终到达洛阳。粉碎了数次敌人大规模的围剿,歼灭了以骑兵著称的鲜卑精锐,这不能不说是军事史上的一次奇迹。只可惜此时的萧衍正热衷于投身佛教,正在为舍身同泰寺而痴迷,否则但非他有登基初期统一南北的雄心壮志,有陈庆之这样的大将,未必历史不会改写。
独木难支
洛阳的时局已经非常危急,洛阳的守军仍以陈庆之带来的七千人为主,算上收编的北魏降军,总数也不过一万。而此时,尔朱荣已经在北面集结了三十万左右的大军,伺机反扑洛阳。
在元颢入主洛阳六十五天后,尔朱荣带着从洛阳逃走的孝庄帝,挥师洛阳。听说尔朱荣的大军南下,那些前期投降元颢的地方又纷纷倒戈投向了尔朱荣,局势对于元颢一方非常不利。陈庆之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带领自己的七千人渡过黄河,驻守中郎城,和北魏大军展开鏖战,最终因为尔朱荣损失惨重而主动退兵。
尔朱荣不敢再和陈庆之正面攻战,偷偷渡过黄河,绕过陈庆之驻守的中郎城,直接攻击洛阳。元颢当然是不堪一击的,他的人马一触即溃,残军在逃到临颍时被擒。至此临颍短暂的政权也宣告破灭。
洛阳失守,临颍被擒,陈庆之已经没有继续据守的意义,他带领手下的人马开始向南梁撤退。尔朱荣亲自带领大军追击陈庆之部队。陈庆之的人马在蒿高遇到了山洪暴发,正在渡河的军队被洪水吞没,幸好陈庆之本人幸免遇难。失去军队的陈庆之只好化妆为一个僧人躲过尔朱荣大军的搜捕,逃到豫州,在豫州得到当地人的帮助,才辗转返回南梁。回到南梁,萧衍对陈庆之大加封赏,升陈庆之为右卫将军,永兴侯,封邑一千五百户。
坐镇一方
陈庆之返回建康后不久,就被任命为北兖州刺史,都督。负责淮河流域的军事防务。这相当于南梁北方战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此后,直到陈庆之故去,他一直以自己出色的军事才能,保证了南梁北部的局势稳定。
在陈庆之坐镇江淮期间,曾出现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战事。首先是僧强、蔡伯龙的叛乱。僧强号称挥些妖法,又善于煽动人心,短时间内聚集三万人马,攻陷了北徐州。济阴太守弃城而逃,钟离太守遇害。此时陈庆之发兵讨伐,没费吹灰之力便剿灭了这次叛乱。此后,陈庆之又率兵进攻北魏领地悬瓠,在溱水一带大败北魏的颍州刺史娄起、扬州刺史史云宝,又在楚城击败了前来增援的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豫州刺史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这几仗打下来,在大梁北部的边境线上,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于是陈庆之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边境城市的生产,两年的时间,边境一带府库充足。
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十月,陈庆之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六。他被追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谥号武侯。陈庆之自幼跟随梁武帝,早年默默无闻,直到年过四十才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虽然他的光辉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是这十几年所创造的奇迹足以令那些一生戎马的名将望尘莫及。如果陈庆之能够在梁武帝执政初期参与北伐,也许南北朝割据的局面真的会提前结束。
此后,南朝先后遭受几次刀兵之变,改朝换代,最终在韩擒虎手中覆灭。
为政举措
政治成就
在陈庆之坐镇江淮期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边境城市的生产,两年的时间,边境一带府库充足。陈庆之又表请精简南司州为安陆郡,置上明郡。豫州闹饥荒,陈庆之开仓放粮济灾民,使大部分灾民得以度过饥荒。以李升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请求为陈庆之树碑颂德。
军事成就
陈庆之出身庶族,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小,用兵灵活。陈庆之指挥艺术的最大特色是重视士气,善于把握战机,善于打运动战。陈庆之不但在战场上注重士气的作用,在平时也注意士气的积累。在荥阳之战中,陈庆之的演讲让梁军将士没有了任何顾虑,于是梁军在陈庆之指挥下“相率攻城”,创造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有的战例。陈庆之的战绩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因平时爱穿白色袍子,因此所以当时有童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
轶事典故
战神传说
在《梁书•陈庆之传》中,姚思廉用3000多字记载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不败名将的传奇。梁武帝萧衍派飙勇将军陈庆之护送魏奸元颢北归,陈庆之遂身披白袍,率7000人,横扫河洛,14月内连下魏32城, 攻无不克。大小凡47战,以7000兵力,先后破魏军丘大可7万、杨昱7万、元天穆数万,降费穆2万,直陷魏都洛阳。故北方有民谣曰:“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这不是一个人在指挥战斗,而是一条神!
这个传奇在接下来的1500年里却没有被史家、小说家大书特书,直到日本作家田中芳树以陈庆之为模特,创作了一部影响不小的历史小说《奔流》。经过田中的渲染,白袍大将犹如天降战神,插翅能飞,凛凛生威。
最近1、2年,网络中也兴起了陈庆之热,大部分文章是在《梁书》的基础上将其造成百代战神,也有小部分是对其人其战绩的质疑与讨论。但陈庆之神话已然深入人心,只需要在任一个搜索引擎里打出这三个字,战神传说就会幕天席地占据你的眼睛。
不善弓马
陈庆之身体文弱,难开普通弓弩,不善于骑马和射箭,但是却富有胆略,善筹谋,带兵有方,深得众心。陈庆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诏,都要洗沐拜受;生活俭朴,只穿素衣,而且不好丝竹;虽身为武将,但善抚士卒,能使部下为其效死力。
酷爱下棋
陈庆之自幼便跟随萧衍。萧衍酷爱下棋,棋瘾一上来可谓废寝忘食,经常通宵达旦地和人对弈,其他人都筋疲力竭,唯独陈庆之精力特别旺盛,只要萧衍想下棋,他随叫随到,甚得萧衍的欢心。
特重北人
陈庆之在准备入洛时,萧赞送别他,并祈求他能归来。当时,吴淑媛尚在,萧衍派使者以萧赞年幼时的衣服寄给陈庆之。信件还没有到达,而陈庆之已经兵败而回。陈庆之自北魏回国,特别重视北人。朱异感到奇怪而问陈庆之。陈庆之回答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
人物评价
总评
陈庆之一生征战,常设奇谋,多为以少胜多,而且长于攻城。无论是北伐横扫河洛,或挥师驰骋边陲,均充分显示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北伐之战,可谓气吞万里如虎。“陈庆之有将略,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庆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预旧恩,加之谨肃,蝉冕组佩,亦一世之荣矣”(《梁书•陈庆之列传》)。“陈庆之初同燕雀之游,终怀鸿鹄之志,及乎一见任委,长驱伊、洛。前无强阵,攻靡坚城,虽南风不竞,晚致倾覆,其所克捷,亦足称之”(《南史•陈庆之列传》)。毛泽东在解放后日理万机的国事操劳中,对正史《陈庆之传》一读再读,对传内许多处又圈又点,划满着重线,并充满深情地批注:“再读此传,为之神往”(张贻玖《毛泽东读
历史评价
萧衍:“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姚思廉《梁书》:①“陈庆之有将略,战胜攻取,盖颇、牧、卫、霍之亚欤。庆之警悟,早侍高祖,既预旧恩,加之谨肃,蝉冕组佩,亦一世之荣矣”;②“庆之性祗慎,衣不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李延寿《南史》:①“陈庆之初同燕雀之游,终怀鸿鹄之志,及乎一见任委,长驱伊洛。前无强阵,攻靡坚城,虽南风不竞,晚致倾覆,其所克捷,亦足称之。”;②“庆之性祗慎,每奉诏敕,必洗沐拜受。俭素不衣纨绮,不好丝竹。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王钦若《册府元龟》:“陈庆之为南北司、豫州都督,射不穿札,马非所便,而善抚军士,能得其死力。”
吕祖谦:“陈庆之以东南之兵数千入中原,士马强盛之地,大小数十战,未尝少挫,遂入洛阳。六朝征伐之功,未有若是之快者也。然卒以败归,理亦宜然。何以言之?夫孤军独进,不能成功,自古皆然。”
郝经:“陈庆之乘魏之乱而纳元颢,未几而狼狈以归。”
毛泽东:“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史籍记载
《梁书》卷第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六《南史•陈庆之列传》《资治通鉴》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日本作家田中芳树小说《奔流》中,陈庆之为小说主角,为用兵天才和不败名将,三百白骑取得了钟离之战胜利。
民国作家蔡东藩小说《南北史演义》中,陈庆之事迹与正史差别不大,但被作者形容为骁将,与史实上陈庆之儒将的形象有所出入。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北周宗室大臣
北周宗室大臣
罗定人物
北魏最后一位皇帝
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四子
西魏驸马
西魏权臣、北周奠基人
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铜山区人物
北齐著名将领
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六子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