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北海龙王简介—中国神话中水里统领水族的王

上古人物
北海龙王个人介绍资料
北海龙王
中文名:北海龙王
其他名称:敖顺
神话体系:中国古代神话
所 属:龙族
居 所:北海
司 掌:兴云降雨
兄弟姐妹:东海龙王敖广兄弟姐妹西海龙王敖闰南海龙王敖钦
登场作品:《西游记》
本 质:奉玉帝之命掌管海洋的仙神
出生日期:上古时期
国 籍:中国
身 份:龙王
北海龙王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在水里统领水族的王,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
龙是中国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偶像,对其膜拜,祈求平安。数千年来,龙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神秘而又神圣的,并逐渐成为中国共同敬仰的图腾代表,所以凡炎黄子孙又称为“龙的传人”。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西游记的一些章节里面,敖顺是西海龙王,而敖闰才是北海龙王。
龙王简介
北海龙王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在水里 统领水族的王,掌管兴云降雨。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同时又是帝王的象征(真龙天子)。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中国民间普遍的信仰。
形象
龙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龙的起源来自伏羲氏, 距神话传说,伏羲与女娲都是人首蛇身,而蛇就是龙的原型。但是实际上龙只是一种图腾,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上的由人类虚构的生物,并且是综合了许多生物的特征:蛇身、兽腿、鹰爪、马头、蛇尾、鹿角、鱼鳞。据考证,龙图腾的由来是和原始部落不断的征战有关的。在漫长的历史中,部落与部落之间对抗、吞并、联合,并把战胜的部落图腾上的一部分添加到自己的图腾上。久而久之,经过不断地吸收与充实,龙的特征也越来越多,形象日益复杂和威武庄严,最后形成了完整的龙图腾,并且成为这个华夏民族所信奉崇拜的标志。古神话中龙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在佛教中,龙是“天龙八部”的其中一部,详见“天龙八部”。 正因为龙是一种胜利者以及神一般的存在,人们就将想象的各种高超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美德都集中到龙的身上,以龙为荣、为尊。龙骁勇善战,而智慧威严。
来源
龙王的来源有二:一是印度佛教的传入,二是中 国人崇龙心理和尊王心理的交融互渗。相传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曾有名为迦罗和郁加罗的两位龙王兄弟,一个在左边洒温水,一个在右边洒冷泉,为佛祖沐浴净身。在《过去现.在因果经》里,浴佛的龙王成了难陀和优难陀,他们“于虚空中,吐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天众、龙众、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迦等“天龙八部”也在空中作天伎乐,歌唱赞颂,烧香散花,抛撒天衣、璎珞,“缤纷乱坠,不可称数”。鸠摩罗什翻译的《妙法莲花经》里,龙王有八位。他们是: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婆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五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宋代画家张胜温作《法界源流图》,画了其中的六位(缺摩那斯龙王和优钵罗龙王)。这六位龙王都是人间王者的形状,穿袍蹬靴,携侍带眷,衬以天云海水。唐代翻译的《华严经》中,龙王增至十位,名称也不同于上述八位。他们是:一毗楼博叉龙王,二娑竭罗龙王,三云音妙幢龙王,四焰口海光龙王,五普高云幛龙王,六德义迦龙王,七无边步龙王,八清净色龙王,九普运大声龙王,十无热恼龙王。另外,还有五龙王、七龙王、八十一龙王。一百八十五龙王之说。
传说
北海龙王之子
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座龙王庙。离龙王庙 几里远的地方有块菜地,菜地紧挨着一座庙。庙里的老和尚和种菜的老头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 这天,他俩闲聊时,老头神秘地对老和尚说“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亩菜园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浇,可自从昨.天开始,等我去浇园子时,菜园子已都浇过了,也没看见是谁给浇的。你说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觉得奇怪,决定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 当晚,老和尚早早地来到菜园,在离那口水井不远处藏了起来。整整盯了一夜,天快亮时,忽听“咔嚓”一声,从井内射出一道白光,飞出一只像鹅似的怪物。只见他两只大翅膀“忽扇”了几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间,那只怪物又飞入井内。和尚到井边看时,菜已全部浇好了。一连三个夜里都是这样。老和尚练过武术,第四 天夜里,他带了把宝剑,等那只怪物刚一飞出井口时,一个箭步上去猛刺了几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头栽入井中。顿时,“轰隆”一声巨响,井裂开有几亩大的口子,大水翻滚。眨眼间,连几里外的龙王庙前也是一片汪洋。 龙王大怒,带领水兵前来与那怪物交战。战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敌众,现了原形。原来它是龙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条,被贬出了东海,受罪三年。三太子为了立功,想在凡间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剑,一怒之下,掀开海眼,淹了龙王庙。与龙王交战时又不敢泄露天机,造成一场误会。 后来,人们在议论这事时,都说“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另外,见“台风龙王”。
冰魄神珠
四海是指东、南、西、北四海,但四海龙王的名字却有不同的说法。最早的说法是是东海龙王名为敖光,南海龙王名为敖明,西海龙王名为敖顺,北海龙王名为敖吉,《封神榜》里与其相符,而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为:东海敖广、西海敖闰、南海敖钦、北海敖顺。四海龙王有四色,如:东海龙王敖光为青绿色,北 海龙王敖吉为金色。北海龙后是条银白色的龙,与北海龙王敖吉在宸宁殿诞下一对双胞胎,是一对金边的银龙,一只起名为雪宸(薛宸),一只起名为雪宁(薛宁),后雪宸龙子为嘉泽王、雪宁龙子为福泽王。两龙专管寒冷之气,如:风、霜、雪、雨、冰。这一说法在山东山区一代还有这一说法,说雪宸、雪宁二龙变化成人为薛国(山东古代的一个小国)二位王子(薛宸、薛宁)能征善战,造福百姓,他俩的龙珠便是鼎鼎有名的冰魄神珠。他俩的内丹(龙珠)即为冰魄神珠,传说世上仅有两颗。
神通
在中国传说中,龙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秋分潜伏深水,春分腾飞苍天,吞云吐雾,呼风唤雨,鸣雷闪电,变化多端,无所不能。它能预见未来,并且象征着地位、富裕与吉祥。 神性可以用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兆祸、示威来概括龙的。其中的“好飞”和“通天”,是“天龙”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我们知道,作为龙的集合对象,雷电、云雾、虹霓等本来就是飞腾在空中的“天象”;而鱼、鳄、蛇等在水中潜游之快,马、牛、鹿等在陆地上奔跑之速,都类似于“飞”枣古人由于思维的模糊性,往往将潜游于水中的鱼、鳄、蛇等,奔跑于陆地上的马、牛、鹿等,和飞升腾跃在空中的雷电、云雾、虹霓等看成一个神物的不同表现,从而认为能在水中游、地上跑,也就能在天上飞。上至黄帝的时代,便有黄帝乘龙升天、应龙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传说;夏禹治水,传说便有神龙以尾巴画地成河道,疏导洪水;汉高祖刘邦,传说便是其母梦见与赤龙交配而怀孕出生。传说中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在古代,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君王都自称为龙之子,从而秉承了龙的高贵的地位与人品,不流于俗的高尚与威猛庄重,以及作为人类中的佼佼者的依据。在龙的身上集中了所有人们美好的愿望,世间的杰出人物被称为人中龙凤,诸葛亮号称卧龙先生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龙王五行
“五行学说”是中国上至宇宙形成,下至人事关系等各种事物的理论基础, 一是中国最基本的自然哲学之一。“五行”简单的说,就是至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天运也会随之更换,王朝同时随之更迭。战国时的秦始皇,西汉的王莽、东汉的黄巾之乱等,都是以天运五行更迭,人间的王朝也随之更迭而革命、交替。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环环相扣,循环不息。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配合后,天干地支也产生出相生相克的关系,此变为推算命理的基本根据。相生为吉,相克为凶,人的吉凶祸福不一,实因其得于五行之顺应悖逆。而之所以是四龙王而有五行,东西南北四海龙王,而中间的就是龙帝。在《史记。天官书》中亦说:“轩辕(黄帝名轩辕),黄龙体”,简单点说,就是说黄帝就是黄龙的化身。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观中天庭的主宰。在汉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说明了黄龙的形象。
四海龙王
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闰、南海敖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而在道教中四海龙王分别为:东海龙王名为敖广,南海龙王名为敖明,西海龙王名为敖顺,北海龙王名为敖吉。龙王治水成了中国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中国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4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有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有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5爪。在《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名[多它]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中国民间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中国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帝王龙王
在上述道教创造的龙王之外。一般的龙也可升格为 “王”。这样的提升, 常常是人间帝王根据老百姓的愿望,通过诏封形式予以确立。帝王们是乐于做这样的事情的,因为它可以显示自己的权.威,人们对水中龙王的崇拜,也就喻示着对人间帝王的尊服。《宋会要辑稿》载:熙宁十年八月信州五龙庙“祷雨有应”,神宗皇帝便赐以“会应”的匾额。到了大观二年十月,徽宗皇帝干脆将天下的五龙神都诏封以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五龙神因“祷雨有应”而封王,有一条小龙则因帮助“王师南征”而封王。《事物纪原》载:熙宁年间,王师军杖数十船泛江南渡,彭蠡小龙显异“伏其中”,使帝王和船队乘风破浪,“日数百里”。于是,有人上奏章将小龙的功绩表述了一番,神宗皇帝便诏封这条小龙为“顺济王”,并派遣礼部官员将诏书直接送到龙祠。清朝统治者对龙王也有浓厚的兴趣。《清朝文献通考》载:康熙皇帝数次到北京西山北部的黑龙潭龙王庙“祷雨”,并拨款“鼎新庙宇,御制碑文以纪之”。继任的雍正皇帝也亲临此龙王庙,“致祷澍雨”。乾隆皇帝则加封黑龙潭龙神为“昭灵沛泽龙王之神”。还有,顺治三年,加封运河龙神为“廷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雍正二年,封云南各盐井神为“普润龙王之神”,“春秋致祭”;雍正七年,封浙江蛟门山龙神为“涵元昭泰镇海龙王之神”,“六月朔日致祭”;同年,又封宁夏大渠龙神为“宁渠普利龙王之神”,“春秋仲月照山川礼致祭”,等等。
两教传承
其实龙产生以来,一直在人间行使着行云布雨的使命, 被人们尊称为信仰为无所不能的龙,真正龙王一词的产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事。佛教在汉晋传入中国,于南北朝时期发展鼎盛,使原本已经淡化宗教意义的龙又注入了宗教的内容,由原来的神兽变成了充分人格化的龙王。佛教是公元前五六世纪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的,他就是佛教里所称的释迦牟尼佛祖,也称如来佛。佛教创立后,渐渐经西域传播到中国内地,于云南还在南诏时期佛教就很盛行了。在传播过程中,为了能在中国立足,佛教大幅度的中国化,其中包括对中国传统神祇和巫术的吸收,于是在概念和术语上就尽量向中国传统文化靠拢。佛经中,有一个名叫“那迦”的神兽,长身无足,在水中称王,实则这个那迦的原型是南亚热带雨林中的蟒蛇。不过那迦在佛教中是佛的护卫者,按佛经的说法,佛降生后,它就护卫在佛的左右,吐一温一凉的净水为佛洗浴,在空中歌舞赞礼,散各种妙花,并且它也可以兴云布雨、决江开渎、致福却灾,居于海川沼渊之中。这样一来,就有许多地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相似,那迦的王子身份又暗合了中国皇室崇龙的信仰,于此,佛经在转译为中文时,它就顺理成章的被译为了龙,中国的百姓原本就以龙为神灵,也就对佛教中的龙慨然接受,并以中国文化中的龙来理解佛教中的龙王了,且由佛经而演绎出了龙宫宝殿。
与佛教
有关龙王的佛经很多,这里随便列举几部。
《北大荒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 直目正乘,具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谓之龙。”
《大集经》记载说:“尔时梵释天王、龙王、夜叉等,合掌向佛作是言……悉共守护。”
《大云轮请雨经》等经还载有称赞天龙八部威德的“天龙八部赞”;
《善见论》卷十七记载:“龙者,长身无足”;慈云《天竺别集》卷上说:“天龙,一鳞虫耳,得一滴水,散六虚以为洪流”;
《海龙王·请佛品》说:“海龙王诣灵鹫山,闻佛说法,信心欢喜,欲请佛至大海龙宫供养,佛许之”;
《孔雀王经》、《大云经》、《僧护经》等佛经均载有龙王护持佛法的故事。
又说龙的同类很多,《最胜经》载有七龙王,《法华经》载有八龙王,《华严经》载有十龙王,此外还有八十一龙王和一百八十五龙王之说等。从这些可以看出佛教利用了龙的威仪来为自身说法,也说明了龙王由龙到龙王的佛教渊缘传承转移关系。接下来谈谈龙王与道教的渊缘传承转移关系。
道教形成于东汉末年,它是在中国上古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吸收了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说和升仙思想发展而来的,上古的鬼神观念和龙的观念都被道教所摄取。
上古神话中龙是通天神兽,是升仙的坐骑,道教对此说全盘继承,神仙并以龙为脚力。道教的法术中有一种为“乘峤”,即乘坐神兽飞行于空中,与神仙往来,所乘的龙称为龙峤。
据道教经典说,乘龙者游洞天福地,一切邪魔精怪都不敢侵犯,无论到那里,都会有神祇出迎。早期的道教,尽管承认龙的施云布雨功能,却只是拿它当脚力使用,直到后来佛教将龙神据为己有的时候,才醒悟过来,大力争抢龙神,奉为龙主。
两教竞争
道教与佛教在早期曾因龙产生过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方争相拉拢封建君主以取得政治上的支持,二是尽量附和民众心理,取得民众的认同。所以当佛教关于龙王的内容日益渗入中国文化之中产生社会影响后,道教就奋起直追了,把道教中的龙也附会为王,且后来居上,名目的繁多超过了佛教,主要有四海龙王,东海敖广、南海敖闰、西海敖钦、北海敖顺,五方龙王 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黄帝等数百位龙王。上古原始宗教的龙虽有神性,但并不占地盘,发展到这时候,道教的龙王均有守土之责,诸天有龙,四海有龙,五方有龙,三十八山有龙,二十四向有龙,以至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湖海河川,还是渊潭池沼以及井、泉之内都有龙王驻在。由于龙是本土宗教,道教的龙也就更为中国化,比佛教的龙更为世俗,更适合中国民众的心理,龙不但能降雨除旱,还可以救火,在祁雨的同时还可以捎带提一些其它方面的要求,譬如求福、长生、官职、疾病、住宅凶吉等,“无有不吉”,几乎世上所有的都可以包揽了。而且道教的龙的行雨更有了人情味和传奇色彩。相传隋末唐初的药王菩萨孙思邈,由于著有医书传世,颇有名气,便被道教牵扯入内,反映道教不仅能使龙行雨,还能救龙之命,龙与神仙的感遇富有了人情味。《酉阳杂俎》记有孙思邈在终南山隐居修行,时天下大旱,一名来自西域的胡僧在昆明结坛祁雨,七日后,池水缩数尺,池中的龙王化为一老者到孙思邈处求救。孙说:“我知道昆明池有仙方三十篇,将方予我,即可救你。”龙回答说天帝不准仙方外传,但事急已顾不得了,遂将仙方奉上,孙大喜,嘱龙不必忧虑。孙思邈密而作法,此后果然池水渐涨。胡僧祁雨不成,羞愧而死。故事中的孙思邈不是救死扶伤的仁圣色彩,颇有乘人之危、不顾天下而念一己之私的意味,不过表现了在龙问题上的佛、道之间的竞争。佛、道两教争相对龙宣传,刺激了中国民间对龙的崇拜,传统的龙也由神兽变成了神,于是使大江南北无处不存在龙王。
但是龙虽为神,却在佛、道二教中都没有显赫的地位,无论佛寺和道观都不给予供奉,至多成为它们建筑的装饰或佛、仙的坐骑,可在中国民间龙却扬眉吐气了,成为一种信仰最众,独立于佛道之外的神祇,各地龙王庙林立,龙王庙、土地庙成为滇东北到处可见的庙宇。
帝王象征
封建帝王对龙神更是产生了兴趣,多次以政府行为待之,唐代 制定了祭五龙之制,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下诏封五龙神为王爵,明清两代帝王也有封龙为王的举措。帝王的褒扬,使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大大抬高了。
2000年(西游记)刘大刚饰北海龙王
影视形象
2000年《西游记续集》刘大刚饰北海龙王
2012年《妈祖》北海龙王的扮演者不详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
上古时代部落首领
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
中国上古传说中的圣明君王
华夏农耕文明的奠基者
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首领
中国上古人物
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中国上古部落首领
汉字创始人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