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玛次仁:1978年10月生,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诺倍儿童福利院院长。他始终坚守慈善初心,致力于发展福利院事业,推动孤儿救助工作,为日喀则市的儿童福利事业付出了诸多努力。 尼玛次仁,男,藏族,1978年10月生,中共党员,现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洛康萨社区副主任。 2024年12月16日,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布,尼玛次仁入选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2025年5月23日,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尼玛次仁:用大爱为孤儿撑起一片天 一、高原成长与初心萌芽(1978-2005) 1978 年 10 月,尼玛次仁出生于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一个普通的藏族家庭。童年时期,他的家乡还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邻里间常有因家庭变故陷入困境的孩子。母亲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常带着他走村串户,免费为贫困家庭的孩子看病送药,这种 “施比受更有福” 的朴素理念,在他心中埋下了善良的种子。 1996 年,尼玛次仁考入日喀则地区师范学校,主修藏语言文学。在校期间,他担任学生会公益部部长,组织同学为福利院捐赠衣物、辅导功课,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孤儿群体。他曾在日记中写道:“那些孩子的眼睛像雪山下的湖泊,干净却带着一丝胆怯,我想让他们笑起来。”1999 年毕业后,他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在南木林县一所小学任教 6 年。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教育对困境儿童而言是改变命运的钥匙,而 “家的温暖” 比知识更能填补他们内心的空缺。 2005 年,日喀则地区遭遇罕见雪灾,部分牧民家庭失去生计,当地民政部门临时安置了 20 余名孤儿。尼玛次仁主动申请成为志愿者,负责照顾孩子们的起居。他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沉默寡言,对陌生人充满戒备。为了走进他们的世界,他自学儿童心理学,用藏语讲睡前故事,带着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唱山歌。3 个月后,当孩子们终于喊出 “次仁哥哥” 时,他暗下决心:“要为这些孩子建一个真正的家。” 二、创办福利院:在废墟上搭建 “诺倍” 家园(2006-2010) “诺倍” 在藏语中意为 “珍宝”,尼玛次仁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被视作世间珍宝。2006 年,他辞去教师工作,拿出全部积蓄 5 万元,又向亲友借款 20 万元,在日喀则市郊区租下一栋废弃的仓库,创办了 “诺倍儿童福利院”,成为西藏较早的民间儿童福利机构之一。 创办初期的困难远超想象: 硬件匮乏:仓库漏风漏雨,他带着工人亲自修缮,用塑料布糊窗户,用煤炉取暖;没有床,就用木板搭通铺;缺乏食物,他每天凌晨 4 点去批发市场捡菜叶,自己啃干糌粑,却确保孩子们每天有酥油茶和糌粑粥。 政策瓶颈:当时西藏民间福利院注册制度尚不完善,他多次往返民政、教育部门沟通,提交 30 余份申请材料,历时 8 个月才完成登记。期间有人劝他放弃:“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 他回应:“就算只能救一个孩子,也值得。” 社会误解:部分群众对民间福利院持怀疑态度,认为 “非政府办的机构不可靠”。他敞开院门,邀请邻居参观,让孩子们在社区活动中表演节目,逐渐赢得信任。2008 年,一位藏族老人将失去父母的孙子送到福利院,临走时深深鞠躬:“我把孩子交给你,就像交给菩萨。” 至 2010 年,福利院已收养 32 名孤儿,最小的仅 3 个月,最大的 15 岁。尼玛次仁既当院长又当 “家长”,凌晨起来给婴幼儿换尿布,白天送学龄儿童上学,晚上辅导功课,深夜还要巡视孩子们的睡眠。他学会了理发、简单的医护知识,甚至能分辨每个孩子的哭声代表饥饿还是生病。 三、规范化运营:让每个孩子拥有 “成长全链条”(2011-2020) 随着收养规模扩大,尼玛次仁意识到 “仅凭爱心不够,还需专业体系”。他开始系统学习儿童福利管理知识,逐步构建起覆盖 “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心理疏导” 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教育优先:他与日喀则市 3 所中小学签订协议,确保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为辍学的大龄儿童开设扫盲班。针对藏族孩子汉语基础薄弱的问题,他聘请大学生志愿者担任双语辅导员,周末组织 “汉语角”。2015 年,福利院首位学生考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佳话。 医疗保障:他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建立合作,为每个孩子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针对高原常见的先心病、佝偻病,他联系内地公益组织,先后送 12 名患病儿童到北京、上海手术,费用全部由他奔走募集。2018 年,为救治患白血病的 8 岁女孩卓玛,他在街头举牌募捐,3 天筹集 28 万元,最终让孩子重获健康。 心理建设:聘请西藏大学心理学教授定期驻院,通过绘画、沙盘游戏等方式疏导孩子的创伤记忆。他创设 “家庭日” 活动,让员工轮流扮演 “爸爸”“妈妈”,陪孩子过藏历新年、六一儿童节,用仪式感填补亲情空缺。员工达娃回忆:“次仁院长常说,我们给孩子的不仅是温饱,更是‘被爱的记忆’。” 为解决资金难题,尼玛次仁探索 “造血模式”:2013 年开办 “诺倍手工坊”,组织大龄孩子学习藏毯编织、唐卡绘画,产品通过公益平台销售,年收入约 10 万元;2017 年与当地企业合作,设立 “诺倍助学基金”,每年获得稳定捐赠 30 万元。至 2020 年,福利院占地扩大到 3000 平方米,有宿舍 20 间、教室 5 间、活动室 3 间,收养儿童增至 118 名,员工 25 人,其中 10 人是福利院长大的 “毕业生”。 四、坚守与拓展:从 “生存保障” 到 “发展赋能”(2021 - 至今)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儿童福利的投入,尼玛次仁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将福利院纳入 “政府购买服务” 体系,获得每月每人 1200 元的生活补助,但他并未止步于 “温饱”,而是聚焦 “赋能”: 职业技能培训:针对 16 岁以上的青少年,开设汽修、烹饪、电商等培训班,与日喀则市 8 家企业签订就业协议。2022 年,18 岁的次仁曲桑通过汽修培训成为 4S 店技师,月薪 5000 元,他给福利院寄回第一笔工资时附言:“这是我给‘家’的回馈。” 融入社会支持:推行 “家庭寄养 + 机构养育” 双轨制,为符合条件的孩子寻找寄养家庭,已有 23 名孩子进入藏汉家庭生活。他还组织 “社区融合日”,让孩子们参与邻居的婚礼、节庆,消除 “福利院标签” 带来的隔阂。 反哺公益生态:发起 “诺倍伙伴计划”,动员福利院毕业生、爱心企业组成志愿者团队,为日喀则周边县的困境儿童提供物资援助和学业辅导。2023 年,团队行程 1.2 万公里,覆盖 5 个县、32 个村,帮助 156 名儿童重返校园。 作为院长,尼玛次仁始终保持着 “低物质欲”:住福利院的员工宿舍,穿洗得发白的藏装,每月给自己发 3000 元生活费,其余收入全部投入福利院。2019 年,他被诊断出高血压和腰椎间盘突出,医生要求静养,他却笑着说:“孩子们的笑声就是最好的药方。” 五、荣誉与牵挂:让 “诺倍” 精神延续 尼玛次仁的事迹逐渐被社会认可:2016 年获 “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8 年入选 “中国好人榜”,2021 年被评为 “日喀则市道德模范”。但他最珍视的,是孩子们的成长轨迹 —— 截至 2024 年,福利院已有 89 名孩子成年,其中 23 人考上大学,45 人实现稳定就业,12 人成为公益志愿者,没有一人因贫困重返困境。 如今,46 岁的尼玛次仁仍每天早晨 6 点起床,巡查宿舍、检查厨房,然后送孩子们上学。他常站在福利院门口的 “成长树” 下 —— 这棵由孩子们亲手栽种的杨树已亭亭如盖,树枝上挂满写着心愿的经幡。他说:“我最大的心愿,是有一天诺倍不再需要存在,因为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家庭里幸福成长。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需要,我就会守在这里。” 从乡村教师到福利院院长,尼玛次仁用 18 年光阴,在日喀则的土地上为 100 余名孤儿筑起温暖港湾。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粥一饭、一言一行中,诠释了 “诺倍” 二字的重量 —— 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份善意都能生长出改变世界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