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尼玛次仁

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

尼玛次仁

尼玛次仁:1978年10月生,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诺倍儿童福利院院长。他始终坚守慈善初心,致力于发展福利院事业,推动孤儿救助工作,为日喀则市的儿童福利事业付出了诸多努力。
尼玛次仁,男,藏族,1978年10月生,中共党员,现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洛康萨社区副主任。 
2024年12月16日,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公布,尼玛次仁入选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2025年5月23日,被授予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
尼玛次仁:用大爱为孤儿撑起一片天
一、高原成长与初心萌芽(1978-2005)
1978 年 10 月,尼玛次仁出生于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一个普通的藏族家庭。童年时期,他的家乡还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邻里间常有因家庭变故陷入困境的孩子。母亲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常带着他走村串户,免费为贫困家庭的孩子看病送药,这种 “施比受更有福” 的朴素理念,在他心中埋下了善良的种子。
1996 年,尼玛次仁考入日喀则地区师范学校,主修藏语言文学。在校期间,他担任学生会公益部部长,组织同学为福利院捐赠衣物、辅导功课,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孤儿群体。他曾在日记中写道:“那些孩子的眼睛像雪山下的湖泊,干净却带着一丝胆怯,我想让他们笑起来。”1999 年毕业后,他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在南木林县一所小学任教 6 年。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教育对困境儿童而言是改变命运的钥匙,而 “家的温暖” 比知识更能填补他们内心的空缺。
2005 年,日喀则地区遭遇罕见雪灾,部分牧民家庭失去生计,当地民政部门临时安置了 20 余名孤儿。尼玛次仁主动申请成为志愿者,负责照顾孩子们的起居。他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沉默寡言,对陌生人充满戒备。为了走进他们的世界,他自学儿童心理学,用藏语讲睡前故事,带着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唱山歌。3 个月后,当孩子们终于喊出 “次仁哥哥” 时,他暗下决心:“要为这些孩子建一个真正的家。”
二、创办福利院:在废墟上搭建 “诺倍” 家园(2006-2010)
“诺倍” 在藏语中意为 “珍宝”,尼玛次仁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被视作世间珍宝。2006 年,他辞去教师工作,拿出全部积蓄 5 万元,又向亲友借款 20 万元,在日喀则市郊区租下一栋废弃的仓库,创办了 “诺倍儿童福利院”,成为西藏较早的民间儿童福利机构之一。
创办初期的困难远超想象:
硬件匮乏:仓库漏风漏雨,他带着工人亲自修缮,用塑料布糊窗户,用煤炉取暖;没有床,就用木板搭通铺;缺乏食物,他每天凌晨 4 点去批发市场捡菜叶,自己啃干糌粑,却确保孩子们每天有酥油茶和糌粑粥。
政策瓶颈:当时西藏民间福利院注册制度尚不完善,他多次往返民政、教育部门沟通,提交 30 余份申请材料,历时 8 个月才完成登记。期间有人劝他放弃:“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 他回应:“就算只能救一个孩子,也值得。”
社会误解:部分群众对民间福利院持怀疑态度,认为 “非政府办的机构不可靠”。他敞开院门,邀请邻居参观,让孩子们在社区活动中表演节目,逐渐赢得信任。2008 年,一位藏族老人将失去父母的孙子送到福利院,临走时深深鞠躬:“我把孩子交给你,就像交给菩萨。”
至 2010 年,福利院已收养 32 名孤儿,最小的仅 3 个月,最大的 15 岁。尼玛次仁既当院长又当 “家长”,凌晨起来给婴幼儿换尿布,白天送学龄儿童上学,晚上辅导功课,深夜还要巡视孩子们的睡眠。他学会了理发、简单的医护知识,甚至能分辨每个孩子的哭声代表饥饿还是生病。
三、规范化运营:让每个孩子拥有 “成长全链条”(2011-2020)
随着收养规模扩大,尼玛次仁意识到 “仅凭爱心不够,还需专业体系”。他开始系统学习儿童福利管理知识,逐步构建起覆盖 “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心理疏导” 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教育优先:他与日喀则市 3 所中小学签订协议,确保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为辍学的大龄儿童开设扫盲班。针对藏族孩子汉语基础薄弱的问题,他聘请大学生志愿者担任双语辅导员,周末组织 “汉语角”。2015 年,福利院首位学生考入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佳话。
医疗保障:他与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建立合作,为每个孩子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针对高原常见的先心病、佝偻病,他联系内地公益组织,先后送 12 名患病儿童到北京、上海手术,费用全部由他奔走募集。2018 年,为救治患白血病的 8 岁女孩卓玛,他在街头举牌募捐,3 天筹集 28 万元,最终让孩子重获健康。
心理建设:聘请西藏大学心理学教授定期驻院,通过绘画、沙盘游戏等方式疏导孩子的创伤记忆。他创设 “家庭日” 活动,让员工轮流扮演 “爸爸”“妈妈”,陪孩子过藏历新年、六一儿童节,用仪式感填补亲情空缺。员工达娃回忆:“次仁院长常说,我们给孩子的不仅是温饱,更是‘被爱的记忆’。”
为解决资金难题,尼玛次仁探索 “造血模式”:2013 年开办 “诺倍手工坊”,组织大龄孩子学习藏毯编织、唐卡绘画,产品通过公益平台销售,年收入约 10 万元;2017 年与当地企业合作,设立 “诺倍助学基金”,每年获得稳定捐赠 30 万元。至 2020 年,福利院占地扩大到 3000 平方米,有宿舍 20 间、教室 5 间、活动室 3 间,收养儿童增至 118 名,员工 25 人,其中 10 人是福利院长大的 “毕业生”。
四、坚守与拓展:从 “生存保障” 到 “发展赋能”(2021 - 至今)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儿童福利的投入,尼玛次仁主动对接政府部门,将福利院纳入 “政府购买服务” 体系,获得每月每人 1200 元的生活补助,但他并未止步于 “温饱”,而是聚焦 “赋能”:
职业技能培训:针对 16 岁以上的青少年,开设汽修、烹饪、电商等培训班,与日喀则市 8 家企业签订就业协议。2022 年,18 岁的次仁曲桑通过汽修培训成为 4S 店技师,月薪 5000 元,他给福利院寄回第一笔工资时附言:“这是我给‘家’的回馈。”
融入社会支持:推行 “家庭寄养 + 机构养育” 双轨制,为符合条件的孩子寻找寄养家庭,已有 23 名孩子进入藏汉家庭生活。他还组织 “社区融合日”,让孩子们参与邻居的婚礼、节庆,消除 “福利院标签” 带来的隔阂。
反哺公益生态:发起 “诺倍伙伴计划”,动员福利院毕业生、爱心企业组成志愿者团队,为日喀则周边县的困境儿童提供物资援助和学业辅导。2023 年,团队行程 1.2 万公里,覆盖 5 个县、32 个村,帮助 156 名儿童重返校园。
作为院长,尼玛次仁始终保持着 “低物质欲”:住福利院的员工宿舍,穿洗得发白的藏装,每月给自己发 3000 元生活费,其余收入全部投入福利院。2019 年,他被诊断出高血压和腰椎间盘突出,医生要求静养,他却笑着说:“孩子们的笑声就是最好的药方。”
五、荣誉与牵挂:让 “诺倍” 精神延续
尼玛次仁的事迹逐渐被社会认可:2016 年获 “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8 年入选 “中国好人榜”,2021 年被评为 “日喀则市道德模范”。但他最珍视的,是孩子们的成长轨迹 —— 截至 2024 年,福利院已有 89 名孩子成年,其中 23 人考上大学,45 人实现稳定就业,12 人成为公益志愿者,没有一人因贫困重返困境。
如今,46 岁的尼玛次仁仍每天早晨 6 点起床,巡查宿舍、检查厨房,然后送孩子们上学。他常站在福利院门口的 “成长树” 下 —— 这棵由孩子们亲手栽种的杨树已亭亭如盖,树枝上挂满写着心愿的经幡。他说:“我最大的心愿,是有一天诺倍不再需要存在,因为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家庭里幸福成长。但只要还有一个孩子需要,我就会守在这里。”
从乡村教师到福利院院长,尼玛次仁用 18 年光阴,在日喀则的土地上为 100 余名孤儿筑起温暖港湾。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一粥一饭、一言一行中,诠释了 “诺倍” 二字的重量 —— 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份善意都能生长出改变世界的力量。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3 15:43
上一篇:次仁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委书记,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区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
辽宁省阜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乌克兰第6任总统
乒乓球运动员
三届奥运会冠军
抗洪烈士
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导演
4枚奥运金牌
中国内地女演员
平罗人物
中国内地女演员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