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 西藏那曲比如县人物 丹增:扎根藏北的奉献者 丹增,男,藏族,1962 年 8 月生,西藏那曲比如县人,1983 年 7 月参加工作,1985 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他的一生与藏北高原的发展紧密相连,从基层牧区县的普通干部到地区重要领导岗位,始终秉持着对这片土地的赤诚与担当,为那曲比如县及周边地区的稳定、发展和民生改善倾注了大量心血。 早年岁月与基层磨砺 丹增出生于比如县一个牧民家庭,童年在草原的帐篷与牛羊群中度过。比如县地处那曲市东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气候寒冷,自然条件艰苦。年少时的丹增跟着父母放牧,亲身体验过牧区生活的不易 —— 冬季的暴风雪常常威胁着牲畜的生存,简陋的医疗条件让小病也可能酿成大患,孩子们求学要走几十里山路。这些经历在他心中刻下了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也埋下了 “让牧民生活更好” 的种子。 1979 年,17 岁的丹增考入西藏自治区农牧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成为村里少有的 “读书人”。在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深知这是改变家乡畜牧业落后状况的关键。1983 年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回到家乡,被分配到比如县兽防站担任技术员,从此踏上了服务基层的道路。 在兽防站的 5 年里,丹增几乎走遍了比如县的每一片草场。当时牧区牲畜疫病频发,他背着药箱,骑着马,常常几天几夜不回家,挨家挨户为牛羊接种疫苗、治疗疾病。有一次,比如县夏曲乡爆发牛瘟,他带着团队连续奋战 20 天,每天工作超过 16 小时,最终控制了疫情,保住了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牛羊。牧民们感激地称他为 “草原上的健康守护神”。这段基层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 “群众需求无小事”,也练就了他务实、坚韧的工作作风。 逐步成长的领导历程 1988 年,因工作成绩突出,丹增调任比如县夏曲乡副乡长,开始接触基层管理工作。夏曲乡是比如县的牧业大乡,草场纠纷、生产安排等事务繁杂。他延续了在兽防站时的工作方法 —— 深入群众。他学会了用牧民最熟悉的语言讲解政策,用最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哪家的草场被侵占了,他带着村干部实地丈量;谁家的牲畜越冬饲料不够,他协调乡供销社优先供应;甚至牧民家的孩子上学路远,他也会想办法组织互助接送队。1990 年,他升任夏曲乡乡长,提出 “科学养畜、草场轮休” 的发展思路,带头推广暖棚养殖技术,让当地牲畜越冬死亡率下降了 30%,牧民收入显著提高。 1993 年,丹增调任比如县副县长,分管农牧和民政工作。此时的他,视野从一个乡扩展到整个县。比如县地形复杂,既有牧业区,也有少量农业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他跑遍了全县 11 个乡镇,提出 “牧业稳县、特色兴县” 的策略:在牧业区继续推广科学养殖,建立牲畜改良站;在农业区试种高产青稞和温室蔬菜,邀请内地农业专家前来指导。同时,他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对全县贫困家庭逐一建档立卡,推行 “一户一策” 帮扶计划。1995 年,比如县遭遇罕见雪灾,他带领干部群众连续一个月奋战在抗灾一线,转移被困牧民 200 多人,抢救牲畜上万头,被那曲地区评为 “抗灾先进个人”。 1998 年,丹增升任比如县委副书记、县长。在县长任上,他把工作重心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当时比如县许多乡村不通公路、不通电,制约着发展。他多方奔走,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先后推动修建了县城到茶曲乡、良曲乡的公路,让 20 多个行政村通了汽车;协调电力部门架设输电线路,使县城及周边乡镇实现了稳定供电。他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新建了 3 所乡中心小学,劝说牧民送孩子上学,让比如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从 1998 年的 65% 提升到 2003 年的 82%。 深耕那曲,拓展奉献领域 2003 年,丹增调任那曲地区农牧局局长。那曲是西藏的主要牧业地区,农牧局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地区 50 多万牧民的生计。他上任后,针对那曲草场退化、牲畜品种单一等问题,牵头制定了《那曲地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推动实施 “退牧还草” 工程,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同时,他主持开展全地区牲畜品种改良工作,引进优质牦牛和绵羊品种,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适应高海拔环境的改良品种,使那曲地区的牲畜出栏率提高了 15%。 2007 年,丹增担任那曲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分管交通和生态保护。那曲地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一直是制约发展的 “瓶颈”。他参与推动了那曲至拉萨的高速公路前期规划,协调建设了多条县乡公路,使那曲地区的公路通车里程在 5 年内增加了 1000 多公里。在生态保护方面,他坚决落实国家关于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政策,组织开展那曲地区湿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行动,推动建立了比如县怒江源自然保护区,守护了藏北高原的绿水青山。 2012 年,丹增升任那曲地委副书记,负责政法和社会稳定工作。那曲地区与青海、昌都等地接壤,维护社会稳定责任重大。他坚持 “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 的重要原则,深入推进平安那曲、法治那曲建设。他重视基层政法队伍建设,对公安、司法干警开展常态化培训;深入寺庙开展法治宣传,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在他的推动下,那曲地区的社会治安状况持续向好,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 坚守初心,续写为民篇章 2018 年,那曲撤地设市,丹增担任那曲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岗位变了,但他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他聚焦人大监督职能,围绕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开展专项监督,推动市政府落实各项民生政策。他特别关注牧区养老和医疗保障,督促相关部门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在偏远乡镇建立养老院和流动医疗站。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到比如县督导疫情防控工作,带领当地干部群众筑牢草原上的防疫防线,确保了牧区零感染。 丹增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2001 年至 2004 年,他在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学习,系统掌握了党的理论和政策,提升了自身的理论素养和领导能力。他常说:“藏北高原的发展,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只有紧跟党的步伐,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在 40 多年的工作生涯中,丹增获得过无数荣誉:“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那曲地区优秀共产党员” 等,但他最珍视的,还是牧民们在他下乡时递来的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酥油茶。他的足迹遍布那曲比如县的山山水水,从草原帐篷到机关办公室,从兽防技术员到人大领导,始终不变的是对藏北大地的深情和对牧民群众的牵挂。 如今,虽已临近退休,丹增仍坚持每月下乡调研,关注着比如县的发展新变化:新建的牦牛产业合作社、正在修建的乡村旅游项目、孩子们在宽敞教室里读书的笑脸…… 他说:“我这一生,能为家乡做一点事,能让牧民的日子好起来,就没有白活。” 丹增的生平,是西藏基层干部成长的缩影,更是藏北高原发展变迁的见证。他用实干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担当,用奉献践行了 “人民至上” 的理念,成为那曲比如县人民心中一座永远的 “高原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