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丁颖

公元1888年-196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丁颖公元1888年-196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茂名市高州市人物

丁颖(1888~1964),字竹铭,别名君颖,广东高州人。

丁出身于农民家庭,少年时期生活在贫困的农村,目睹农民受压迫剥削的痛苦,激发其学农改变我国农业落后面貌的理想。

清宣统二年(1910年),丁考入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科就读。民国2年(1913年),考取日本公费留学。民国13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

回国后,丁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历任广东大学农业科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华南农学院教授、院长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丁从事稻作研究4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30年代,我国稻作学界就有“南丁(颖)北赵(连芳)”的美誉。丁先后创建了6个稻作试验场,征集了国内外水稻品种7000多个,还有大量野生稻品种,发表科学论文140多篇,并培育出大批水稻优良品种。民国25年(1936年),丁用巴西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育出单穗谷粒为1400粒的千粒穗品种,被国内外视为奇迹。1989年,日本渡边武主编的《中国的稻作起源》一书尊称丁为“中国稻作学之父”。丁的论著《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丁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曾先后被授予柏林德国农业科学院、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和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

建国后,丁先后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华南农学院院长。丁在职12年,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丁提出与广东省农业厅共同筹建广东农科院的前身华南农科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63年,丁提议中国农科院、广东省农科院和华南农学院联合组成中国水稻生态研究室,开展全国性水稻生态研究。1964年,丁在山东临沂作技术指导时病倒,送往北京医院抢救无效去世,终年76岁。

为缅怀丁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和农业科学事业的杰出贡献,华南农业大学设立了“丁颖科学基金”,建造了丁颖铜像,出版了《丁颖稻作论文集》(1983年)、《丁颖、邓植仪农业教育论文选集》。广东省科协于1989年设立了“丁颖科技奖”,这是广东省首次用科学家名字命名的重大奖项。1990年10月10日,国家邮电部发行了一枚“农业科学家丁颖”纪念邮票。

  相关院校:

中山大学

  同名人物:丁颖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一篇:麦康森下一篇:黎乐民
特步(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安踏(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原重庆市委书记
革命烈士
文艺耕耘者
清代机械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革命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作家
民国广东代省长
南朝梁高凉郡太守、冼夫人之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
深圳市南北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广东茂名市高州市人物
公元1918年-2016年
广东茂名市高州市人物
公元1888年-196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茂名市高州市人物
广东茂名市高州市人物
南北朝
广东茂名市高州市人物
唐公元550年-584年
广东茂名市高州市人物
广东茂名市高州市人物
南北朝公元507年-558年,南朝梁高凉太守
广东茂名市高州市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