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姚宏业

清公元1881年-1906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姚宏业清公元1881年-1906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人物

姚宏业(1881—1906),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字剑生,湖南益阳下梅塘(今益阳县欧江岔镇北平村)人。1904年赴日留学,设路矿学校,首倡保护路矿主权,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6年因 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旨在禁止中国留学生活动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而回国,在上海与秋瑾、于右任租屋开学,创办中国公学,开民间自办新学之先河。后因经费、校舍困难,加上诽谤流言,遂于1906年3月27日陈天华灵柩抵达上海之后于黄浦江投江而殁。

人物事迹1906年夏,湖南同盟会员禹之谟等将二人的灵柩运往长沙。1906年5月23日,二烈士遗骸运抵长沙,民众不顾当局阻挠,于29日(阴历闰四月初七日)公葬二烈士于岳麓山“以彰义烈”。是日,长沙全城学生出动,送葬队伍几万人,长达10余里。“送葬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观之,全山为之缟素”。“清朝官绅咸为属目,以为民气伸张至此,其祸至足以沦宗社”。

宁调元之《清明忆亡友姚宏业》望渺渺兮隔海溟,鲸鲵未斩浪花腥。

杜鹃啼血千山紫,春草连烟万里青。

百二山河同败絮,两三亲友各飘萍。

伤心又过清明节,樽酒招魂何处汀?后世纪念陈天华、姚宏业墓位于岳麓山麓山寺左后方,分冢共茔。1906年6月公葬于此,1912年重修。墓地面积66平方米。墓坐西北朝东南,墓身为花岗石凿成的长方形石棺,置石砌墓围正中,棺长2.5米,宽1.02米,高0.76米。立汉白玉石碑四通,中间两通分别刻“陈烈士天华之墓”,“姚烈士宏业之墓”,左右附碑分别刻“中华民国元年”,“六月湖南公刻”。有拜台、香炉、石凳、栏杆等设施,两旁各立石鼓一对,四周环以花岗岩石围。墓地有登山石径导入。

欧江岔镇 牌口乡、欧江岔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欧江岔镇 欧江岔镇位于益阳市东南角,东靠望城县,南邻宁乡县,西与湘阴县接壤,是四县区交界之处。总面积88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辖 猴子岭、罗家湖2个居委会;东塘、团伏、虎形、高坪、树塘、梅塘、莲盆、侍郎、北坪、金盆、梅树、大闸、闸坝、柏薮、民胜、大胜、红洲、回龙、莲花、上湖、长湖、东湖、龙山、中心、黄荆坝、楠竹、普济、望岳…… 详细++

  同年(公元1881年)出生的名人:梁乔山

  • 姚新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 赫山区更多人物
  • 文士桢 (1900~1981)
  • 鲁运生 益阳虾子起拱传承人
  • 周扬 (1908~1989)
  • 何凤山 (1901~1997)
  • 姚宏业 (1881~1906)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 曾三 (1906~1990)
  • 彭铭鼎 (1907~1999)
  • 黄励 (1905~1933)

  •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一篇:孙雪梅下一篇:夏思痛
    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家
    公安部第一届咨询委员会主任
    少校军衔
    抗日义勇军军长、抗日英烈
    开国少将
    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作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革命烈士
    清初女诗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朝政治家
    美锦能源集团董事长
    公元1904年-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人物
    赫山区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人物
    公元1901年-1997年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人物
    公元1904年-198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人物
    公元1900年-1981年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人物
    清公元1801年-1844年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人物
    公元1910年-1939年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人物
    公元1904年-1931年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人物
    公元1906年-1990年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人物
    公元1905年-1994年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人物
    赫山区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人物
    清公元1881年-1906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湖南益阳市赫山区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