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燕[春秋战国][?-前233年,楚汉传奇] 江苏宿迁宿城区人物 楚国名将项燕:乱世悲歌中的抗秦脊梁 在战国末年的风云变幻中,项燕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坚定的爱国情怀,成为楚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将星。他虽最终未能阻止楚国的覆灭,但其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 出身将门,肩负使命 项燕出生于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宿城区),出身于 “世世将家,有名于楚” 的楚国项氏家族,其家族世代为楚国将领,因封地在 “项”,便以封邑之名为姓。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项燕自幼受到军事熏陶,胸怀报国之志,为他日后驰骋沙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末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逐步走上统一六国的征程。楚国作为南方大国,成为秦国东进的重要阻碍,秦楚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此时,项燕肩负着保卫楚国的重任,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大破李信,扬威楚地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 225 年),秦国在相继消灭韩、赵、魏三国后,将矛头指向楚国。秦王嬴政询问年轻将领李信攻楚所需兵力,李信自信满满地回答二十万即可。老将王翦则认为非六十万不可,秦王嬴政却认为王翦年老胆怯,于是任命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伐楚。 李信率军进攻平舆(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蒙武进攻寝(今河南省沈丘县东南),初战告捷。李信又顺利攻克鄢郢(今河南淮阳陈邑),随后继续西进,准备与蒙武在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东)会师。然而,李信的胜利并未持续太久。项燕敏锐地察觉到秦军的弱点,他率领楚军紧追李信军后,三日三夜未曾停歇。楚军士气高昂,如猛虎下山般向秦军发起猛烈攻击,一举攻破李信麾下两座军营,斩杀秦军都尉七人。秦军阵脚大乱,纷纷败逃。项燕乘胜追击,一直将李信军追到平舆,收复了此前丢失的国土。蒙武听闻李信败绩,也放弃了会师城父的计划,退回赵国境内。 项燕大破李信军,这是秦攻灭六国后期战争中少有的失利。此役不仅彰显了项燕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极大地鼓舞了楚国军民的士气,让楚国看到了抵抗强秦的希望。 拥立昌平君,力挽狂澜 李信攻楚失败后,秦王嬴政意识到楚国并非轻易可图,于是亲自前往频阳,恳请告老还乡的王翦出山,并答应给他六十万大军再次攻楚。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浩浩荡荡地杀向楚国,以绝对优势兵力迅速占领了陈以南至平舆一带。 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楚国形势急转直下。楚王负刍被俘,楚国陷入群龙无首的困境。在这危急关头,项燕挺身而出,拥立楚考烈王庶子昌平君熊启为新王。昌平君自幼成长于秦国,并在秦王政朝中为官,但在李信攻楚期间,他在郢陈(今河南淮阳陈邑)反秦,郢陈陷落后,他撤退回到楚国。昌平君继承楚国王位后,项燕仍担任大将,继续在淮北地区抗击秦军。 项燕拥立昌平君,稳定了楚国的局势,为楚国的抗秦斗争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深知,楚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唯有团结一切力量,才能与强大的秦国抗衡。 兵败身死,壮志未酬 王翦占领平舆后,深知楚军士气高昂,且项燕善于用兵,于是采取了 “以逸待劳” 的战术。秦军坚守营垒,拒不出战,任凭楚军如何挑战,都不为所动。楚军多次主动进攻,却始终无法突破秦军防线。时间一长,楚军渐渐疲惫,士气也有所低落。项燕见秦军久不出战,误以为秦军将长期驻守新占领土,于是决定撤军东归。 王翦一直在密切关注楚军的动向,见楚军撤退,立即抓住战机,率军追击。秦军以勇壮军士为先锋,如饿狼扑食般向楚军发起突袭。楚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结果大败。项燕率领残军且战且退,一直退至蕲南(今安徽宿州)。在秦军的重重包围下,项燕虽奋力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自刎而死。 项燕的死,标志着楚军的全线溃败。此后,王翦在楚地节节胜利,于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 223 年),楚国彻底灭亡,沦为秦国的楚郡。 威名远扬,精神不朽 项燕虽兵败身死,但他的威名却在楚地广泛传播,深受楚人爱戴与信任。他勇而有谋,爱护士卒,在与强秦的对战中,曾取得过大获全胜的战绩,成为楚国军民心中的英雄。 在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反秦起义中,为了顺应民心,他们诈称公子扶苏和项燕,以此来号召天下百姓。这一举措在当时 “苦秦久矣” 的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项燕的名字,再次成为了楚人反抗暴秦的旗帜。 项燕的后人项梁、项羽,不仅继承了其军事才能,还借助其在楚地的威望,继续扛起抗秦的大旗。项梁在反秦起义中自任楚国武信君,项羽更是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威震天下,最终被诸侯拥立为共主,基本完成了灭秦大业。项燕未竟的抗秦事业,在他的后人手中得以延续,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项燕作为战国末年楚国的名将,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之歌。他在面对强秦的进攻时,毫不畏惧,奋勇抵抗,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爱国情怀。虽然他最终未能挽救楚国的命运,但他的精神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屈不挠。项燕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璀璨的篇章,永远被人们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