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显宗司马衍:乱世中求存的东晋帝王 晋显宗司马衍,东晋第三位皇帝,虽在位时年幼,却见证并参与了东晋朝廷诸多重大事件,其一生充满波折,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努力维持东晋的统治,对东晋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司马衍生于太兴四年(公元 321 年),出生地丹阳郡建康(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籍贯为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焦作温县),此地乃司马氏家族的祖籍所在,承载着深厚的家族历史底蕴。他字世根,是晋明帝司马绍的长子,母亲为明穆皇后庾文君,同母弟弟是晋康帝司马岳。 太宁三年(公元 325 年)三月,年仅 4 岁的司马衍被立为太子,命运的齿轮自此开始转动。同年闰八月,晋明帝司马绍病重,为确保东晋政权的平稳过渡,下遗诏安排西阳王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阳尹温峤等一众朝廷重臣辅佐太子。同时,提拔庾亮为给事中,兼任中书令,赋予其更多权力。闰八月二十五日,晋明帝驾崩,仅仅一天后,年仅 5 岁的司马衍便登上了皇位,开启了他充满挑战的帝王生涯。由于其年幼,无法亲政,母亲庾太后临朝称制,司徒王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司马衍的大舅)共同参辅朝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政事决策权逐渐落入庾亮手中。 咸和元年(公元 326 年)二月,初登皇位不久的司马衍大赦天下,改用新年号,这一举动意在展现新帝登基后的新气象,期望为东晋王朝带来新的生机与希望。然而,东晋朝廷内部早已暗流涌动。王导辅政时,因其待人宽和,在朝中颇得人心。而庾亮的施政风格则严苛许多,这引发了不少士族官僚的不满。晋明帝去世前下的遗诏,对大臣们进行褒奖,可征西大将军陶侃和豫州刺史祖约却不在其中。这使得陶侃、祖约二人怀疑是庾亮私自删改了遗诏,由此对庾亮心生怨恨,为朝廷埋下了动荡的种子。不久之后,司马宗因谋逆被庾亮诛杀,其同党卞咸的哥哥卞阐也在被诛杀之列,卞阐逃到历阳太守苏峻处,被苏峻藏匿起来。苏峻平日里就常接纳亡命之徒,庾亮视其为祸患,于是不顾众大臣反对,强行召苏峻进京任大司农,试图借此剪除苏峻的势力。此举彻底激怒了苏峻,咸和二年(公元 327 年)十一月,苏峻以诛杀庾亮之名,相约祖约,共同举兵造反。面对叛军,庾亮的军队难以抵挡,无奈之下,他只能带着三个弟弟乘船逃走。 咸和三年(公元 328 年)二月,苏峻率兵攻入皇城建康,控制皇城后,以司马衍之名大赦天下,自封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一时之间,朝廷大权旁落。面对如此乱局,庾亮奉庾太后诏书,联合温峤,推举陶侃为盟主,成立讨伐盟军,决心平定叛乱。同年五月,苏峻听闻讨伐盟军集结,为了稳固自己的势力,逼司马衍迁往石头城居住。在被幽禁期间,司马衍身处险境,却展现出了超出年龄的沉稳与坚韧。庾亮、温峤、陶侃等人的讨伐盟军迅速赶赴石头城,与苏峻的军队相持不下。咸和三年(公元 328 年)九月,在两军交战的关键时刻,苏峻被盟军斩首,其军队顿时大乱。苏峻余部推举苏峻弟弟苏逸为主公,关闭城门自守。次年一月,祖约在历阳被盟军打败,逃往后赵石勒处。二月,建威长史腾含率精兵大败苏逸,终于将司马衍从石头城救出。二月二十二日,苏逸被将军王允之活捉,这场持续近两年的苏峻之乱至此宣告结束。 叛乱平息后,司马衍立即下诏,对参与平叛的盟军将领论功行赏。此时,庾亮主动请罪,并请求在外镇守。司马衍念其忠心,封他为平西将军,领豫州刺史,镇守芜湖。此后,王导继续辅政。在苏峻之乱期间,建康的宫殿和宗庙尽数被战火焚毁,成为一片废墟,司马衍只能暂时住在建平园。面对这一惨状,群臣建议迁都,以摆脱眼前的困境。但王导深谋远虑,力排众议,阻止了迁都之举。咸和七年十二月,在众人的努力下,宫殿重建完成,司马衍得以搬入新宫,东晋朝廷也逐渐恢复了些许往日的秩序。 在施政方面,司马衍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咸康二年(公元 336 年),为了限制豪族门阀的势力过度膨胀,防止他们将山川河泽私有化,司马衍颁布壬辰诏书,明确规定 “占山护泽,强盗律论,赃一丈以上皆弃市”。这一诏书的颁布,对豪族门阀肆意侵占公共资源的行为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稳定,保障了国家的资源分配合理。咸康七年(公元 341 年),司马衍又下令核实编户人口,将侨户和流民都编入所在郡县户口,并予以专门登记,实施属地管理。这一举措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为东晋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方面,司马衍在位期间,东晋面临着诸多外部威胁。咸和五年(公元 330 年)至咸和七年(公元 332 年)期间,后赵国君石勒派兵先后进犯南沙、海虞、襄阳、樊城、娄县等地,东晋局势岌岌可危。西中郎将赵胤、司徒中郎匡术、太尉陶侃等将领奋起抵抗,攻打石勒马头坞,成功抵御石勒进犯,夺回襄阳、樊城,保卫了东晋的领土安全。咸康元年(公元 335 年)四月初六,后赵的石季龙带兵侵犯历阳,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司马衍亲自在广莫门前阅兵,鼓舞士气,并派兵遣将,积极应对。也许是被东晋的气势所震慑,当日石季龙竟兵不战而退。咸康二年(公元 336 年)十一月,司马衍派建威将军司马勋攻打汉中,可惜被成汉的将领李寿击败。咸康五年(公元 339 年)三月,广州刺史邓岳讨伐蜀地,取得了一定成果,李寿的部下霍彪投降。同年,庾亮为北伐做准备,派精兵一万驻守邾城,派兵五千进入沔中,命令弟弟庾翼镇守江陵,又派兵攻打巴郡、江阳,抓获荆州刺史和巴郡太守,之后率十万大军驻扎在石城,做为北伐时的后援。准备就绪后,庾亮上奏请求北伐,司马衍让众大臣讨论。王导赞同庾亮北伐,郗鉴则认为资费不足,不适宜北伐,庾亮又再次上疏。然而,同年九月,后赵感到受威胁开始反攻,石季龙的将领夔安、李农攻陷沔南,张貉攻陷邾城,随后夔安等乘势南下,围攻石城。防守石城的竟陵太守李阳顽强拒敌,斩杀后赵五千多人,这才逼退后赵军队,北伐计划也因此暂时受挫。 咸康八年(公元 342 年)六月初五,司马衍突然病重,生命垂危。此时,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丕和司马奕尚在襁褓之中,难以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深思熟虑之后,司马衍下诏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亲弟弟琅琊王司马岳,并命武陵王司马晞、会稽王司马昱、中书监庾冰、中书令何充、尚书令诸葛恢接受遗命辅佐司马岳。两天后,年仅 22 岁的司马衍在西堂驾崩,结束了他短暂而充满波折的一生。他死后葬在兴平陵,庙号显宗,谥号成帝。 除了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作为,司马衍在艺术领域也有一定成就。他善于书法,《法书要录》中记载:“成帝则生知草意,颖悟通谙。光使畏魄,青疑过蓝。劲力外爽,古风内含。若云开而乍睹旭日,泉落而悬归碧潭。” 从这段评价中可以看出,司马衍对草书颇有研究,其笔势有力,内含古风,他的草书犹如云层散去乍见旭日,又似瀑布的泉水落入碧潭一般,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后世对司马衍也有诸多评价。房玄龄在《晋书》中这样写道:“帝少而聪敏,有成人的气量…… 及长,颇留心万机,务在简约,常欲于后园作射堂,计用四十金,以劳费乃止。雄武之度,虽有愧于前王;恭俭之德,足追踪于住烈矣。” 意思是,晋成帝年少时聪敏,有成人的气量。成年后,留心政事,行事节俭,虽然在雄才大略方面不如先王,但他的恭俭之德,足以比得上先烈们。尽管司马衍在位期间面临着诸多困境,东晋王朝也未能实现大一统的宏伟目标,但他在艰难的局势中努力维持着东晋的统治,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内忧外患,其节俭的品德和对国家事务的用心,都为后世所铭记。他的一生,是东晋那段动荡历史的一个缩影,也为我们了解东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