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陈发仁

庐江 肥西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陈发仁庐江 肥西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陈发仁(1943~)合肥人,国家一级演员,现任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68 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曾任合肥市文工团业务副团长、合肥市文化局副局长、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厅长。为安徽戏剧音乐协会主席、安徽电视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

大学毕业后即从事舞台艺术工作,尤擅歌唱和表演艺术。为浑厚的男中音。在长期的演出中,他曾应中国唱片社邀请,录制了《爸爸的摇篮曲》、《手挽手》、《春天里》、《黄山夜歌》、《海峡风》等数十首歌曲,先后被灌制成唱片或个人专辑唱片。独唱录音盒带《红叶》、《白毛女》中杨白劳的全部唱段等深受听众喜爱。他不仅为《邹韬奋》、《华佗》、《少奇在皖东》、《智渡黑风口》、《彭雪枫》等20 余部电视剧演唱了主题歌,还在《柯山红日》、《八一风暴》、《茶山万里》、《无产者》等20 多部歌剧、话剧中担任主要角色,为电影《孔雀飞来阿佤山》等数部影片配唱了主题歌。他曾3 次代表安徽赴北京参加全国独唱比赛,受到文化部和首都文艺界的一致好评。其演唱的《白毛女》中的“杨白劳”被有关权威人士誉为:“声音的表达和感情的塑造及人物的内在刻划上都是十分完整的。”1980 年他与吴雁泽在庐山举办了独唱音乐会,1981 年他参加了由中国音协、安徽音协组织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独唱音乐会。1985 年他率安徽艺术团赴日本演出,反响强烈。在致力于歌唱艺术的同时,陈发仁还创作了电视剧《雄鹰归来》、《童年》(与他人合作),发表文艺评论及艺术小品近百篇,并出版了散文集《陈发仁的歌外歌》等。同时发表了一些文艺管理方面的文章,被收入《理论与实践》等多部论文集。1985 年被合肥市委、市政府记大功表彰。被载入《中国名人大典》、《中国艺术家传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同年(公元1943年)出生的名人:刘效尧

  • 陈东 (?~1556) 明朝海盗首领
  • 陈绍箕 (1870~1952)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 上一篇:刘胜开下一篇:龚普先
    庐江 肥东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庐江 肥东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庐江 肥东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庐江 肥东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庐江 肥东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主演电视剧 庐江 肥东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主演电视剧 庐江 肥东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主演电视剧 庐江 肥东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主演电视剧 庐江 肥东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主演电视剧 庐江 肥东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庐江 肥东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主演电视剧 主演电影 庐江 肥西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主演电视剧 庐江 肥东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庐江 肥东 包河区 庐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公元1916年-1967年
    安徽省合肥人物
    公元1914年-2017年
    安徽省合肥人物
    庐江 肥东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庐江 肥东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庐江 肥东 庐阳区 包河区 蜀山区 合肥
    安徽省合肥人物
    公元1863年-1938年
    安徽省合肥人物
    唐公元806年-?
    安徽省合肥人物
    安徽省合肥人物
    公元1863年-1938年,清末民初藏书家
    安徽省合肥人物
    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
    安徽省合肥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