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王华简介资料-明朝状元,哲学家王阳明父亲

明朝人物
王华个人介绍资料
王华
中文名:王华(1446年~1522年)
别名:实庵
国籍:明朝
民族:汉族
主要成就:成化十七年状元,精通礼、春秋、易。明朝著名诗人,儿子王守仁
代表作品:《龙山稿》,《垣南草堂稿》等
王华,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他龙山先生,浙江余姚人。
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进士第一人。授翰林院修撰,历任翰林院学士、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詹事府少詹事、礼部右侍郎,正德初年晋礼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
王华参与预修《大明会典》、《通鉴纂要》,个人著《龙山稿》、《垣南草堂稿》、《礼经大义》、《杂录》、《进讲余抄》等,凡46卷。
王华的长子为明代著名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正统十一年(1446年),王华出生在余姚一个富裕家庭,他自幼生性聪敏,刚会说话时,其父教他读诗,经耳便能随口吟诵。年龄渐长,读书竟至过目不忘。
成化十一年(1475年),松江提学张时敏测试其文,并大加赞叹,以状元及第期许。由此,王华名闻遐迩,大家世族争着前来礼聘他为子弟师。当时浙江左布政使宁良请王华到他的家乡祁阳任教,宁家有数千卷藏书,王华执教之余,足不出户,闭门读书。
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华在祁阳教学期满,回乡参加乡试。
科举之路
天顺六年(1462年),王华中秀才。虽然王华成绩 一直在府学名列前茅,曾被当时布政使宁良考效学问,与好友谢迁并列第一,但在随后数次乡试均落第。
成化十一年(1475年),王华由于学问高深,晋升为不需要参加录科考度的儒士。
成化十六年(1480年),王华以浙江乡试第二名的成绩中举。原本王华本应是第一,因答谢考官时身着白衣,被主考认为不成体统遂降为第二名。
成化十七年(1481年),会试王华名列第三十三位,录取他的正好是他的好友“礼记”房的同考官谢迁。殿试王华被点为第一,状元及第。
仕途经历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状元及第后,官授翰林修撰。
弘治九年(1496年),王华担任皇帝的日讲官。
弘治十一年(1498年),王华以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主持顺天府的乡试。
弘治十四年(1501年),王华主持应天府乡试。
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华晋升翰林学士仍兼任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因为才学出众,器度不凡,在讲幄授课最久,明孝宗特别器重,命赐金带,四品官服,圣眷日隆。
弘治十六年(1503年),三月,王华升任詹事府少詹事仍兼翰林学士。六月,王华因参与预修《大明会典》、《通鉴纂要》之功,擢升礼部右侍郎,仍兼任日讲官。
正德元年(1506年),五月,王华升为礼部左侍郎。
正德二年(1507年),闰正月,宦官刘瑾专权,朝中大臣纷纷奔走其门,而王华却不与其来往。刘瑾素慕王华为人,曾两次派人对王华说,他与王华有旧,王华若能去见他一面,可入阁为相。王华操持坚定,不肯趋附刘瑾。再加上长子王守仁也因不依附刘瑾,刘瑾恼羞成怒,贬王守仁为驿丞,并在这月二十九日明升暗降,将王华调为南京吏部尚书。
终老故乡
正德二年(1507年),九月二十一日,刘谨借王华参与预编《大明会典》中的小谬误之处,迫使王华致仕。王华不为所动,以为“从此可以免祸矣”。王华归田后,以读书自娱,侍奉百岁老母,自己虽年已七十,仍行孝于床前,为世人称赞。刘瑾事败被诛后,王华恢复原官。
嘉靖元年(1522年),二月,王华卒于家中,享年77 岁。二月十二日,皇帝下旨赠新建伯。
主要成就
文学
余姚在明时有礼余姚之称。有明一代余姚出了不少《礼记》高手, 而王华正是其中翘楚,《礼经大义》是王华对《礼记》的深入领悟,是明代治《礼记》的必读之书。王华不仅对自己的本经《礼记》有独到造诣,而其它四经也有所涉猎,其《易经》、《春秋》的水平不在当时专治这两经的高手之下。其教授过的祁阳学子,也有以《易经》和《春秋》中式的。
王华文风虽然严谨,但其随笔和其它题材的作品却善谑有趣,其轻快的笔触之下也有对本质的深入分析。
政治
王华的政治主张:道法并重,以上至下的管理国家方针。王华在他的著作中认为“道”为体为纲,“法”为用为目。要使国家达到大治,道与法二者缺一不可,并运用大量的历史事实来阐述道与法二者并用的重要性。他说汉后宋诸朝之所以不能比隆于唐虞三代,是因为他们未将过与法并重之故。至于当朝,“大诰申明五常之义。律令详著万法之条,养民有田,足国有斌,御暴有兵,禁奸有刑,大纲毕正,万目具举“,已达大治之征。若皇上还想探求道之“精微之蕴”,法之“制作之详”,则全在于皇上之一“心”耳,皇上若能“明诸心“,始终如一则今日之治完全可以超越唐虞三代。
轶事典故
拾金不昩
六岁时,一次与一群孩子在河边戏水,见一醉汉前来洗脚,把钱袋忘在河边。王华拾起,打开一看,内有数十两黄金,心想,此人酒醒必来寻找。但又恐被人抢去,于是,王华心生一计,将钱袋投入水中,坐等失主。不久,那人果然号泣着跑来,王华迎上前说:“是来找你的金子吗?”于是把扔金子的地方指给他,醉汉找到金子感激非常,拿出一两酬谢,王华笑道:“不拿你数金反要你一两吗?”尽管醉汉一再坚持,王华就是不接受。
色不动心
王华年少时,借寓居一富翁家,富翁无子。有一天晚上,富翁叫他的小妾去和王华通奸求子,妾至拿出一纸条说:这是主人之意。纸上写著:“欲求人间种。”王华提笔在旁写道:“恐惊天上神。”任她百般诱惑,终不动心。第二天就离开富翁家。后来富翁家修醮,一道士拜呈奏章,伏地久不起,富翁感到奇怪?道士说:刚才送奏章至南天门,巧遇天上迎状元榜,所以许久才送到。问状元是谁?道士不敢说,只说道:状元榜前面有副楹联“欲求人间种,恐惊天上神”。不久,王华果然状元及第。后官至吏部尚书。
王华在祁阳教书期满,他告别祁阳文友,准备回家参加乡试。祁阳的学子们设宴为他饯行,他们想试一下王华的节操,特意将宴席安排在水中央的一座亭子里,并事先藏了两个妓女在里面。席散之后,众人都告辞乘船上岸而去,将王华安置在亭里歇息。两个妓女从内里出来,王华吃惊不小,急忙呼船,可是船都已走远,无奈王华只得拆了扇门板渡水而归,祁阳人更加佩服他的人品。
父子对联
任老子婆娑风月;看儿曹整顿乾坤。(注:王守仁平宁五之乱后,王华题于自己书斋上)
衣冠奕叶范阳第;诗礼千秋涿郡宗。(注:王华为同榜进士卢格题写门联)
雪压孤舟,一叶载六花归去;雁横远塞,片笺写八字出来。(注:上联为王华,下联为王守仁)
藕笔盈池,竹简蕉书安可写;苔衣满地,秧针柳线不能缝。(注:上联为王华,下联为王守仁)
百尺竿头站脚;千层浪里翻身。(注:上联为王华,下联为王守仁)
一年春长长春发;五月夏半半夏生。(注:上联为王华,下联为王守仁。此联为嵌名联,王华携子外出赏花,出此对,其子王守仁对之。上联“春长”,指春天给出人的感觉或人们对春天的期望。“长春”,花名。下联“夏半”,指五月正值夏季之中间,故称。“半夏”,中草药名。“春长长春”与“夏半半夏”词序倒序,词义自变,巧妙自然,颇为佳趣。)
人物评价
《王守仁评传》评道:为官20余年,为人仁恕坦直,平生无矫言伪行,对人无尊卑贵贱,相待如一,凡谈笑言议,皆由衷而发。人有片善,就称不绝口。有急难来相求的,则极力帮助救济。而对别人的过恶,则直言规劝,不肯护短。又性至孝,对父竹轩公及母岑太夫人,色爱之养,无所不周。虽无突出建树,但颇有节操,为官有清名,很得社会舆论的好评。后因与大宦官刘瑾不和,被勒令辞职。高年犹寝苫蔬食,哀毁逾节,以致染疾,卧床逾年。
李鸿章自题对联中道:老子婆娑看儿曹,整顿乾坤,当代重逢王海日;吾皇神武安天下,扫除纷乱,家祭无忘陆放翁。(注:王华晚年号海日翁)
《皇明贡举考》卷五:陈氏鎏评王华、李旻二状元文章:王深造诣,李优才致。
王华的同榜进士榜眼黄珣在王守仁登第后写诗给王华赞道:《贺年侄王伯安登第》:“羡我同年老状头,贤郎名位颇相侔。龙山佳气重重见,舜水恩波滚滚流。调味查梨同入鼎,济川桥梓共为舟。相看尽道登科乐,却合同担廊庙忧。”
个人作品
书稿
参与预编有:
⒈《大明会典》:王华是预修《大明会典》的主要人员。
⒉《通鉴纂要》:王华是《通鉴纂要》的编辑。
个人著作共46卷:
《龙山稿》
《垣南草堂稿》
《礼经大义》
《杂录》
《进讲余抄》
诗作
《长信宫》
《南浦月华》
《王贞妇》
《青楼怨》
书法
这是贺友人弄璋之喜的小文。其书法特点,以行书为主,宗法二王,兼辅柳体之妙。
家族成员
先祖王纲,字性常,文武兼资,善于识别人才,明太祖洪武年间因刘基举荐,拜兵部郎中,擢广东参议。
曾祖王与准,字公度,自号辶豚石翁,早年闭门力学,尽读先世遗书,精通《礼》、《易》,著有《易微》数千言。
祖王杰,字世杰,自号槐里子,学者称为槐里先生,幼时即有志圣贤之学,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以及两来诸位大儒的学说,后以明经贡太学,未得大用而殁,著有《易说》、《春秋说》、《周礼考正》、《槐里杂稿》数卷。
父王伦,字天叙,号竹轩,其家虽环堵萧然,而雅歌豪咏,胸次洒落,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观,尤其喜读《仪礼》、《左传》以及司马迁《史记》等,为文简古有法,赋诗援笔立就,所著有《竹轩稿》、《江湖杂稿》若干卷。
妻:郑氏、赵氏、杨氏。
子:长子王守仁,著名哲学家,弘治十二年进士;次子王守俭,太学生;三子王守文,郡庠生,官督府参军;四子王守章。
史书记载
《明史》本记第十三、列传杨继宗传、列传王守仁传
《渊鉴类涵》
《翰林记》上
《殿阁词林记》
《明通鉴》
《於越新编》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明朝状元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明初道士
明朝官员
明清小说四大家
明朝第四位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第七子
明朝开国皇帝
泗阳人物
明代官员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