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不识时务

成语典故及主人公和历史背景介绍

不识时务成语典故及主人公和历史背景介绍-- 【不识时务】成语典故及主人公介绍

释义:指不认识当前重要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现也指待人接物不知趣。

出自 《后汉书·张霸传》

张霸,是东汉时期一位颇具才德的官员,字伯饶,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幼年时期,他孝敬父母,对人谦让,非常识礼数,常常受到乡邻的夸赞。张霸好读书,七岁时通晓《春秋》,长大后更是博览群书,才华横溢,被官府推举为“孝廉”,作为一名官吏预备人选而受到培养。不久,他就被选拔担任光禄主事这一职务。

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至公元105年),张霸出任会稽太守,即今天的苏州一带当地方长官。当时,这一地区贼寇频繁作乱,百姓不得安宁,张霸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加以治理,使贼寇纷纷束手归顺。三年过后,经过励精图治,会稽郡内百姓安居乐业,学优德高者均被提拔重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人走在路上便可听到孩童读书之声,呈现出太平盛世的面貌。由此,张霸受到百姓的无限爱戴,名声也远播四方。

正当仕途通达的时候,张霸却称病辞去官职。原来,他深深懂得知足常乐、知足不辱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过于追求名利,贪得无厌,最后必将落个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

然而,即使张霸隐退归乡了,他的名声和操行还是被朝廷和当时的人们格外看重。后来,朝廷坚决把他调往洛阳,拜他为侍中,让他出入宫廷,在皇帝身边服务。一时间,京城内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都想结交张霸。

邓骘是当时朝廷的一名要员,妹妹邓绥为汉和帝的皇后,本人为虎贲中郎将,掌管兵马,权倾朝野,许多官员都想方设法接近、攀附他。邓骘听说张霸的事迹后,也非常看重他的才德品行,就想结交、拉拢他。可邓骘找过去时,张霸却小心避开,根本不过多搭理他。这件事传开后,朝廷上下的众多官员都笑话张霸不识时务,竟生生错过了这样难得的升迁机会。

实际上,这些笑话张霸的庸俗之人,又怎能理解张霸的性格和操守呢?

成语【不识时务】相关人物

汉和帝刘肇 (79~106)东汉第四位皇帝

汉和帝刘肇(79年—106年2月13日),东汉第四位皇帝(89年—105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27岁,他是章帝次子,死后谥号为孝和皇帝,庙号穆宗,葬于慎陵。他即位时,只有10岁,由母后窦太后执政,从此汉朝由稳转乱,进入外戚、宦官相继掌权的时期,和帝在位时期东汉日益衰败,窦太后排斥异己,让弟弟窦宪掌权,窦家人一犯法,窦太后就再三庇护,窦氏的专横跋扈,引起汉和帝的不满。永元四年壬辰年六月二十三日(……[详细]


和熹邓皇后邓绥 (81~121)中国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女皇后

邓绥(81年-121年4月17日),南阳新野人,东汉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东汉王朝-皇帝汉和帝的皇后。邓绥系出名门,其祖父正是以向光武帝刘秀进献了“图天下策”的东汉开国重臣、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邓禹。邓绥15岁入宫,22岁被册封为皇后。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年仅27岁的汉和帝突然驾崩,面对着“主幼国危”的局面,25岁的邓绥临朝称制。邓绥执政期间,对内帮助东汉王朝度过了“水旱十年”的艰……[详细]


邓骘 (?~121)

【邓骘(?-121年)】字昭伯,邓禹的孙子,邓训之长子,邓绥的哥哥。延平元年(106年),汉和帝拜邓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汉殇帝驾崩,邓太后与邓骘共同拥立安帝。邓骘与士大夫关系较好,曾重用杨震等人。建光元年(121年),太后驾崩,不久被汉安帝逼令自杀,邓骘-而死。汉顺帝即位,下诏追复邓骘故大将军之位。……[详细]


张霸

张霸,东汉大臣。字伯饶,蜀郡成都(今成都)人。七岁能通读《春秋》,后拜樊鯈为师,博通五经。东汉和帝永元中任会稽太守,重用有真才实学之士,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使会稽地区大治,“百姓歌咏之”。认为樊鯈删《严氏春秋》“犹多繁辞”,乃减定为二十万言,被称为“张氏学”,和帝时升侍中。年七十卒于官,私谥曰宪文。……[详细]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一篇:长驱直入下一篇:不胫而走
相关人物介绍
历史事件_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相关人物介绍
成语典故及主人公和历史背景介绍
语文备考必记
与韩信的关联背景
与韩信的关联背景
成语典故及主人公和历史背景介绍
语文备考必记
成语典故及主人公和历史背景介绍
语文备考必记
成语典故及主人公和历史背景介绍
语文备考必记
成语典故及主人公和历史背景介绍
语文备考必记
成语典故及主人公和历史背景介绍
语文备考必记
与韩信的关联背景
成语典故及主人公和历史背景介绍
语文备考必记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