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徐儒华

公元1910年-1969年

徐儒华公元1910年-1969年 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人物

徐儒华(1910~1969.10)

徐儒华,德庆县高良旺埠村人,贫农出身。幼聪敏,性刚毅,读书学习成绩优秀,为族中父老看重,拨以祖尝资助读完初中、高中。民国23年(1934)秋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学高中三年级读书时,与同班同学梁嘉、冯道先等8人秘密组织读书会,开始学习马列主义书籍。民国24年秋,升入中山大学社会系,只读了一年,因家庭经济及祖尝资助困难而停学,回县立第一小学任教导主任。民国26年“七·七”事变,徐毅然辞去教职,到广州从事抗日救亡工作,考入“广东省党政军联席会议-干部训练班”,结业后派潮阳县从事抗日-工作。民国27年6月,调广州集训,由梁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训练结束后,奉派回原籍任抗日自卫团德庆县统率委员会政训员,公开组织“青抗会”、“妇抗会”等抗日群众团体,宣传发动抗日救亡和秘密从事共产党组织工作。民国27年9月,中共德庆县支部成立,徐任支部书记。

民国28年秋,县政府对徐有“异党”怀疑,徐儒华受党组织指示暂回旺埠家乡隐蔽。以后,先后到罗定县金陵中学、长城中学和德庆县立中学任教,边教学边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民国31年7月,徐儒华执行中共南方局在国民党统治区实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停止了党组织活动,勤职教学工作。

民国33年秋,日寇西侵,德庆沦陷,县境陷入无政府状态,土匪横行,徐儒华回到旺埠,与当地共产党员发动群众抗日保乡,除奸剿匪。他们在开明士绅和抗日群众的支持拥护下,以民主手段,改组了原来的乡政权,选出以党员为骨干并吸收各方面能为群众做事的人参加抗日的联合乡政府,成立乡抗日自卫队,徐出任乡长及乡自卫队总指挥。乡政府成立后,曾发动几百民兵用土枪土炮痛歼入侵罗阳的日伪部队,并几次派出武装民兵到县城附近伏击日寇,使日敌为之丧胆。后又带领自卫队进入德封边界大山剿杀了罪恶累累的陆亚裕、三脚猫(大界狗)、全合奀及姚岳妹、左养等股匪,使旺埠一带地方于沦陷-期间独获偏安,人民免遭劫掠之患。

民国35年,徐被选为县参议会参议员,并受聘为县立中学教师,徐按照上级党组织指示,利用上层社会职务的有利身份,加强上层-工作活动,争取地方势力的支持,虽然反动的县长对徐的言行有所怀疑,但因为得到参议长等地方高层人士保护,反动的县长也无法下毒手。

民国36年春,徐儒华应聘出任马圩斌山中学校长,他利用这一职务,安排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入校任教,不断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介绍安插党员及进步人士出任高良乡的乡、保长及粮仓管仓员等职,掌握地方基层政府的政权、财权,以政府的钱粮购买0弹药,为武装起义作准备。

民国37年2月28日,徐儒华参与组织和发动高良武装起义,攻下了高良、旺埠、罗阳3个封建堡垒,成立广德怀人民-义勇总队德庆区队,徐任区队长,开始了德庆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在艰苦的斗争中,徐儒华的父、母、二弟、三弟妇、侄等5人惨遭民国政府军队杀害,家也被烧了,但徐儒华的革命意志毫不动摇,始终如一。

1949年10月23日,德庆全境解放,徐儒华出任德庆县治安委员会主任,继而出任德庆县人民政府县长。任职期间,徐为德庆建政,不遗余力。

1952年4月,徐被派往高要县三区土改,由于历史的误会,受开除党籍和撤销行政职务处分。1953年秋,被安排去中山纪念中学任教师,后升副校长,在“文革”期间,他受尽破孩,1969年10月,病逝于中山。

  相关院校:

中山大学

  同年(公元1910年)出生的名人:李实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上一篇:林自强下一篇:李健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衢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画家
秦朝著名方士
原黑龙江省委书记
清末民初政治人物
抗美援朝老军医
山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臣
淞沪警察厅厅长
公元1932年-202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人物
德庆县
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人物
公元1910年-1969年
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人物
公元1859年-1898年
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人物
公元1936年-2005年
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人物
公元1939年-1966年
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人物
公元1932年-2000年
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人物
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人物
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人物
公元1901年-1927年
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人物
公元1903年-1928年
广东肇庆市德庆县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