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收[南北朝][公元506年-572年,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 河北石家庄市晋州市人物 北朝史学巨匠、文坛翘楚、争议缠身的史官 魏收,公元506年出生于钜鹿郡曲阳县(现今河北晋州市鼓城村),于公元572年逝世。他字伯起,小名佛助,出身名门,父亲魏子建官至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赠仪同三司、定州刺史,谥号“文靖” 。魏收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机警敏捷且不拘小节,年少时就显露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与卓越的学习能力。 年少成名的魏收,十五岁时已对文章写法运用娴熟,凭借出众的文采在当地崭露头角。他最初踏入仕途,担任太学博士一职。然而,命运在他年轻的时候便给了他一次严峻考验。河阴之变突如其来,尔朱荣在这场政变中大肆捕杀朝臣,一时间血雨腥风。生死存亡之际,魏收凭借自身的智慧成功逃脱,侥幸保全性命。此后,吏部尚书李神俊对他的才学极为赏识,奏请朝廷授予他司徒记室参军之职。节闵帝即位后,为测试群臣才学,命魏收起草封禅书。只见他不假思索,提笔一挥而就,洋洋洒洒近千言,且几乎无需改动。当时黄门郎贾思同侍奉在节闵帝身旁,对魏收的才学惊叹不已,评价道:“即便有七步成诗的才华,也难以超越魏收。”经此一事,魏收声名远扬,接连升任散骑侍郎,负责掌管天子起居注的记录,并参与国史编纂,不久后又兼任中书侍郎,此时的他年仅二十六岁,已然在北魏朝廷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 北魏孝武帝初年,魏收继续担任原有官职。面对朝廷堆积如山的文书诰命,他展现出非凡的处理能力,每一项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令孝武帝十分满意。但官场风云变幻莫测,起初,高欢坚持辞让天柱大将军之职,孝武帝命魏收起草诏书以顺其请求,随后又打算加封高欢为相国,询问魏收相国的品秩,魏收如实作答后,孝武帝打消了念头。魏收因未能揣摩透孝武帝和丞相高欢的心思,内心惶恐不安,主动请求辞去官职,朝廷批准。过了一段时间,他被任命为广平王元赞的开府从事中郎,为排解心中的郁闷,他写下《庭竹赋》抒发情感。不久,他又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与济阳的温子升、河间的邢子才并称为“三才子”,在文坛声名大噪。不过,当时孝武帝已对魏收心生猜疑,察觉到局势微妙的魏收,以生病为由坚决辞去官职 。 后来,魏收被召至晋阳,担任中外府主簿。但这段时期他的仕途并不顺遂,不仅常遭嫌弃、斥责,甚至还遭受鞭打,长期郁郁不得志。直到司马子如在高欢面前为他美言,称他是“天子的中书郎,国之俊杰”,魏收才转为府属官员。即便如此,高欢对他仍未给予特别优待。渴望施展抱负的魏收,主动请求撰修国史。同僚崔暹也在高澄面前极力推荐,称“国家的历史至关重要,你们父子建立的霸业丰功都需记载,此事非魏收莫属”。于是,高澄启奏朝廷,任命魏收为兼散骑常侍,负责修撰国史。武定二年(544年),他担任正常侍,领兼中书侍郎,继续专注于国史的修撰工作 。 高欢回朝时,东魏孝静帝任命他为相国,高欢坚决推辞,让魏收代写奏章。奏章呈上后,高澄在旁,高欢指着魏收说:“此人应当又是一个崔光。”武定四年(546年),高欢在西门豹祠宴请群臣,与司马子如谈及魏收担任史官一事,开玩笑说北伐时权贵们常给史官送吃的,还问司马子如是否也宴请过史官,随后二人相视而笑。高欢转而对魏收说:“你的史笔关乎我的名誉地位,不要以为我不知道 。”不久,魏收被加封兼著作郎。侯景背叛北魏,进攻南部边境,高澄命魏收撰写檄文,他不到一天就完成了五十余页的内容。后来朝廷要给南梁发檄书,魏收连夜动笔,三更时分便完成,文章写满七张纸,其才思之敏捷、文采之出众,令高澄大为赞赏。魏孝静帝举行秋季射箭活动,让群臣赋诗,魏收所作诗句“尺书征建业,折简召长安”,气势豪迈,高澄对其极为欣赏,夸赞道:“我朝有魏收,是国家的光彩。其文章雅俗共赏,析理通达,气势纵横。即便让邢子才、温子升来写,才情词气也比不上他。我有时心中所思,未能及时表达,说出来又词不达意,魏收却能将我的想法完整呈现,这样的人才难得 。”此后,魏收兼任主客令,负责接待梁朝使者谢珽、徐陵。侯景投降南梁后,高澄又命魏收写信劝谕合州刺史萧范,萧范收到信后果然率领所部西上,魏收展现出的外交与文学才能,为东魏争取到了一定利益 。 高澄遇害后,文宣帝高洋前往晋阳,命魏收与黄门郎崔季舒、高德正、吏部郎中尉瑾在相王府参与机密事务。此后,魏收转任秘书监,兼著作郎,又担任定州大中正。北齐建国前夕,杨愔奏请让魏收专门撰写受禅的诏书典册。北齐天保元年(550年),魏收被任命为中书令,仍兼任著作郎,并被封为富平县子 。 天保二年(551年),对于魏收的人生和史学发展而言,是极为关键的一年,朝廷正式命他撰写《魏史》。四年后,他被任命为魏尹,朝廷给予他优厚俸禄,支持他全身心投入史馆著述,不参与其他事务。当初高洋让群臣各陈志向时,魏收便表明“愿在东观秉笔直书,早日写出《魏书》”,如今得以如愿。文宣帝还特意叮嘱他:“好好地直笔写史,我不会像拓跋焘那样诛杀史官 。” 魏收在编写《魏书》时,参考前人搜集的史料,与通直常侍房延祐、司空司马辛元植、国子博士刁柔、裴昂之、尚书郎高孝干等人共同努力,博览总括、认真斟酌。他辨析酌定名称,逐条甄别选择,还广泛搜集亡佚史料,连缀补续缺漏史实,最终完成《魏书》。该书包括十二纪、九十二列传,共一百一十卷。天保五年(554年)三月,魏收将《魏书》呈送天子。同年秋天,他被任命为梁州刺史,但因全书尚未完成,他上表请求继续修撰,朝廷应允。十一月,他又呈上十志,包括《天象》《地形》《律历》《礼乐》《食货》《刑罚》《灵征》《官氏》《释老》等,共二十卷。加上续写的纪传,全书共一百三十卷,分十二帙。书中有三十五例、二十五序、九十四论,前后还有二表一启,这些均为魏收独创的体例 。 然而,《魏书》完成后,却引发了巨大争议。魏收性格急躁,在修史过程中未能做到完全公平公正。与他有旧怨的人,大多被隐去善政美德,未被载入史册。他甚至曾口出狂言:“你是个什么样的小东西,敢同我魏收作对!我的史笔要抬举你能让你上天,要贬低你能让你入地。”正因如此,贵族子弟纷纷指责魏收撰述史书不公平。文宣帝命他在尚书省与这些贵家子弟共同讨论,结果前后投诉史书问题的多达一百多人,有人称遗漏自家世系职位,有人说家人未被记载,还有人认为书中存在随意诋毁之处 。 范阳卢斐的父亲卢同的传略附在族祖卢玄传后,顿丘李庶家的事传称其本是梁国蒙地人,卢斐、李庶因此讥讽魏收写的史书不真实。魏收气愤不已,启奏朝廷称他们诬告。文宣帝看重魏收才学,未加罪于他。太原王松年也批评魏收,与卢斐、李庶一同获罪,被鞭打后流配。尽管如此,由于众人议论纷纷,朝廷还是下令《魏书》停止传播发行,让群臣共同商议,允许史书中牵涉到家事的人进入史局,对不真实之处进行陈述。一时间,贵族子弟众口相传,称《魏书》为“秽史”,投递诉状者络绎不绝,魏收疲于应对 。不过,当时左仆射杨愔、右仆射高德正权倾朝野,与魏收关系密切,且魏收为他们家里的人作过传,所以这二人维护《魏书》,使得此事在文宣帝一朝暂时平息 。 孝昭帝认为《魏书》未刊行,命魏收进一步研讨审改,魏收奉诏后对《魏书》做了诸多修改。之后朝廷下诏允许《魏书》传行,魏收考虑到书稿藏于秘阁,外人难以看到,于是朝廷命送一本交付并省,一本放在邺城,任凭人们翻阅改易 。 太宁元年(561年),朝廷加魏收为开府。河清二年(563年),他兼任右仆射。当时武成帝终日沉湎酒乡,朝中大事委付侍中高元海。高元海凡俗平庸,难当大任,因魏收才名远扬,都官尚书毕义云善于处理繁琐事务,高元海便虚心依赖他们。但魏收为了明哲保身,未能匡救时弊,遭到众人讥讽 。武成帝在华林另建玄洲苑,极尽山水台阁之壮丽,还下诏在台阁中画上魏收的像 。 武平三年(572年),魏收与世长辞,朝廷追赠他为司空、尚书左仆射,谥号文贞。令人唏嘘的是,由于写史书得罪了不少人,北齐灭亡后,魏收的坟墓被仇家挖掘,遗骨被抛于墓外 。 魏收在文学方面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其文学成就颇高,文章风格独特,辞藻华丽且富有气势。在史学领域,他所著的《魏书》虽饱受争议,却依然是研究北魏历史的重要典籍,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北朝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颇具争议的一笔,值得后人深入探究与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