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李维桢简介-晚明大臣、著名文学家,文坛领军人物

明朝人物
李维桢个人介绍资料
本名:李维桢
字:本宁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湖广京山
出生日期: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
逝世日期:1626年(天启六年)
主要作品:《大泌山房集》《史通评释》
主要成就:礼部尚书,太子太保 晚明著名文学家,文坛领军人物
李维桢(1547-1626),字本宁,湖北京山人 。晚明大臣、著名文学家,文坛领军人物。维隆庆二年(1568年),举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万历朝,参修《穆宗实录》,进修撰。出为陕西右参议,迁提学副使,又任浙江、山西按察使,布政使(省最高行政官员),河西兵备督理。他在京外做官,宦海浮沉近三十年。天启初年(公元1621)以布政使之职居家赋闲。天启初年,为南京太仆卿,旋改太常卿。四年,太常卿董其昌复荐,召为礼部右侍郎,后进南京礼部尚书(从一品)。天启六年,卒于家,年八十。崇祯继位,赠太子太保。
李维桢秉性乐观豁达,交际广泛。文章恢宏恣肆,极有才气,每天都有人前往请教。他的诗歌各体兼备,尤擅七言古诗、律诗、绝句,风格多样,可见雄浑壮阔、沧桑悲凉、清远明丽、轻松戏谑等各种诗风。撰写的碑文、题辞几乎遍及海内。明万历时期,以李维桢为代表的湖北作家群体以强有力的现实存在,闪现出璀璨的光芒,证实了"惟楚有材"的价值与魅力。
《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为李维桢立有传记:"李维桢,字本宁,京山人。父裕,福建布政使。维桢举隆庆二年进士..."
人物生平
晚明文坛盟主李维桢。李维桢(1547~1626),字本宁,湖北京山人。21岁时于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进士。父子皆为进士(其父李淑字师孟,号五华山人,颇有文才,曾任浙江佥事、河南左参议、广西右布政、福建布政使)。李维桢生平历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五任皇帝。进士及第后由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明万历时参与修纂《穆宗实录》,晋升修撰。之后出任陕西右参议(省布政使之下,分领各道),升提学副使,又任浙江、山西按察使,布政使(省最高行政官员),河西兵备督理。他在京外做官,宦海浮沉近三十年。天启初年(公元1621)以布政使之职(从二品)居家赋闲。70余岁时,朝廷决议起用年老旧臣,又召他为南京太仆寺卿,旋改太常寺卿。给事中薛大中疏荐他篡修《神宗实录》,但因故辞官未就。天启4年(公元1624)4月,太常卿董其昌再次向皇上推荐他,被召为礼部右侍郎,三个月后晋升南京礼部尚书(从一品)。他是因修史之事得以重新起用晋官。他博闻多才,位高爵显,然遭人忌,78岁时要求告老还乡。1625年正月回京山故里,1626年在家去世,年80岁。明崇祯时,晋爵"太子太保"( 见《明史·文苑四》)。
个人著作
李维桢是晚明著名文学家,文坛领军人物。他弱冠之年入翰林院,博闻强记,与同馆宿耆许穆齐名,当时馆中有俗语:"记不得,问老许;做不得,问小李。"他位高爵显,文章弘肆,在文坛声名隆厚,《明史》称他"负重名垂四十年"。传世作品在《四库全书》中载有《大泌山房集》134卷,《史通评释》,集诗6卷,杂文128卷。他的诗文字画弘肆博大,才气纵横。作为晚明名士,《明史·文苑传》将他与唐寅、文征明、徐渭、王世贞、董其昌等同列。现代文学研究者视李维桢为继王世贞、汪道昆之后的"七子派盟主" 、"后五子之首"。 尤为可贵的是,他在为宦为文生涯中,具有同时代崭新的社会道德和文学艺术观念。首先是他的尊卑观迥异于当时封建官场的旧秩序、旧观念。他官高位尊爵显,但"为人平易阔达",喜交各界朋友,门庭"宾客杂进"。在不太计较士农工商序列的晚明,他在观念上淡化了官、儒、士与商贾的地位差异,对良商善贾并不歧视,"海内请求者无虚日","碑版之文,照耀四裔"。而他有求必应,以至于门人乘机受取富人大贾金钱,代为求李手笔。文集《大泌山房集》中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人物传记与可资研究的社会史料。他还专为商人立传,题为《赠李汝衡序》,表明李维桢在晚明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具有开明的思想,折射出重商思潮在晚明开始形成,充满新的人文气息。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事。
李维桢1583年曾为《人子须知序》作序,其署名文是:
万历癸未(1583年)岁孟春之吉,赐进士出身、亚中大夫、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前陕西按察司副使奉敕提督学校、翰林院国史修撰云杜李维桢叙。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左右,京山李维桢为《承天府志》作序的最后署名文是:
赐进士出身、中大夫、河南布政司右参政兼按察司佥事,奉敕督理南直隶屯种仓储场、驿传、粮储、江防河道,整饬庐凤滁和兵偹,前浙江按察使、陕西提学副使、翰林院修撰国史官京山李维桢撰。
万历三十五年(1608年),李维桢任山西按察使时,曾撰《重修光天阁记》,其署名文是"赐进士出身、嘉议大夫、浙江、山西按察使、翰林院国史修撰官、南新市李维桢撰文"。
注:云杜、南新市皆为汉时京山旧称,由此可见李维桢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惟楚有材
惟楚有材出处源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最早把"虽楚有材"变成"惟楚有材"的是在元代,方回著《桐江续集》中《送常德教赵君》已有"惟楚有材"之谓。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续稿卷》九七《中奉大夫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致仕五华李公墓志铭》之铭曰:"惟楚有材,璞则良厥。"
王世贞(1526~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直隶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市)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之一。"五华李公"是指湖广京山人李淑。李淑(1517~1581),字师孟,号五华山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其子李维桢1547~1626),字本宁,隆庆二年(1568)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李维桢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列名"末五子",是继王世贞、汪道昆之后的七子派盟主,著有《大泌山房集》一百三十四卷。
《五华李公墓志铭》称李淑卒于"万历之辛巳正月二十九日",即1581年3月4日。按照一般的规律,墓志铭应作于1581年(万历九年)或稍后不久。而且,此处的"惟楚有材"指的是"湖北"人。王世贞的这篇墓志铭,就是将"惟楚有材"赋予明确指称对象的典范。
无独有偶,李维桢也使用过"维楚有才"这样一个词,见《大泌山房集》 卷十二《大隐山人稿序》:"……使后人称明德茂盛,维楚有才,与古公卿大夫比肩,不以世禄借资,而以立言取重。"由于《五华李公墓志铭》的存在,李维桢的"维楚有才"应该就来自于王世贞的"惟楚有材"。
明代南京太常寺卿龙膺《白云山房集序》起首便说:"语曰:惟楚有材。"序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今幸云杜李本宁太史,岿然为鲁灵光,称一代宗匠,亦甚以大业朂余。"李本宁太史即李维桢。
从1296年方回的笔下生花开始,到明代万历时期,经过如王世贞、李维桢这样的文坛盟主的引用、宣扬,历经约320年以后,"惟楚有材"这一新词语渐渐深入人心,已然成为一种共识。它不再仅仅是文学的词汇,还是一种观念。明万历时期,以李维桢为代表的湖北作家群体以强有力的现实存在,闪现出璀璨的光芒,证实了"惟楚有材"的价值与魅力。
相关记载
生平记载
《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六·文苑四》为李维桢立有传记:"李维桢,字本宁,京山人。父裕,福建布政使。维桢举隆庆二年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万历时,《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出为陕西右参议,迁提学副使。浮沉外僚,几三十年。天启初,以布政使家居,年七十余矣。会朝议登用耆旧,召为南京太仆卿,旋改太常,未赴。闻谏官有言,辞不就。时方修《神宗实录》,给事中薛大中特疏荐之,未及用。四年四月,太常卿董其昌复荐之,乃召为礼部右侍郎,甫三月进尚书,并在南京。维桢缘史事起用,乃馆中诸臣惮其以前辈压己,不令入馆,但超迁其官。维桢亦以年衰,明年正月力乞骸骨去。又明年卒于家,年八十。崇祯时,赠太子太保。
李维桢二十岁入翰林,博闻强记。位高爵显,声名隆厚,诗文字画弘肆博大,才气纵横,为晚明名士,文坛领军人物,为继王世贞、汪道昆后"七子派盟主"、"后五子" 之首。《明史》称"负重名垂四十年"。《渊鉴类函》卷一百九十六载曰:"《明诗纪事》曰:'李维桢海内谒文者如市,洪裁绮制摇笔挥洒。'"明代太常寺卿龙膺的《白云山房集序》首起便有"惟楚有材"(因其父亲文才出众,后"惟楚有材"冠以李淑)序中还有:"今幸云杜李本宁太史,岿然为鲁灵光,称一代宗匠,亦甚以大业朂余。"《明史﹒文苑传》将他与唐寅、文征明、徐渭、王世贞、董其昌等同列。隆庆二年中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修撰、陕西右参议、提学副使、布政使、南京太仆卿、南京礼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晋爵太子太保,可谓官高位尊爵显。但他"为人平易阔达",喜交各界朋友,门庭"宾客杂进"。在不太计较士农工商四民序列的晚明社会,他也在观念上淡化了官、儒、士与商贾的地位差异,对良商善贾并不歧视。他才高文雅,著有《大泌山房集》、《史通评释》等传世。史称"丰碑典册,照曜四裔,文章之柄,乃复归馆阁,其有功于馆阁甚大","文章弘肆有才气,海内请求者无虚日"。凡有求于他写传和书画者,他都乐意为之。李维桢任职近三十年,七十八岁告老还乡故里,1626年八十岁卒于家。
李维桢墓
李维桢去逝后葬在京山永兴镇,据(清光绪八年版)《京山县志》卷二十二《古迹志·茔墓》记载:"李维桢墓,在县东南四十里游家山,谕葬。谨按:旧志公墓在韩家港,误也。今墓碑已中断,字多漫灭。在韩家港者,公父五华也。"因李维桢墓葬地面建筑及标识早年就损毁,在历次的文物普查中均未找到其墓址。建国后至今对荒地、山地开发利用过甚,游家山周边地区的古墓葬多被破坏,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游家山西南1000米名曰:"布政山"北麓发现一座明代墓葬,墓葬结构为糯米、石灰砂子筑成,墓中出土尸体、服饰保存完整。在游家山西南麓还发现一座墓,出土有墓志,当时有人见其为李维桢墓,但出土遗物不明(有待考证)。所幸的是在游家山西南600米的永兴镇李家畈塆,现仍保留有一栋即将损毁消失的李氏宗祠古建筑。该古建无史料记载,据当地老人介绍李氏祠堂建于明末清初,周边村落李姓众多实为当地一大家族,李氏宗祠也是李氏宗族活动中心。目前,已发现的两座明代墓葬,一座地处李氏宗祠东北600米的游家山西麓;另一座位于李氏宗祠东南380米的"布政山"。因此,这两座墓应该与李氏家族是有着紧密联系的。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明朝状元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明初道士
明朝官员
明清小说四大家
明朝第四位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第七子
明朝开国皇帝
泗阳人物
明代官员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