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马文升简介-明朝中期名臣、诗人

明朝人物
马文升个人介绍资料
马文升
本名:马文升
别名:马负图,马约斋,马端肃
字:负图
号:约斋,三峰居士,友松道人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钧州
出生日期:1426年
逝世日期:1510年7月13日
主要作品:《马端肃奏议》《约斋集》等
主要成就:历仕五朝,辅佐明孝宗实现弘治中兴,平固原盗乱,镇抚辽东
官职:吏部尚书、少师兼太子太师
追赠:左柱国、太师
谥号:端肃
马文升(1426年-1510年7月13日),字负图,号约斋,又号三峰居士、友松道人。钧州(今河南禹州)人。明朝中期名臣、诗人。
景泰二年(1451年),马文升登进士第,授为御史。历按山西、湖广,迁福建按察使,升左副都御史,入为兵部右侍郎。历辽东巡抚、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弘治初任兵部尚书,后任吏部尚书。明武宗时上疏乞去。正德四年(1509年),遭权宦刘瑾削秩除名。正德五年(1510年),马文升去世,年八十五。不久后复官,获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傅,谥号“端肃”。加赠左柱国、太师。
马文升历官五十六年,一生功勋显著,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与王恕、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
(概述内图片来源:明王圻辑,万历间刻《三才图会》)
人物生平
发奸擿伏
马文升生于河南钧州(今河南禹州市),后落籍虞城。祖上均未入仕,但马文升幼时就显示出对兵事的兴趣。“尝与群儿戏,十数为群,角之靡不仆”。
景泰二年(1451年),马文升考中进士,授御史。先后巡按山西、湖广,“发奸擿伏,有神君之称”。服毕母亲的丧事之后,擢迁福建按察使。福建任上,严惩当地贪暴狂徒冯某。离开福建时,闽人传唱“马使留来天有眼,冯公布去地无皮”以表示对他的称颂。
成化元年(1465年),马文升被擢升为南京大理寺卿。次年因父亲去世而离职服丧。
军旅生涯
成化元年(1465年),升南京大理寺卿。次年以父丧归。
成化四年(1468年),西北土达满四在距平凉千里的石城起兵反明,响应者甚众,远近震动。他们大败官兵,明廷不得不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调陕西三边兵五万人及京营兵进剿,以署都察院事的副都御史项忠总督军务,起用马文升,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协助项忠。马文升看到满四军有一个弱点:城中无水,粮储渐乏,“若绝其刍汲,则釜鱼当自毙矣。”果然,满四军日渐困乏,最后失败。马文升又建议项忠尽毁石城墙垣,以防后患。他在陕西巡抚任上七年多,先后加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逐渐成为处置边事的专家。他的一项主要成就,是整顿与各部的茶马贸易,换取番马八千余匹。
明宪宗在位初期,鞑靼领主孛罗忽、满都鲁、癿加思兰连年入侵,使西北边境面临空前压力。
成化八年(1472年),蒙古族叛乱,马文升督兵追至黑水口,生擒平章铁烈孙,战功显赫。可是,因宦官汪直与总制王越互相勾结,据为己功,反诬马文升虚报战功。宪宗不明真象,给予马文升以“表奏不实,停俸三月”的处分。
成化十一年(1475年)春,马文升代王越为总制,协调延绥、宁夏、甘肃三边军务,到十一月,即被召回朝中,任兵部右侍郎。
成化十二年(1476年),被派出整饬蓟门至辽东边备。辽东巡抚陈钺,为人贪婪,待将士严苛。马文升上疏言辽东事,多涉及陈钺,两人遂结怨。而陈钺的后台是权势颇大的太监汪直。
成化十四年(1478年),发生陈钺错杀女真贡使、激变辽东之事。汪直打算亲往平定,以立功显名。太监怀恩建议派朝中大臣前往安抚,马文升立即支持,并受委任。汪直提出派人同往,马文升也没有同意。这一来,又得罪了汪直。汪直后来与刑部尚书林聪等勘边事,说辽东激变,是马文升禁止边方农器贸易所致。马文升申辩无用,被下诏狱,谪戍重庆卫。马文升在戍所滞留四年。汪直失宠后,他才复官。
成化二十年(1484年),再次被起用,以左副都御史巡抚辽东。这是他第三次赴辽东。由于他曾经论及陈钺,因此受到欢迎,士卒“皆鼓掌喧舞”。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马文升进官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一带饥荒,马文升移调江南的十万石粮及五万两盐价银予以赈济。同年冬,马文升入朝任兵部尚书。但方士出身的通政司左通政李孜省要推荐他人掌兵部,在宪宗面前做了手脚,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将马文升调任南京兵部尚书。
主持兵部
明孝宗即位后,马文升被召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在朝廷的地位确定下来。出于对李孜省之流的厌恶,他提出:“巡城御史及兵马司、锦衣卫逐一搜访,但有扶鸾祷圣、驱雷唤雨、捉鬼耳报一切邪术人等,及无名之人,俱限一月内尽逐出京。”旋即又奉命提督十二团营。
弘治二年(1489年),马文升改任兵部尚书。针对兵政废弛的状况,他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严格考核将校,有三十多人因贪贿怯懦被罢黜。这损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有人甚至夜持弓箭等候其门,准备行刺,有人还写书诽谤,射入东长安门内,这显然都是有背景的活动。孝宗支持马文升对京营的整顿,特批他金吾骑士十二人,以护出入。马文升还提出,蓟州、宣府、大同三镇已有镇守太监,不应再设分守、守备、监枪等内臣。据他统计,蓟州有内臣九员,宣府有内臣八员,大同有内臣六员,共二十三员,“每员占用军人,少则二三百名,多则四五百名,通计侵占已有数千”。“此等守备之数,委的无益于事,有扰于边”,应当裁革。孝宗也依其议办理。
哈密是回、畏兀儿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明初派使者入朝,于其地设羁縻卫所,封其首领为忠顺王、忠义王。宪宗时,土鲁番部强大,据有哈密。明廷曾设法干预,没有结果,似乎也就承认了现状,将哈密卫迁往他处。早在弘治元年(1488年),土鲁番部就诱杀朝廷所封的忠顺王罕慎。弘治六年(1493年),又擒获另一个忠顺王陕巴,其首领阿黑麻自称可汗,以兵掠周围各部。主持兵政的马文升主张兴复哈密。他采纳通事王英和指挥杨翥的建议,利用地处嘉峪关西南的罕东部,地处嘉峪关以西的赤斤、蒙古部等与土鲁番部的矛盾,抚而用之。弘治八年(1495年),调罕东等部兵,夜袭哈密城。马文升所推举的陕西巡抚许进等率明军随后行进。土鲁番守将弃城而去,明军进入哈密。自明初以来,这是官军第一次深入其地。这也是马文升任兵部尚书以来,处置的最重大边事。
弘治初年,马文升和吏部尚书王恕是人望所归,他们不但以人品服众,而且对政事的议论极多。每一疏出,天下传诵。王恕致仕,马文升声望更高。但推选吏部尚书,孝宗没有用他。为此,他颇感不平,所写诗中有“朝罢凭阑一黯然,独将心事诉苍天”句,发了一通牢骚。
弘治十四年(1501年),马文升改吏部尚书,加衔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在他之前,只有少数几名尚书、都御史得到这一荣誉。
遭劾求归
弘治十七年(1504年),面临着次年的考察,孝宗召见负责考察的马文升和都御史戴珊等议事。马文升已七十九岁,行动不便,耳朵又背,孝宗对他讲了两遍,要他秉公黜陟。马文升回答:“陛下图治若此,宗社之福也。”然后被左右扶掖下阶。
对于官员的考察进退,马文升是很认真的。初任吏部尚书,他就对滥封传奉官提出异议。传奉官是不经过正常途径,由皇帝亲自传旨任命的官员。成化时最盛行。孝宗初年统加裁革,但后来也加封赏,一次竟达八百人。马文升说,减一官,朝廷省一官之费。武宗即位之初,他按照孝宗遗旨,裁去传奉官七百六十二人。对于内外官员的考察,他也很严厉,一次汰罢朝觐官员二千余人。
考察不讲情面,定会招致许多反对者,而在用人时也未必全无个人意气。刘大夏是弘治朝另一名臣,就因为与马文升对官僚的评价不同而引起矛盾。河南籍官僚刘宇为首辅刘健所器重,马文升推举他总制宣、大。刘大夏大概知道孝宗对此人的看法不佳,屡屡在朝中数其过失,当然也就牵连到荐举人。侍郎王俨是刘大夏的姻亲,马文升抑制王俨,很难说不是因为刘大夏。
正德元年(1506年),刘大夏所倚重的副手、兵部侍郎熊绣被推举为两广总督。熊绣不愿外出,也怨恨于马文升。他们纠结在一起,又拉出与刘大夏为同乡及同寅的阁臣李东阳,顿时形成一股反对马文升的强大力量。御史何天衢首先发难,劾马文升老衰。马文升按照常规,被劾后乞去,疏凡二十一,武宗方获准。
愤恚而卒
刘瑾专权期间,将一批反对派官僚定为奸党。马文升与其中一些人关系密切。正德四年(1509年),马文升被削秩除名。
正德五年六月八日(1510年7月13日),马文升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葬于州北大隗山麓。马文升死后两个月,刘瑾被捕入狱。朝廷还未听闻马文升的死讯,下诏命其“致仕复职”。闻其死讯后,为他辍朝一日,赐祭葬。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傅兼太子太傅,谥号“端肃”。
嘉靖(1522年—1567年)初年,明世宗朱厚熜又加赠马文升为左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
主要影响
马文升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历仕五十六年,与王恕、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
马文升早年在山西、湖广、福建任地方官时,“发奸擿伏”,革除民弊。明宪宗时,参与平定固原盗乱,抵御鞑靼,总制三边,并整饬辽东边备、总督漕运,功勋卓著。
明孝宗时,马文升主持兵部,整顿京营、边务,处置哈密事宜。后任吏部尚书,裁去传奉官七百六十二人,又在官员考察时严加处置。
人物评价
总评
马文升一生功勋显著,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历仕五十六年,后人有“五朝元老马文升”之称。又与王恕、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
历代评价
周宣:已故尚书马文升、许进、刘大夏、秦纮、都御史钱钺、强珍,皆得罪权奸,横罹祸患。宜特加优恤,使天下知守已冤抑之士,没世既远,尚有昭雪之日。
杨廷和:文升历事五朝,垂六十年。出将入相,文武兼资。思虑精深,传通故实。临事应变,无少底滞。奉公忧国,随事纳忠。每公卿会议,相顾不发,文升独据理抗,言语简意足。名著四夷,功在天下。尤慎用兵,未未尝轻有征讨。天性严重,寡言笑。俭节清名,终始如一。直道而行,不阿权贵。虽遭谗离诟,屡起屡仆,迄不少贬。平生好学,手不释卷。
王尚:展墓春风一望多,杏山湫水入吟窝。少师功业穹碑在,千载行人仰伏波。
唐枢:①性检介,以身殉国,艰险不避,敷文饬武,名闻夷夏,退然若不敢自胜。当出总机务,生擒达满四,歼李胡子、火蝎儿、王彪,追斩北虏平章铁烈孙,三靖边犯,兴复哈密国,处置贵苗,建夷火筛,会忤陈钺、汪直,构公戍重庆,公屹然不为动,晚际孝皇,柄铨府倚毗甚隆。②当是时海内晏安,含哺鼓腹,郁郁乎太平气象,不知帝力之何有?究厥所自,其谁以为遗也?独念诸君子保泰之功,能备九三之德,悉艰贞之义乎?夫后以裁成,辅相以左右,民陂平复往,不可不畏耳。
项笃寿:敬皇励精综核,寤寐俊髦。禹阳马公实秉衡,鉴故六曹之长,莫非民誉。下至百司,咸济济焉。士敦耻让,俗返淳朴。众贤和朝,万民和野。即周之成、康,汉之文、景,蔑以加矣。
王世贞:①子俊无首功,然修筑之利至于今之言守者祖焉。文升规度宏密,亦一时之良本兵也,虽然,言听而任一,厚赏而薄诛,其所遇则亦异矣。②文臣雄职,惟吏兵二部、都察院、南参赞及边方总督而已,马端肃文升历任之。③孝庙时,最多名臣……要未有如三原王端毅公恕(王恕)、钧阳马端肃公文升、华容刘忠宣公大夏(刘大夏),三君子之灼灼者也。端毅直谏动天下,然不难于孝宗而难于宪宗。孝宗,仁主也;然而颇以龃龉终,岂非所谓事君数斯辱也耶?端肃数更中外,历权寄不屈不脞,盖以才力胜者。忠宣仁心为质,道揆法守,晚际鱼水,密勿都俞,庶几有三代风哉。造膝之语,罕有传者。觉主圣而臣微不及也。人谓三原似魏玄成(魏徵)、韩稚圭(韩琦),钧阳合姚(姚崇)、宋(宋璟)而少逊之,华容似李太初(李沆)、司马君实(司马光)。④恕张差近名,大夏弱差近实,文升练差用术,其然岂其然乎?
徐咸:国朝名臣,久任享耆寿者,魏文靖公骥(魏骥)九十八,王端毅公恕九十三,胡忠安公濙(胡濙)八十九,马端肃公文升、韩忠定公文(韩文)、吴文恪公讷(吴讷)、章文懿公懋(章懋),俱八十六。王文端公直(王直)、王忠肃公翱(王翱)、王忠毅公骥(王骥)、林文安公瀚(林瀚)、刘忠宣公大夏、谢文正公迁(谢迁),俱八十四。兹数公者,名位禄寿兼而有之,岂易得哉?
屠隆:薛文清瑄(薛瑄)、李忠文时勉(李时勉)、章文懿懋、王忠肃翱、王端毅恕、项襄毅忠(项忠)、马端肃文升、刘忠宣大夏、胡端敏世宁(胡世宁)岳岳之风、侃侃之节,宏材足以济时艰,正气足以褫奸魄,李梦阳所谓“居则岳屹,动则雷击,大事斧断,小事海畜。”斯其人矣。
张燧:①弘治中,华容、洪洞、钧阳、灵宝、阳曲、卢氏、金陵、安福,咸称名卿。然志存纳约,行在精审,苟济其事,小枉安焉.局体又一变矣。②马端肃公文升之贤,过寇莱公(寇准)十倍。
黄道周:文升马抚,巡按山西。固原土贼,据险吼嘶。官军屡败,项忠督提。马谕无战,城乏水堤。断其樵汲,釜鱼自摧。项忠从信,擒四燃脐。敌寇临巩,遣将削泥。再入好水,战获其辎。女直复叛,陈钺败栖。欲杀贡敌,以掩其非。贡敌哗惧,乱震鼓辇。文升往谕,解散不疑。内臣汪直,借此出师。及至边境,无敌排挤。怀恨马抚,下狱奏题。至于直败,位方复跻。不战而抚,中安外齐。即至大创,必势所宜。所以立朝,高风莫梯。
张岱:①马端肃善将兵,更善将将。其料己料敌,皆预储于胸中,出以应卒,如高屋建瓴,势无不下也。故自岷州捷报,纯用虚声,塞外蠢动,悉腾书以慑伏之。而后在本兵,一用顾溥,再用鲁麟,再用许进、朱晖,事有成算,屡奏肤功。其发纵指示,能不归功端肃哉!则世之嫉功害能、懻忌自用者,见端肃而不愧汗浃背者几希矣!②其知无不言,能无不为,至今称名臣,无间辞也。
查继佐:焦芳以苇缚,马钧州以木主,皆像人,而一俎豆之,一图裂之,情故殊。草谏笔锋,与定边剑术两利,顾乃驰谕已定,不专恃挞伐为能。更谙大略。或以其诗有“白发无心(阙两字)鞭”之意,意在屠滽先得吏部,稍介介。夫公忠如端肃,乃以私逆之乎?又云初迁吏部,与刑部闵珪并推,南人乐闵,稍迁怒刑属官,一年之间,刑十三司无一转官者,谓端肃似隘。嗟乎,亦私逆之一也。
谷应泰:①若夫项忠身冒矢石,马文升躬擐甲胄,图山谷则聚米成形,断樵牧则困兽自毙。而且金钩阳虎狸,刮刀誓赏格。数月之内,俘献京师,功垂竹帛。乃知岳节使之神算,竟定湖、湘;祭征卤之奉公,终摧陇、蜀者也。②当是时,冰鉴则有王恕、彭韶;练达则有马文升、刘大夏。
张廷玉:王恕砥砺风节,马文升练达政体,刘大夏笃棐自将,皆具经国之远猷,蕴畜君之正志。绸缪庶务,数进谠言,迹其居心行己,磊落光明,刚方鲠亮,有古大臣节概。历事累朝,享有眉寿,朝野属望,名重远方。《诗》颂老成,《书》称黄发,三臣者近之矣。恕昧远名之戒,以作传见疏。而文升,大夏被遇孝宗之朝,明良相契,荃宰一心。迨至宦竖乘权,耆旧摈斥,进退之际所系讵不重哉!
纪昀等:案文升砥砺廉隅,练达政体,朝端大议,往往待之而决。与王恕、刘大夏俱负一时重望。
轶事典故
心行内外
马文升曾经说:“我在兵部任职时,每夜心都在边境行走一圈;在吏部任职时,每夜心都在国内行走一圈。行边是因为思虑武备,行内是因为计量人才。”
盗贼同恶
嘉靖初年,农民赵鐩在河南起义,剽掠至钧州,因为马文升家在,便放弃没有进攻。攻破泌阳时,前大学士焦芳已经逃走,赵鐩便毁了他的家,打开他的箱子,取出他的衣冠,把衣冠穿戴绑在草人上宰杀,说:“遗憾不能替天下人杀这个贼子!”
个人著作
马文升“为文不事雕琢,若大羹玄酒,自有喜味。声诗无媟嫚语,皆自忠爱中流出。海内之士,得其篇章者乐诵之”。所撰《抚安东夷记》1卷,详记女真族建州、海西各部头人与辽东都司的商业贸易、纳贡请赏、武装冲突等史事。尤详载永乐至正统间,女真族上层同明王朝的关系。传世有明刻本及《清初史料四种》丛书本等。此书为两江总督萨载奏缴,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禁毁。
马文升的《南征过桃花源》《抚陕征西过陇关》等,都有边塞诗的特点。
马文升有《马端肃奏议》《西征石城记》《抚安东夷记》《镇克哈密国王记》和《约斋集》等数十卷流传于世。其诗仅在清刻本《马端肃公奏议》之后附录若干首。《皇明经世文编》辑录有《马端肃公奏疏》3卷。
亲属成员
儿子:马璁,曾以乡贡之士身份在吏部待选。马玠,曾因“主使殴人至死”的罪名险些被处死,后经孝宗下诏宽宥。
文献记载
《左柱国太师端肃公传》
《左柱国、太师马公行略》
《吏部尚书马公文升传》
《国琛集·下卷》
《今献备遗·卷三十一》
《名卿绩纪·卷二》
《续藏书·卷十六·太师马端肃公传》
《广名将传》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一·平固原盗》
《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弘治君臣》
《罪惟录·列传卷十一上》
《尧山堂外纪·卷九十·国朝》
《明史·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七十》
人物争议
历史学家马以愚、白寿彝在《中国回教史鉴》、《回教先正事略》、《回族人物志》、《中国通史》中,将马文升家族的族籍定为回族,而研究少数民族史的几位专家、学者均在他们主编的少数民族史、大辞典和传记中采用其说,但马善田在《对河南禹州明代“五朝元老”马文升家族为回族一说的质疑》中反对此观,从正史、地方志、家谱等文献记载和其后裔的反映中,证明马文升家族为回族一说证据不足。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明朝状元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明初道士
明朝官员
明清小说四大家
明朝第四位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第七子
明朝开国皇帝
泗阳人物
明代官员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