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黄峨简介—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女诗人、杨慎夫人

明朝人物
黄峨个人介绍资料
黄峨
中文名:黄峨 
别    名:黄安人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四川遂宁
出生日期:1498
逝世日期:1569
职    业:文学家
信    仰:儒学
主要成就: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代表作品:《闺中即事》
丈    夫:杨慎
黄峨(1498-1569),明代蜀中才女、文学家,字秀眉,四川遂宁人(今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明南京工部尚书黄珂之女。黄峨为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之妻,人称“黄安人”。能诗词,散曲尤有名。所作有《杨夫人乐府》,其中多与杨慎《陶情乐府》所收者相混,近人将两人之作合编为《杨升庵夫妇散曲》,又有《杨状元妻诗集》。
黄峨与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并称“蜀中四大才女”。
人物生平
黄峨(1498-1569)明女文学家,字秀眉,明朝工部尚书黄珂之女。少年时其诗名已为时人所知。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与新都状元、翰林院修撰杨慎(升庵)结为伉丽。婚后居新都桂湖之滨的榴阁。次年,随杨慎回京。世宗嘉靖三年(1524),杨氏父子在“议大礼”的政争中,忤触嘉靖,杨慎两受“廷杖”,后被谪戊云南永昌卫。她回到新都居处。其间以诗词寄情,她的《黄莺儿》词四阕最为感人。五年,杨慎回家探父病,获允同赴云南戊所。八年,杨慎夫妇由戊所奔父丧,后升庵返戊所,她独居榴阁。此期间写有深情感人的《寄处》诗:“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隆庆三年(1569)病逝与杨慎合葬。
杨黄之恋
明弘治十一年(1498),黄峨诞生在遂宁县的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黄珂,字鸣玉,成化二十年(1484)举进士,初授农阳(今湖南汉寿县)知县,由于他吏治精勤,升迁为御史,在京供职,母亲聂氏,为黄梅(今属湖北省)县尉聂新的女儿,知书识礼,严于家教,她既是黄峨的慈母,又是黄峨的启蒙老师。黄峨自幼聪明伶俐,在母亲的教导下,谨守闺训,好学上进,写得一手好字,弹得一手好琴,而对于做诗文、填词曲更有着高深的造诣。她在《闺中即事》一诗中写道: 金钗笑刺红窗纸,引入梅花一线香;蝼蚁也怜春色早,倒拖花瓣上东墙。
由此可见,黄峨这位天真烂漫的少女,不堪闺中寂寞,向往春日美景;观察生活细致,写作技巧高明。因此,长辈们十分器重她,常指导她比喻为东汉时的女才子班昭。
正德四年(1509),黄珂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县)。因延绥为明代九个边镇之一,战事频繁,故家眷仍留在京城。正德六年(1511)春,鞑靼首领亦不刺侵入河套地区,黄珂带兵一举击溃入侵者后,派人回京报捷。这时,恰逢当朝首辅杨廷和的大公子杨升庵考中状元,明武宗钦赐朝服冠带,授官翰林院修撰。黄珂与杨廷和在朝共事多年,早结为道义之交,两家关系甚为密切,升庵谢过皇恩,拜了主考后,本应拜见黄珂这样的长辈。因黄珂不在家,故仅派人给黄府送去一张拜贴。这时的黄峨,已有十二岁,她听说杨世史金榜题名,独占鳌头,心里非常倾慕,从而激励着她更加勤奋地读书。
这年秋天,黄珂奉调回京,任户都右侍郎,接着升迁为刑部左侍郎。正德九年(1514)再升迁为南京右都御史,不久又拜为南京工部尚书。黄珂的连连升迁,却解脱不了一桩心事:女儿黄峨已到及笄之年,品貌端庄,才艺超群,前来求婚的显贵子弟,风流少年络绎不绝,但黄峨一再向父亲表明心迹,一定要选择象杨升庵那样学识渊博,志趣高尚的郎君。尚书疼爱女儿,常为黄峨的终身大事没有订下而忧虑。后来,黄珂有感于朝廷腐败和年事高迈,便辞官不做,携带家眷回到老家遂宁。冬去春来,在遂宁的闺阁之中,黄峨忆及京城旧事,遂调动琴弦,弹唱了新作的《玉堂客》散曲,抒发了她对昔日亲朋好友的眷迹之情:
东风芳草竟芊绵,何处是王孙故园?梦断魂劳人又远,对花枝,空忆当年……
后来,杨升庵读到这道散曲,对黄峨的才情赞叹不已。
正德十二年(1517)明武宗终日游乐,不理朝政,杨升庵忧国忧民,上疏劝谏,未被采纳,遂以养病为名,回到新都,读书自娱。不久,升庵的原配夫人王氏病故。次年,升庵得知聪明有才、美丽多情的黄峨年过二十尚未许人,便征得父亲的同意,遣人做媒。黄杨二家交谊深厚,门当户对,一说即成。于是,升庵备办丰厚的聘礼,亲往遂宁迎娶黄峨。当彩轿到了新都,倾城震动,人们都争先恐后来看这位“尚书女儿知府妹、宰相媳妇状元妻”的绰约丰姿。
黄峨和升庵住在状元府西端的榴阁,这里濒临桂湖,环境清幽,经庭院中栽种石榴树而得名。他们乐度新婚之际,正值红榴怒放之期。喜看枝头,绯花掩映,朵朵如霞,这怎不激起黄峨的诗情!她展笺命笔,写出了情意缠绵的《庭榴》诗:
移来西域种多奇,槛外绯花掩映时。不为秋深能结实,肯于夏半烂生姿。
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朵朵如霞明照眼,晚凉相对更相宜。
在古代,石榴籽粒众多,象征婚后子女繁衍。黄峨托物抒怀,自比榴树,以含蓄的语言,巧妙的譬喻,向升庵倾注了火热的纯真的爱情。
黄峨是一位教养深厚、卓识远大的妇女。她珍惜光阴,注重学问,常和升庵一起吟诗论文,弹琴作画,切磋砥砺,孜孜不倦。她关心国事,考究民瘼,竭力鼓励升庵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第二年秋天,当他们观赏了桂湖馨芬娇艳的桂花之后,黄峨便陪同升庵,告别故乡到京复职。
江陵惜别
黄峨在京城的官邸里,成为升庵的有力内助,夫妻生活倒也惬意。第二年暮春,淫乐无度的明武宗死去,因为他没有儿子,便由在安陆州(治所在今湖北钟祥县)的堂弟朱厚聪继皇帝位,即后来的明世宗。明世宗登位不久,就想把他亡故的父亲兴献王尊为“皇考”,享祀太庙。这个与明朝皇家礼法相违背的决定,遭到了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派的竭力反对,争议相持不下。明世宗为了提高皇权,扶持自己的势力,便将这次“议大礼事件作为打击内阁派的机会。嘉靖三年(1524)二月,内阁首辅杨廷和被迫辞职还乡;七月,明世宗更肆无忌禅地迫害议礼诸臣。他派出锦衣卫,将聚众请愿、竭力抗争、勇头邪恶的杨升庵等一百九十人囚入监狱。杨升庵两次受到廷杖,死而复生,最后被谪戍云南永昌卫。秋风萧瑟,寒气逼人。杨升庵身披红色的囚衣,项系沉重的枷锁,带头被廷杖后的创伤由解差押送出京城。他从潞河登舟南下,连和家人告别的机会也没有。黄峨听到这不幸的消息,肝肠寸断,悲愤满腔。她急忙收拾行装,带领仆人,赶到渡口,誓与丈夫同生死,共患难。黄峨、升庵乘船沿着北运河向南行驶,在黄峨的精心护理下,升庵的杖伤逐渐好转。可是,升庵被害充军,朝廷中的奸佞们还不善罢甘休。“荒村聚豺虎,夹岸鸣蛟鼍“。他们又派遣刺客,伺机暗害升庵。黄峨早有提防,加意保护,刺客们从京城跟到千里以外的山东临清,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只好悻悻离去。
“畏途险已出,胜地心犹惊“。船行一月,升庵、黄峨来到灯红酒绿的秦淮河和美丽繁华的杨州府。他们心有余悸,无意赏玩,径直驶南京而去。南京这座明太祖朱元璋开国时的都城,杨升庵有许多友人宦游于此。他们得知升庵惨遭迫害,倍加同情,特备下美酒佳肴,聚会雨花台上,举觞畅饮,一抒情怀。然后,黄峨偕升庵溯长江西上,顶风破浪,路过李太白捉月的采石矶、白居易落泪的浔阳江、苏轼谪居的黄州、屈子行吟的洞庭等处。当黄峨提起这些忧国忧民、才华满腹、壮志未酬的古代文化名人时,更激励着升庵的逆境中奋进的决心。隆冬时节,船已行至江陵(今属湖北省),升庵将从这里起岸,经湖南、贵州到云南。此后山川险恶,道路崎岖,升庵不忍累及爱妻,坚持要黄峨顺长江回蜀。“江陵初解帆,仓皇理征衫,家人从此别,客泪不可缄”。升庵与黄峨即将离别,他们冒着朔风飞雪,立于江陵古渡,难分难舍,悲泪纵横。升庵触景生情,作了《临江仙.江陵别内》: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桌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岛,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黄峨读罢此词,悲痛欲绝,纵有万语千言,也不知从何说,从何写了,她在回蜀途中,心潮起伏,难以安定。忽然,她情思奔放,一口气写下了《罗江怨·阁情》四首,其一云:
空庭月影斜,东方亮也。金鸡惊散枕边蝶。长亭十里、阳关三叠,相思相见何年月。泪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结,鸳鸢被冷雕鞍热。
黄峨这首用血和泪写成的散曲,追忆了她与升庵在江陵惜别的景况和心情,读起来感人至深。
情寄滇南
黄峨回到新都,静居榴阁。她强压悲愤,茹苦含辛,孝敬公婆,教哺子侄,为远谪在外的升庵操持家务,排难分忧。中秋节到了,黄峨孑然一身,来到桂湖,见升庵沿湖种植的桂树正绽蕊飘香,她触景生情,想起了往事: 就在升庵到京复职的那年中秋之夜,夫妻二人在桂湖赏月。他们偎依湖边,一对倩影倒映水中,和桂影一起晃动着。她油然地吟诵出友人泸雍所作的《桂湖夜月》:“月白湖光净,波寒桂影繁,人间与天上,两树本同根”。她借此诗表达了与升庵相依相存,天上人间,永不离分的的愿望。就在那时,升庵摘一枝金桂花插上黄峨乌黑的发髻,随即口占道:“银汉无声下玉霜,素娥青女斗新妆;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黄峨高兴地将此诗记下,题为《桂林一枝》……现在,景物依旧,升庵去远,黄峨怎不思念啊!
秋更深了。桂湖风雨连绵、桂花摇落,黄峨登上城垣,遥望南天,顿添惆怅。她回到榴阁,以深沉的思念之情,写下了长为艺林传诵的《黄莺儿》散曲:
积雨酿春寒,看繁花树残。泥途江眼登临倦,云山几盘,江流几湾,天涯极目空肠断。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
后来,升庵读到这首情深意远、字字佳绝的散曲,倍加赞赏,他不甘落后于夫人,乃用心计,另外和作了三首《黄莺儿》。结果,每首的意境和字句都赶不上黄峨所作的,真真愧煞了这位状元郎。
嘉靖五年(1526),被迫辞职还乡的杨廷和担忧国事,思念儿子,忧思成疾,病势沉重。升庵闻讯,回蜀探望,当父亲痊愈后,黄峨便随同升庵,跋涉千山万水,去到云南连陲,成为升庵讲学、著书的好帮手。他们生活虽然淡泊,但夫妻同甘共苦,互相体贴,并常以词曲唱和,交流心声。
黄峨唱道:
休教莺语学蛮声,万里长途辛苦行。迢迢远别情,盈盈太瘦生。
升庵和道:
休教眉黛扫蛮烟,同上高楼望远天。天涯新同悬,故乡何处边。
过了三年,杨廷和病故,黄峨回蜀挑起了家庭重担。暑往寒来,花前月下,她怎不思念千里外的亲人?飞雁不到,锦书难寄,升庵何年才能被赦归来啊!黄峨声泪俱下,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寄外》诗:
雁飞曾不度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朝花柳妄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日归日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远在滇海之涯的杨升庵,“辞家衣线绽,去国履痕穿”,以何赏不思念黄峨这位贤淑而有才情的妻子呢!他接连写了《画眉关忆内》、《青蛉行·寄内》、《离思行》等诗篇,发出了“易求海上琼枝树,难得阁中锦字书”、“相思离恨知多少,烦恼凄凉有万千”的哀叹。在明世宗的严密控制下,升庵被赦还的机会十分渺茫。黄峨由盼望而失望,最后只有自我安慰了。她在《寄升庵》一诗中写道: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
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诗中说,黄峨强压自己长期思念亲人的感情,后来连书信也懒寄了,应当是升庵永远回不来了。
桂湖流韵
杨升庵在云南流放期间,著书讲学,传播文化,受到了各族人民的爱戴,但为封建统治者所不容。根据明朝的律例,罪犯年满七十即可归休,不再服役。可是,当白发苍苍的升庵老人七十岁归蜀不久,又被明世宗的鹰犬派遣四名指挥将他抓回云南。升庵悲愤到极点,不到半年,即含恨死在一座古庙中。 噩耗传来,黄峨悲伤万状,泣不成声。她不惜以花甲之年,赢弱之身,徒步赴云南奔丧。走到泸州,遇上升庵的灵柩,她仿照南北朝才女刘令娴的《祭夫文》自作哀章,词语凄怆哀惋,闻者无不垂泪。灵柩运抵新都,家庭中人和亲戚朋友都主张厚葬升庵。黄峨料到凶残的明世宗连死了的升庵也是不会轻易放过的,便力排众议,强忍悲恸,以简单的丧仪装敛了升庵的遗体。不久,明世宗果然派人来查验,见死去的杨升庵穿戴着戍卒的衣帽静躺棺内,一副服罪的样子,也就不好再刁难了。众人从心里佩服和赞赏黄峨有先见之明。这时,黄峨忆及夫妻一往情深和升庵生前死后的不幸遭遇,悲泣不止。次年冬天,黄峨将升庵附葬在新都西郊其祖父杨春墓的左边。
嘉靖四十五年(1565)十二月,明世宗晏驾,由裕王朱载垕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庆。他颁发世宗遗诏,宽赦“议大礼”获罪诸臣:活着的召用,死的抚恤,被关押的开释复职。升庵已死七年,被恢复原官,并追赠为光禄寺少卿,后来又谥封为文宪公。黄峨也由安人晋封为宜人。隆庆三年(1569),黄峨病故。她和升庵一样,出活了七十一岁,并实现了与丈夫“生同心,死同穴”的誓愿。
文学成就
黄峨能文工诗,更擅词曲,这早见于与之同时而略晚的朱孟震《续玉笥诗谈》:“博通经史,能诗文,善书札。”但诗不多作,亦不存稿。而其词曲,则比诗作为多。她的许多诗还辗转传抄,分别散收于明、清人集中。至于黄峨作品以集名,则始见于《杨状元妻诗集》一卷。这是隆庆四年(1570)俞宪刻本,辑入《盛明百家诗选后编》,但仅诗三首,曲一支。《杨夫人乐府词余》五卷,署万历戊申(即三十六年,公元1608),杨禹声刻本。《杨夫人词曲》五卷,著录于《明史·艺文志》,未见其书。《杨夫人曲》三卷,民国十八年(1929)任中敏编校,与《升庵陶情乐府》合编为《杨升庵夫妇散曲》,商务印书馆排印。《黄夫人乐府》四卷,乃民国二十五年(1936)黄缘芳编校,与《升庵先生乐府》四卷合订为《升庵夫妇乐府》,由中华书局排印。卢前《饮虹簃》也收入黄峨作品,名《杨夫人乐府》。以上专集,内容都大同小异,有的还辑录诸家评论。此外,《锦字书》一卷,书目仅见于清初王士禄《然脂集例》。 对于黄峨的作品,早有异议:认为有传抄之误;有疑为升庵代作;有书贾牟利而杜撰,以淫亵词标新立异。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她的词曲,好多都同杨升庵的作品混在一起,很难辨别,这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黄峨作品的内容,历来论者都只提到她写个人离情别绪,幽怀怨致。然而仔细吟读,在个人幽怨中,也不乏具有社会意义的词章。
历来对黄峨的作品,评价都很高。万历版《杨夫人乐府词余》序中,称她“才情甚富,不让易安、淑真”。徐文长称赞她。“旨趣闲雅,风致翩翩,填词用韵,天然合律”。“积雨酿春寒”这阕《黄莺儿》,被明代骚隐居士《衡曲尘谈》誉为“字字绝佳”。王世贞《艺苑卮言》说《寄外》一律和《黄莺儿》一词,“升庵别和三词,俱不能胜”。
黄峨的才德都堪称颂,人品高尚。钱谦益《历朝诗集小传》说她“闺门肃穆,用修亦敬惮”。故升庵为她祝寿,有“女洙泗、闺邹鲁”之辞。洙泗、邹鲁,代指孔孟。升庵是把她作为女中圣贤来尊敬的。
杨升庵有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夫人,又何止“郎才女貌”而已?徐文长赞颂他们夫妇“著述甲士林”,“才艺冠女班”,这实在是历史上罕见的。黄峨同杨升庵一样,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也该得到应有的地位。
作品赏析
《苦雨》
《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开场词①
积雨酿轻寒,②
看繁花树树残。
泥途满眼登临倦。
云山几盘,
江流几湾,
天涯极目空肠断。
寄书难,
无情征雁,
飞不到滇南。
注释:
①此曲牌属南商调,句式为五六七、四四七、三四五、共九句八韵。
②酿:此处这造成的意思。
品评:
黄峨与杨慎分别达三十年之久,她对丈夫的苦苦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她在一首《寄外》曲中说:“金鸡惊散枕边蝶”,与杨慎的[黄莺儿]曲对照来读,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一首题为《苦雨》的小令,情景结合,抒写她思念夫婿的愁苦,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全曲九句,每三句可分为一层。第一层写主人公所为。其中一、二句写“积雨”所造成的花木凋零、道路泥泞的景况,起到渲染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第三句写主人公临途远眺、翘首伫立的场面,才触到作品的主旨。一个“倦”字,可见痴情的“她”不知已期待了多久,她就象一尊“望夫石”,沉默着,企盼着。第二层写主人公所见。“云山几盘,江流几湾”,象征着阻隔在她与丈夫之间的万水千山。然而望断天涯无觅处,“空肠断”三字,见出多少哀怨,多少失望,多少痛苦!第三层写主人公所想。盼人不归,只有靠鸿雁传书了。但自古以来,便有“雁飞衡阳不到郴”之说,更何况“滇南”那样遥远的地方呢!“无情”二字,真是痛极而怨,错怪候鸟了。三层之间环环相扣,情感层层推进,真挚感人。语言缠绵悲切,而又凝炼含蓄,代表了黄峨作品的主要风格。据说杨用修写曲以和,不能胜。
《卷帘雁儿落》之三
卷帘雁儿落①
难离别,情万千。眠孤枕,愁人伴。闲庭小院深,关河②传信远。鱼和雁天南,看明月中肠断。
注释:
①卷帘雁儿落:曲牌名,属小令。
②关河:关山江河。此处是路途遥远的意思。
译文:
与你分别是那样难舍难分,情真意切
到如今,只留下我一个人抱着孤枕
无人相伴,孤影随着人行
清静的庭院冷落阴森森
远隔千山万水,难以传信
鱼和雁被分割在天南地北
遥望天空的明月我肝肠寸断
赏析:
这支散曲写女主人在孤寂中,对长久外出而未归家的亲人的思念。 曲作由回忆离别时的难忘难弃情景入手。句中“万千”即“无穷尽”之意,这既是对离情的概括,又饱含着引人遐想的无穷意味。接着写别后自己的生活及对离人的思念。“眠孤枕”、“闲庭小院深”写自己孤寂一人,在阴冷落的家中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无援无助的生活。句中“闲”、“深”既写出庭院冷落、亲朋故旧极少来往,更含有处境孤凄、无援无助的意思。句中的闲深既写出庭院的冷落,亲朋友故旧极少过往,更含有处境孤凄,无援无助的意思。关河传信远,长久的离别,本想寄书问语,要远隔千山万水。句中的远表明传递消息的艰难,鱼和雁天南,借鱼雁传书吧,又天南地北,根本办不到,怎么寄托自己的相思呢?看明月中肠断,只希望天空的明月将自己的思念捎给远在天涯的亲人。作者用此浪漫的词句,形象地表达出女主人无可奈何,悲苦至极的情状。
这支小令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无过多的写景而将女主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读来感人至深。
《天净沙》
哥哥大大娟娟,风风韵韵般般,
刻刻时时盼盼,心心原原,
双双对对鹣鹣!
娟娟大大哥哥,婷婷弱弱多多,
件件堪堪可可,藏藏躲躲,
哜哜世世婆婆。
赏析:全篇用叠词,音韵偕调,节奏鲜明,风致翩翩,妙趣横生。
后世纪念
《黄峨传奇》
《黄峨传奇》,遂宁胡雪松著,绵阳古蜀画院绘,共计一套6册。
蜀中四大才女
蜀中四大才女,指的是四川历史上最著名的四位女子,她们分别是: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峨。
卓文君:卓王孙之女,司马相如之妻。
卓文君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之女,好音律,新寡家居。丧夫后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
薛涛(770-832),字洪度。其父薛郧是一京都小吏,安史之乱后居成都,薛涛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出生。 薛涛幼时即显过人天赋,八岁能诗,其父曾以“咏梧桐”为题,吟了两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即对:“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涛的对句似乎预示了她一生的命运。十四岁时,薛郧逝世,薛涛与母亲裴氏相依为命,迫于生计,薛涛凭自已过人的美貌及精诗文、通音律的才情开始在欢乐场上侍酒赋诗、弹唱娱客,被称为“诗伎”。
花蕊夫人,后蜀皇帝孟昶的贵妃,五代十国时期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姓徐,一说姓费。幼能文,尤长于宫词。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
黄娥,明代女文学家,字秀眉,四川省遂宁市西眉镇(今属遂宁安居区)人。状元杨慎之妻,世称黄安人、黄夫人。父珂官工部尚书,自幼博通经史,能诗文,擅书札。政德十四年(1519)与杨慎结婚不久,慎谪守云。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明朝状元
明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明初道士
明朝官员
明清小说四大家
明朝第四位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第七子
明朝开国皇帝
泗阳人物
明代官员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