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秦景公简介-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秦桓公之子

春秋战国
秦景公个人介绍资料
秦景公
本名:嬴石
别名:秦景公
所处时代:春秋
民族族群:华夏族
逝世日期:公元前 537年
在位时间:前577年—前537年
谥号:景公
秦景公(?―公元前537年),嬴姓,赵氏,名石,秦桓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在位。
秦景公治理秦国长达39年,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他的墓地秦公一号大墓公然采用天子葬仪,面积达5334平方米,1976年在陕西凤翔县南指挥村被发现,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
秦景公向士鞅询问晋国的大夫谁会先灭亡,士鞅回答说是栾氏。秦景公派庶长鲍、庶长武率兵救援郑国。为报栎之战战败之仇,前559年,晋悼公派荀偃率领鲁国叔孙豹、齐国崔杼、宋国华阅、仲江、卫国北宫括、郑国公孙虿、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郳国攻打秦国,诸侯联军到达泾河后却不肯渡河,叔向会见叔孙豹后,鲁国、莒国先率军渡河。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秦桓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77年),秦桓公去世,其子秦景公继位。
秦景公十三年(公元前564年),秦景公派士雃向楚国请求援军攻打晋国,子囊以晋强秦弱为由劝说楚共王不要出兵,楚共王不听。同年秋,楚共王驻兵在武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北)作为秦国的援军,秦国随后攻打晋国,晋国国内正遭受饥荒,无力反击。作为报复,晋悼公于次年派荀罃攻打秦国。
栎之战
秦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62年),楚共王率军攻打郑国,并派派子囊向秦国求援,秦景公派右大夫詹率军救援,郑简公背弃与晋国的同盟,与楚国结盟。同年,楚国与郑国派兵攻打晋国的盟国宋国,晋国率领诸侯联军救援宋国。秦景公派庶长鲍、庶长武率兵救援郑国。庶长鲍先进入晋国国境,晋军守将士鲂因为秦军人少而放松警惕。庶长武从辅氏(今陕西省大荔县)渡过黄河,同庶长鲍夹击晋军,秦军与晋军在栎地(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南)交战,晋军大败。
为报复晋国攻打郑国,公元前561年,楚国派子囊,秦国派庶长无地在杨梁(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会师,攻打宋国。同年,楚共王派司马子庚到秦国聘问,以感谢秦景公将女儿嫁给楚国。
迁延之役
为报栎之战战败之仇,秦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晋悼公派荀偃率领鲁国叔孙豹、齐国崔杼、宋国华阅、仲江、卫国北宫括、郑国公孙虿、曹国、莒国、邾国、滕国、薛国、杞国、郳国攻打秦国,诸侯联军到达泾河后却不肯渡河,叔向会见叔孙豹后,鲁国、莒国先率军渡河。在公孙虿和北宫括的劝说下,诸侯联军渡过泾河后驻扎。秦国人在泾河上游放置毒药,诸侯联军死伤惨重。在公孙虿的激励下,晋军主将荀偃下令填平取水的井,拆毁做饭的炉灶,诸侯联军到达棫林(今陕西省华县东)后撤军。晋国将领栾针和士鞅冲入秦军营中,栾针战死,栾黡因其弟栾针之死迁怒于士鞅,士鞅被迫出奔秦国。
秦景公向士鞅询问晋国的大夫谁会先灭亡,士鞅回答说是栾氏。秦景公说:“是因为栾黡骄横的缘故吗?”士鞅回答说:“是的,栾黡太骄横了,但祸患恐怕要降落在栾盈身上。”秦景公为他为何,士鞅回答说:“栾书的恩德还留在百姓中间,而栾黡积累了太多的怨恨。到了栾盈一代,栾盈的恩德还没能积累,栾书一代的恩德早就消耗完了,所以栾氏灭亡应该在栾盈一代。”秦景公认为士鞅说的话很有见地,就让士鞅返回晋国,并请求晋悼公恢复了他原来的职位。
诸侯和谈
晋悼公死后,秦晋两国都想结束战争,于是两国开始和谈。为此,秦景公公元前549年,晋平公派韩起到秦国结盟,秦景公也派后子针到晋国结盟,但双方存在分歧,同意罢兵休战而未结盟。公元前547年,秦国再派后子针到晋国重新结盟。同年夏,楚国、秦国联合攻打吴国,到达雩娄(今河南省商城县东北),得知吴国早有防备后退兵。秦楚联军趁机攻打郑国,击败郑国军队,一直打到城麇。楚国俘虏了皇颉和印堇父,楚国押送皇颉回国,将印堇父交给秦军。子太叔按照子产的吩咐,用礼品赎回了印堇父。
秦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召集诸侯举行弭兵之盟,派使者通报秦国,但秦国没有派使者参加会盟。
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541年),秦景公的同母弟弟后子针因为有人说坏话诬陷他,他害怕被杀,于是逃奔到晋国,逃走时带着锱重车上千辆。晋平公说:“您这样富有,为什么还要逃亡呢?”后子针回答说:“秦君无道,我害怕被杀害,想等到他的继承人继位后再回去。”
去世
秦景公四十年(公元前537年),秦景公去世,葬于丘里南,其子秦哀公继位。同年,后子针回到秦国。
历史评价
后子针(秦景公同母弟):“秦公无道。”
家族成员
祖父:秦共公
父亲:秦桓公
弟弟:后子针(秦景公同母弟)
儿子:秦哀公
史籍记载
《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
景公陵墓
陵墓简介
缔造了中华第一个统一帝国的秦人,一直以来都格外引人注目。关于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王朝时代,秦人的祖先那时还是一个部落,游牧于广袤无垠的西北塞外边陲。
他们后来来到今天的咸阳一带,经过残酷征战, 最终霸中原、灭六国、统一中华。从秦襄公算起,其间,经30多代统治者,历时600余年。自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被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就开始寻找秦人东进的踪迹,他们经过许多挫折终于在陕西凤翔(秦早期都城雍城)发现了早期秦公陵园区。史书的残篇,勾勒了一个秦人东进的大致路线,但具体走过今天的什么地方,一直缺乏考古实证。雍城的发现,给人们带来不小的惊喜,毕竟,这里曾留下了秦人250年的岁月。这个巨大墓葬,给了考古专家更多的希望。
秦公一号大墓
据史书记载,秦国包括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婴,共有36代国君,其中19代建都雍城(今凤翔),长达294年。位于雍水河西面的三畸原,当时称作“北园”,距秦都雍城约6公里。这里地势坦荡,林木葱郁,地表距地下水位深度约80-100米,适宜营造大型墓葬,故被秦国统治者一眼选中,定为秦公陵园区。
现已探明,秦公陵园区南北宽3公里,东西长7公里,占地面积达2万多公顷,比河南安阳殷王陵区总面积大180倍。陵区四周有绵亘10多公里的大型护陵壕环绕。发现的43座大墓中,有18座“中”字形秦公大墓,3座“甲”字形大墓和若干中小陵墓,背西面东,呈雁翎形排列,规模宏大,气势非凡。
“中”字形大墓中,最大的一座是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其规模之大令人震惊,全长300米,其中墓室长60米,宽40米。深24.5米,总面积达5334平方米。比河南安阳侯家庄商代国王陵大10倍,比湖南长沙西汉马王堆一号大墓大20倍!从墓道的一端望去,这座大墓像一条幽深的峡谷,正如《诗经·黄鸟》说的:“临某穴,惴惴其憷”,使人惊叹大墓的深邃,充分反映了当时秦国经济的发达,国力的雄强和奴隶的劳役之苦。
历经十年开掘,直到1986年,在墓室中部,主棺棺顶才露出土面陵区一号大墓呈现在人们眼前。
墓中发掘出了一块铭文,上面记载了秦王族是黄帝之后。
秦公一号大墓虽遭严重盗扰,但仍出土了300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最重大的刻有290多个篆文的石磬有“天子郾喜,龚桓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鼐”的字样。帝颛顼号高阳,是黄帝的孙子,这有力地证明了秦人的族属为华夏族,与《史记》的记载是一致的。
此外,出土的3000余件极为精美的金器、玉器、铁器、石器和骨器,充分反映出秦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从而否定了历来认为的“秦国生产力落后”,“秦国奴隶制统治薄弱”等论点。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秦国历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发掘意义
构成主棺的东、西壁及棺底、盖的所有南北向柏木,两端均有榫头伸 出,在主棺南北两侧,凑成长方形的如同柜子一般的形制。这便是黄肠题凑———周朝天子的丧葬规范。这一发现,证明了秦人不从周礼,大胆越制的气魄。
由于盗扰,当考古人员打开棺盖后,在其主棺内,只发现了一段股骨,除此之外,棺内空空如也。但是接下来的发现就有着突破性的意义。考古队员清理出的另外一些石头残片,发现他们是石磬,一种古代乐器,而且,在石磬边缘,竟然有铭文。
早先试图在青铜器上寻找的铭文,意外地出现在了石磬上。铭文后来被小心拓印下来。专家破解的结果,认定铭文记载了一次宫廷宴乐活动,大墓的主人,是活动的召集者。铭文里“共桓是嗣”几个字,说明了他的身份。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共桓是嗣”就是说共公和桓公的继承人,那么按照这个推测的话,它的继承人就是景公。
躺在黄肠题凑内这个巨大棺木里的墓主,身世终于被人们破解。景公是秦第14代统治者,秦始皇嬴政的第15代先祖,自公元前577年起,在位40年。
那时的秦国,已在雍城雄据百年,国力也日渐强大,从景公死后使用周天子才可享用的黄肠题凑葬式,可见秦的雄心,已经超出关中一带。
景公墓后来被称为秦公一号大墓。至此,这个中国迄今发掘的最大古墓,身世终于大白天下。
秦景公大墓的发掘证明了秦人乃华夏后裔,其中一个编磬上铭文“高阳有灵,四方以鼐”,帝颛顼号高阳,是黄帝的孙子,这与《史记》的记载一致。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秦国名将
战国时期纵横家
战国谋略大师,连横破局者
齐国的复国之君、艰难时局下的守成者
赵国发展进程中的开拓之君
战国时期军事奇才,兵家圣手
齐国发展的稳健推动者、承前启后的守成之君
拨乱反正,开启燕国振兴之路的关键君主
战国初期魏国名将
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卫国商人
命运多舛的傀儡君主
志大才疏的扩张主义者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