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黄福祥

公元1896年-1964年

黄福祥公元1896年-1964年 广西自治区 > 百色田林人物

黄福祥(1896~1964年),男,壮族,八桂乡平六村人,黄永贵第三子,是北路壮剧的一代名师。

他自小跟父学戏,三次进武术班学拳术,受过本地、德保、贵州武术师的教授。16岁便懂得绘制戏服,并正式登台演出。他功底深厚,生、旦、文、武全能,唱、做、念、打俱佳,既继承前人的技艺,又有创新程式,是北路壮剧艺术传渡师。

他演过满腹韬略、重情笃义、善良机敏的侬智高,演过潇洒儒雅的《卜牙歌》,演过花木兰、穆桂英、樊梨花、杨金花等。文场武功,娴熟自如,因而被群众誉为“樊梨花”。

他在表演艺术、舞美和伴奏方面不断革新。强调艺术美,动作花俏,多变化。北路壮剧的主要伴奏乐器—马骨胡,原奏的是半反线,他改为大反线(叫“全反”)伴奏,增强了表现力。在唱腔上,创作出“正调慢板”、“丑角调”等唱腔。绘制戏服不断创新,他中年时曾到南宁参加美术比赛,荣获“龙凤高名”称号。

他先后在县内的平六、乐里、旧州、百文、启华、百达、八渡、八车、者利、六丹、八修、汪屯、洞坚、洞弄、百逢、冷屯、小榄、者云、门屯,百色县的者架,云南省富宁县的那良、灯河、平这等地教出20多个戏班。民国3年(1914年)冬,他到旧州组织“螺阳剧社”,组织女演员参加演出,集名角于一台,共同切磋琢磨,台下钻研,台上实践,两个月时间,排练出《二下南唐》 、《仁宗不认母》、《包公怒斩武王叔》、《六国封将》等剧目。4年春, 经由西隆县前往贵州省的巴结、央坝等巡回演出。5年,黄福祥和其兄黄福兴,应邀到云南省富宁县的那吉、 灯河两村教戏, 传过的声腔有“过场”、“梳妆调”、“正调”、“卜牙”、“喊板”,剧目有《三娘教子》、《瞒官上任》、《二度梅》等。他带过不少徒弟,比较出名的有卢福海、闭克坚。他鼓励闭克坚为家乡戏作毕生努力,把手抄的36个剧本以及他父亲所传的《台符》和《太平春》唱本交给闭克坚。“文革”中,36个剧本被烧毁,只有《太平春》、《台符》和剧本《侬智高》(不全)留下来。

解放后,他参加过县、地区、自治区文艺会演。1955年,主编《鲤鱼姑娘》,获县会演奖。后与韦苇改编《百鸟衣》,参加在南宁举行的桂西壮族自治州文艺会演,获优秀节目奖。

1956年到右江壮剧团任艺术指导。1957年出席自治州在德保召开的壮剧座谈会。1959~1961年,任县文艺学校教师。其间,编出现代剧目《甘明亮》,参加地区业余文艺会演,取得成功。《右江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热情赞扬,还发了编导黄福祥的采访记。1963年,他的马骨胡独奏荣获地区“民乐特等奖”。1964年10月,这位北路壮剧名师与世长辞。

  同年(公元1896年)出生的名人:谢宗铿

  • 黄祖舜 (1100~1165) 宋朝宰相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 上一篇:黄从善下一篇:劳建业
    吉林省委书记
    南宋学者,朱熹理学的继承人
    原国务院原副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
    革命烈士
    经济学家,教育家
    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实干家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
    大中华国际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
    铁骨铮铮的革命先驱与建设功臣
    宝安区人物
    公元1920年-1952年
    广西自治区百色田林人物
    公元1912年-1953年
    广西自治区百色田林人物
    公元1910年-1940年
    广西自治区百色田林人物
    公元1855年-1914年
    广西自治区百色田林人物
    公元1928年-1980年
    广西自治区百色田林人物
    公元1910年-1940年
    广西自治区百色田林人物
    公元1925年-1992年
    广西自治区百色田林人物
    公元1888年-1950年,革命烈士
    广西自治区百色田林人物
    公元1903年-1973年
    广西自治区百色田林人物
    公元1925年-1952年
    广西自治区百色田林人物
    田林
    广西自治区百色田林人物
    公元1896年-1964年
    广西自治区百色田林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