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网红到“争议符号”:Eugenia Cooney的极端人生轨迹 在社交媒体与“瘦文化”交织的现代社会,Eugenia Cooney(尤金妮娅·库尼)的名字始终与争议相伴。她因极瘦的体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从一名普通的美妆博主,到被贴上“世界上最瘦的女人”标签,其人生轨迹不仅折射出网络时代的流量狂欢,更隐藏着与心理疾病的漫长拉锯。 #### 一、早年生活与网红之路的开启 Eugenia Cooney于1994年7月27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成长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母从事教育行业,家庭氛围相对宽松。她自幼对艺术和时尚有着浓厚兴趣,尤其喜欢绘画与化妆,中学时便常常为同学设计妆容,是朋友圈里公认的“美妆达人”。 2011年,17岁的Eugenia注册了YouTube账号,起初只是分享日常妆容教程和穿搭技巧。她有着典型的西方少女长相:金发碧眼,五官精致,镜头前的她语速轻快,笑容甜美,很快积累了第一批粉丝。2013年,她同步开通Instagram账号,发布穿搭照片和生活片段,凭借清新的风格和“少女感”外形,粉丝数在两年内突破10万,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 那时的Eugenia体型正常,身高168cm的她体重约55公斤,镜头里的她活力满满,会分享自己喜欢的甜点,也会吐槽学校的食堂。她曾在视频里说:“我觉得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吃好吃的、开心生活,才是最棒的。”这段时期的她,与普通少女并无二致,对未来的规划是“成为一名化妆师或时尚博主”。 #### 二、体型骤变:从“纤瘦”到“极端”的转折 2015年是Eugenia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她的视频风格开始变化——妆容越来越浓,眼神却愈发空洞,更引人注目的是她的体型:原本匀称的身材迅速消瘦,四肢变得纤细如柴,锁骨和肋骨清晰可见,脸颊凹陷,脖颈细得仿佛支撑不起头部。 粉丝的疑问和担忧随之而来:“你还好吗?”“是不是生病了?”面对这些关心,Eugenia起初轻描淡写:“我只是吃得比较少,天生代谢快。”但她的体重仍在持续下降,到2016年,有网友根据她的身高估算,其体重已不足30公斤,BMI(身体质量指数)仅约10.5(正常范围18.5-23.9,低于16即属严重消瘦)。 极端的体型让她迅速“破圈”。媒体开始争相报道这个“瘦得像纸片人”的网红,她的视频点击量飙升,Instagram粉丝数突破百万。但关注中夹杂着大量争议:有人认为她在“炫耀病态瘦”,会误导青少年模仿;也有人猜测她患有严重的进食障碍,呼吁平台封禁其账号。 事实上,此时的Eugenia已深陷**神经性厌食症**的泥沼。这种疾病源于对体重的过度焦虑,患者会通过节食、过度运动等方式刻意减重,最终导致身体机能衰退。据她后来透露,2015年的一次失恋让她陷入抑郁,为了“转移痛苦”,她开始控制饮食,最初只是少吃主食,后来逐渐发展到几乎不进食,甚至对食物产生生理性厌恶。 #### 三、争议升级:流量狂欢与社会责任的博弈 Eugenia的“极端形象”在网络上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讨论。支持者认为,她只是“天生瘦”,外界不应过度干涉;反对者则指出,她的视频会向青少年传递“越瘦越美”的错误观念,尤其对同样有身材焦虑的群体而言,可能成为模仿的对象。 2016年,一位关注青少年健康的医生在社交平台发起联名请愿,要求YouTube封禁Eugenia的账号,理由是“传播有害内容”,短短一周内就获得了超过10万人支持。平台虽未封禁账号,但对她的视频进行了限流,并在相关内容下添加了“进食障碍求助热线”的链接。 面对争议,Eugenia的回应始终模糊。她在视频中偶尔会提到“正在努力增重”,却从未正面承认自己患病。2017年,她的直播中出现了更令人担忧的画面:她站着时需要扶着桌子才能保持平衡,说话时气息微弱,手指因营养不良而出现颤抖。有粉丝发现,她的手腕细得能被一只手握住,手臂比许多儿童的还要纤细。 这段时间,她的家人也介入其中。母亲曾在采访中哽咽着说:“我们带她看过很多医生,但她拒绝治疗,我们也很无奈。”神经性厌食症的核心是心理抗拒,患者往往否认自己患病,甚至将“瘦”视为一种“成就”,这让治疗变得异常艰难。 尽管争议不断,Eugenia的商业价值却因“话题度”水涨船高。一些小众服装品牌找上门来,邀请她拍摄广告——她的“纸片身材”能让衣服呈现出独特的“空灵感”,吸引了一批追求“极致瘦”审美的消费者。2018年,她的年收入已超过50万美元,成为“流量变现”的典型案例,但也因此被贴上“靠病态身材赚钱”的标签。 #### 四、暂停与回归:在治疗与争议中挣扎 2019年初,Eugenia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有粉丝发现她在直播中突然晕倒,随后她的社交账号停更了近4个月。同年5月,她发布视频称,自己在家人的劝说下接受了住院治疗,“这段时间我想通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据媒体报道,她此次住院是因为心脏出现严重问题——长期营养不良导致心肌萎缩,心率低至每分钟35次,随时可能发生猝死。治疗期间,医生采用强制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相结合的方案,她的体重缓慢回升至40公斤左右,身体机能有所恢复。 2019年9月,Eugenia宣布回归社交媒体。复出后的她体型略有好转,视频内容也增加了“健康生活”的元素,比如分享自己吃的家常菜(尽管分量依然很少),呼吁粉丝“不要模仿我的过去”。但争议并未消失:有人质疑她“假治疗、真作秀”,认为她的体重仍处于危险范围;也有人担心,她的回归会让之前的“反进食障碍”努力前功尽弃。 2020年后,她的更新频率降低,视频中开始更多地谈论心理健康,偶尔会提到自己与厌食症的斗争。“这是一场持久战,我每天都在和自己的执念对抗,”她在一次直播中说,“我希望大家明白,真正的美不是瘦,是能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的活力。” #### 五、现状与反思:一个被流量异化的生命样本 截至2025年,Eugenia Cooney依然活跃在社交媒体上,YouTube粉丝数约200万,Instagram粉丝150万。她的体型较巅峰时期有所恢复,体重维持在45公斤左右(BMI约15.8),虽仍低于正常范围,但已脱离生命危险。 她的视频内容转向生活日常和心理分享,偶尔会和粉丝互动,回答关于“如何走出身材焦虑”的问题。2023年,她出版了一本自传,讲述自己与厌食症的斗争,书中写道:“网络让我获得了关注,也让我迷失在‘瘦’的执念里。我用了十年才明白,别人的眼光从来不该定义你的价值。” Eugenia的人生,是网络时代的一个复杂样本:她因“极端瘦”获得流量,又被流量反噬,在疾病与争议中挣扎;她既是厌食症的受害者,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瘦文化”的传播者。她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瘦”被商业资本和社交媒体包装成“美”的唯一标准,无数年轻人会陷入对身材的病态追求,而Eugenia只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 如今,她的存在依然提醒着我们:健康的身体与健全的心理,才是生命最珍贵的底色。而社会更需要做的,是打破对“单一审美”的追捧,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接纳与包容中,活出自己的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