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吴秀峰

公元1898年-1993年

吴秀峰公元1898年-1993年 广东广州市增城区人物

吴秀峰(1898-1993),增城市新塘镇官道村人。1919年公费赴法勤工俭学,是我国最早的一批留法学生之一。在巴黎大学及巴黎外交学院攻读法学,1927年获法学博士衔。1924年在巴黎加入中国国民党。1928年受聘“国际联盟”。翌年,随国际联盟访问团回国,为促使国际联盟断绝与北洋政府的关系而与南京政府建立关系作出了贡献。九一八事变后,奉国际联盟使命参加调查团的秘书工作,赴我国东北部地区实地调查日军侵华事实-。1936年9月,世界各国民主进步人士组成“国际反法西斯侵略运动总会”,担任中国分会驻欧洲代表团秘书长职务,为抗日援华奔走于日内瓦—巴黎—伦敦—华盛顿之间。1939年秋,欧战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国际联盟”解体,秀峰任国际反法西斯侵略运动总会代理秘书长,仍留在日内瓦。1940年初,赴美国担任以促进苏美英中联合武装打败德意日为宗旨的自由世界协会秘书长。1943年受聘纽约稚晖学院首任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任“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国际民主学会”执行秘书。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秀峰参与《联合国宪章》起草会议和“联合国组织”会议的秘书处工作,成为筹建联合国的首批高层外交人员。1947年参与纽约冯玉祥、赖亚力(中共党员)及香港李济深共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美洲分会”,为该分会筹委。同年底,受聘出任联合国附属机构———国际劳工局副秘书长。1950年初,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李济深之邀,以国际劳动局特使及个人身份访问北京半年之久。临返日内瓦复命前,领衔“民革”驻欧洲特派员,负责在华侨和留学生中做-工作,而被中国国民党巴黎支部以“附逆”为名开除出党。自此,他在国际劳工局与-民党政府势力展开了长达八年的斗争。1958年秋,他决意退离国际劳工局回国效命,花了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英文版《新中国》专著。1959年秋诀别妻儿只身回到阔别40年的祖国。抵京后即接受周恩来总理的委聘,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参事。他是全国政协第五、第六届委员。1980年9月出席全国政协五届三次会议时,披肝沥胆地陈述了自己对国家长治久安的见解:第一,政权不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第二,职权不能有终身制;第三,不能再搞暴风雨式的阶级斗争;第四,确保人民有选举权、任免权。1988年3月,他以90高龄告别政坛。1993年病逝,终年95岁。

新塘镇 新塘镇是增城市南部工业、商业重镇,广东省中心镇。2004年增城市实行镇级行政区划调整,新塘镇管辖原新塘、永和、仙村(除吓岗村)、沙埔、宁西5镇的行政区域范围;2005年,永岗、禾丰、贤江、新庄4村划入广州市萝岗区。新塘镇现管辖16个居委会和71个村委会,总面积251.51平方公里,总人口40多万(其中户籍人口21万,外来人口19万)。.  (一)基本情…… 详细++

  吴秀峰相关吴秀峰故居  

  • 吴鹏武 (1906~1930)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 上一篇:高剑僧下一篇:何博众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书记
    [公元1900年-1985年] 江苏省南京人物
    北京大学校长
    明朝首辅,明朝兴化三相
    开国大校
    著名的数学家
    落马官员
    海南进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公元1914年-1977年
    广东广州市增城区人物
    公元1909年-1982年
    广东广州市增城区人物
    公元1898年-1993年
    广东广州市增城区人物
    增城区
    广东广州市增城区人物
    公元1922年-2008年
    广东广州市增城区人物
    广东广州市增城区人物
    广东广州市增城区人物
    公元1918年-1990年
    广东广州市增城区人物
    公元1914年-1977年
    广东广州市增城区人物
    元?-1337年,元代广东农民起义军首领
    广东广州市增城区人物
    公元1916年-1955年
    广东广州市增城区人物
    公元1985年-2013年
    广东广州市增城区人物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