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主要有以下起源: 1、出自隗姓:夏商时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终发展为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后被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姓魏,已有4000年历史。 2、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三家分晋事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史称魏姓正宗。 3、出自芈姓: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为芈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则(秦昭王),曾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南阳邓州穰东一带),号穰侯,魏冉之族后裔皆姓魏,这支魏姓有2300年历史。 4、少数民族汉化改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南北朝时期,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氐族人王元寿聚众万人起义,自号“冲天王”,改姓名为魏揭,对抗北魏王朝,魏揭被杀后,其余子族人迁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汉姓为姓氏者,称魏氏。另外,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兀良哈氏改汉姓为魏;蒙古族兀亦桑氏,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汉姓为魏氏等。在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此外,历史上还有一些外姓改姓魏的情况,如南宋蒲江人魏了翁,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昆山人魏校,其先世本李姓,后改姓魏。 以下是魏姓的二十大名人: 1、魏犨:世称魏武子,春秋时晋国大夫,跟随重耳流浪19年,重耳即位后封其为大夫,魏氏成为晋国列卿之一。 2、魏文侯:名魏斯,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尊贤任能,改革图强,开创了魏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3、魏无忌:世称信陵君,昭王之子,安厘王异母弟,“战国四公子”之一,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壮举。 4、魏颗:春秋时代晋国魏犨的儿子,任晋国将军,在辅氏打败秦师,虏获秦国猛将杜回,为晋国立功。 5、魏绛:即魏庄子,魏犨之子,春秋时晋国卿,晋悼公元年为司马,执掌军法。 6、魏舒:魏献子,东周春秋后期晋国大夫,著名的军事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晋军步战的创始者。 7、魏桓子:又称魏宣子,春秋时期晋国魏氏的领袖,和赵襄子、韩康子一起打败智伯瑶,瓜分其领地。 8、魏击:魏文侯之子,战国初期魏国国君,在位期间将魏国的百年霸业再一次推向高峰。 9、魏冉:楚国人,战国时秦昭襄王母宣太后同母异父弟,五次任秦国国相,受封穰侯,后加封于陶邑,保举白起为将,战绩卓著。 10、魏无知:无忌孙子,秦末人,参加反秦队伍,楚汉战争时跟随刘邦,因推荐陈平而被封为高粱侯。 11、魏豹:原战国时魏国的贵族,陈胜起义时立其兄咎为魏王,后自立为魏王,被韩信击败后虏至荥阳,为汉将周苛所杀。 12、魏咎:战国时期魏国公子,魏豹之兄,秦国灭亡魏国后被流放废为庶民,后被陈胜部下周市拥立为魏王。 13、魏尚:西汉槐里人,镇守边陲,防御匈奴,作战有功,治军严明,关心部下。 14、魏相:西汉政治家,先后任茂陵令、扬州刺史、河南太守、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官至丞相,封高平侯,熟谙兵法,有雄韬大略。 15、魏应:东汉人,少时好学,建武初到京城洛阳,投博士门下受业,习《鲁诗》,明帝时为博士,以通经、有德行著称。 16、魏霸:东汉官员,建初年间被举为孝廉,经八次升迁至巨鹿太守,以简朴宽恕为政。 17、魏收: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与温子升、邢邵并称“北地三才子”,撰有《魏书》。 18、魏朗:东汉会稽上虞人,博学多才,名噪一时,曾任职司徒、彭城令、九真都尉、尚书等,后受“党锢之祸”牵连免职家居,著有《魏子》三卷。 19、魏伯阳:东汉著名的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现存系统阐述炼丹理论的最早著作,被后世奉为“万古丹经王”。 20、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义阳人,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后被封为南郑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