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基隆市历任市长及任期如下:
1.第1任:石延汉,1945年-1947年
2.第2任:梁劼诚,1947年-1948年
3.第3任:邓伯粹,1948年-1949年
4.第4任:谢贯一,1949年-1950年
5.第1届:谢贯一,1951年-1954年,中国国民党
6.第2届:谢贯一,1954年-1957年,中国国民党
7.第3届:谢贯一,1957年-1960年,中国国民党
8.第4届:林番王,1960年-1964年,中国民主社会党
9.第5届:林番王,1964年-1965年,中国民主社会党
10.补选:苏德良,1965年-1968年,中国国民党
11.第6届:苏德良,1968年-1972年,中国国民党
12.第7届:陈正雄,1972年-1977年,中国国民党
13.第8届:陈正雄,1977年-1981年,中国国民党
14.第9届:张春熙,1981年-1985年,中国国民党
15.第10届:张春熙,1985年-1989年,中国国民党
16.第13届:李进勇,1997年-2001年,民主进步党
17.第14届:许财利,2001年-2005年,中国国民党
18.代理:陈重光,2007年,台当局派任
19.补选:张通荣,2007年-2009年,中国国民党
20.第19届:谢国樑,2022年12月25日至今,中国国民党
以下是基隆市地名的由来及概况:
地名由来
基隆市原名“鸡笼”,其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基隆山形似鸡笼;另一种说法是此地为平埔族“凯达格兰”族老家,汉人听成河洛语的“鸡犬加笼”,后简称“鸡笼”。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台北府分府通判于鸡笼,并取“基地昌隆”之意,改称基隆。
基隆市概况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位于台湾岛东北端,濒临东海,扼北部之门户,是台湾省第二大港口城市。东、西、南三面环山与台北市相邻,仅北面一处有少量的平原临海。
    地形地貌:全市百分之九十五为丘陵地,地势起伏较大,河流穿梭在各山岭间,市区道路和住宅皆依山而立。
    气候特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雨期长,雨量多,有“雨港”之称,尤其是每年9月至翌年3月,降水日高度集中。
人口与民族
    人口数量:依据基隆市政府主计处统计资料与内政部户政司全球资讯网人口资料库查询资料显示,统计至2021年10月底基隆市人口数为364766人。
    民族构成:居民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中祖籍福建漳州人居多,另有1-2万人为高山族同胞,大多从事渔业生产。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发展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渔业和农业方面,基隆渔港是台湾重要渔业基地,年渔产量约占全台湾渔产量的1/5。
    第二产业:重工业主要有采煤和造船,但由于市区三面环山,平地窄,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尤其是旅游业和服务业。基隆庙口小吃闻名全台,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品尝。此外,文化创意产业也在逐步发展。
交通状况
    航运:基隆港是仅次于高雄港的台湾第二大港,每年进、出港船各约5000多艘,货物吞吐量约850万吨,是台湾北部海上门户和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
    陆运:是纵贯铁路和南北高速公路的起点,有通往台北市等地的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到台北市只需20分钟。
文化特色
    饮食文化:基隆庙口小吃种类繁多,有米类、面粉类、豆类、海产类、肉类到甜点和冰品等,得到“种类之多,全台之冠”的美誉。
    民俗文化:拥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如农历一月元宵节举行的基隆炮狮,由西定路聚乐社办理,在元宵节当日下午由西定路出发,举行四大庙拜庙绕境表演;农历五月端午节举办的龙舟嘉年华,为台湾少数的海上龙舟竞渡;每年农历7月15日举行的鸡笼中元祭,闻名全台湾。
行政区划:基隆市共辖7个区,分别是中正区、信义区、仁爱区、中山区、安乐区、暖暖区与七堵区。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