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历朝鲜之役(1592 年):大陆扩张的偷袭开端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怀揣 “征服朝鲜、进而入侵中国” 的野心,未经任何外交通告与宣战程序,于 1592 年 4 月派遣 15 万大军渡海突袭朝鲜。日军凭借火器优势与突然性,短短两个月内攻陷汉城、平壤等重镇,朝鲜军民仓促抵抗,三都八道迅速沦陷。此次偷袭是日本首次将 “不宣而战” 作为大陆扩张策略,若不是明朝派遣援军驰援,朝鲜半岛险些沦为其侵略跳板。战争持续 7 年,最终以日军撤退告终,但朝鲜半岛人口锐减、经济残破,而日本则初步积累了大规模跨海偷袭的作战经验。 二、侵台之役(1874 年):明治维新后的首次对外偷袭 日本以 “琉球渔民在台湾遇害” 为虚假借口,于 1874 年 5 月派遣 3600 余名日军登陆中国台湾,对高山族平民发动突袭与屠杀。此次行动全程未向清政府宣战,属于典型的 “借故寻衅、突然入侵”。清政府起初对日军动向毫无察觉,直至日军攻占牡丹社等地才仓促应对。最终在列强调停之下,日本勒索 50 万两白银后撤兵,但此次偷袭成为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侵略的 “试金石”,暴露了其觊觎中国领土的野心,也开启了近代以来对华侵略的序幕。 三、丰岛海战(1894 年):甲午战争的偷袭起点 1894 年,清朝应朝鲜请求派兵镇压东学党起义,日本以 “保护侨民” 为名增兵朝鲜,却对外宣称 “无意挑起战端” 麻痹清军。7 月 25 日凌晨,完成护送清军任务的北洋水师 “济远”“广乙” 两舰返航至丰岛海域时,早已隐蔽设伏的日本联合舰队 “吉野”“浪速”“秋津洲” 三舰突然开火。日军不仅偷袭军舰,还拦截清军运兵船 “高升号”,拒绝投降后开炮击沉该船,1100 余名清军官兵仅 200 余人获救。此次不宣而战的偷袭直接引爆甲午战争,日军后续凭借突袭优势赢得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攫取台湾及巨额赔款。 四、旅顺港偷袭(1904 年):日俄战争的导火索 为争夺中国东北与朝鲜的控制权,日本在与俄国谈判破裂后,再次选择 “先发制人”。1904 年 2 月 8 日夜,东乡平八郎率领日本联合舰队悄然抵达旅顺港外,趁着俄国舰队官兵欢度节日的松懈时机,下令驱逐舰发射鱼雷突袭港内俄军舰队。毫无防备的俄军多艘主力舰遭重创,港口防御工事被炮击,而日本直至次日才正式宣战。此次偷袭让日本掌握战略主动权,后续通过封锁旅顺港、歼灭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等行动击败俄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夺取中国东北南部控制权,进一步强化了 “偷袭即制胜” 的军事思维。 五、九一八事变(1931 年):鲸吞中国东北的阴谋偷袭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 “柳条湖事件”:河本末守中尉率士兵在沈阳北郊南满铁路轨道下埋设炸药,炸毁小段铁轨后反诬中国军队破坏。以此为借口,日军连夜偷袭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当时东北军接到 “不抵抗” 命令,未进行有效反击,日军数小时内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沈阳城。这场精心策划的偷袭是日本 “以小博大” 侵略策略的极致体现,短短 4 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3000 多万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日本在东北建立伪 “满洲国”,开启长达 14 年的殖民统治。 六、一・二八事变(1932 年):上海的突然袭击 1932 年 1 月,日本为转移国际社会对东北殖民统治的关注,同时试探中国军队战力,以 “日僧被殴” 为借口,于 1 月 28 日夜派遣海军陆战队突袭上海闸北、江湾等地。日军未向中国政府宣战,凭借海空优势对上海市区狂轰滥炸,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展开历时 3 个月的淞沪抗战。此次偷袭是日本侵华的进一步升级,虽未完全占领上海,但给上海民众带来巨大灾难,数万平民伤亡,大量建筑被毁,也暴露了其逐步扩大侵华战争的企图。 七、卢沟桥事变(1937 年):全面侵华的偷袭开端 1937 年 7 月 7 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后,以 “一名士兵失踪” 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随即,日军向宛平城与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发起突然袭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面侵华战争就此爆发。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始终未向中国正式宣战,仅以 “事变” 名义掩盖侵略本质。此次偷袭打破了局部抗战的局面,日军凭借突然性迅速扩大战火,先后占领北平、天津、南京等地,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惨案,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 八、珍珠港事件(1941 年):偷袭战略的顶峰与终结 1941 年,日本为打破美国经济封锁、推行 “南进” 战略,对美国太平洋舰队总部夏威夷珍珠港发动规模最大的突然偷袭。日本通过外交谈判伪装和平诚意,同时派遣舰队秘密穿越太平洋,绕开美军侦察,于 12 月 7 日凌晨发起攻击。两波舰载机群轮番轰炸,导致美军 8 艘战列舰 4 沉 4 伤,188 架飞机被毁,2403 名官兵阵亡。偷袭发生 1 小时后,日本才向美国递交宣战书,直接将美国卷入二战。此次偷袭虽让日本短期获得太平洋制海制空权,但也唤醒了美国战争潜力,最终在 1945 年原子弹轰炸与全球反法西斯力量打击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其 “偷袭制胜” 的逻辑彻底破产。 历史本质与警示 日本 8 次不宣而战的偷袭,贯穿其从封建时代末期到二战的扩张史,核心逻辑始终是 “以谎言掩盖野心、以突然性打破战力平衡”。这些事件不仅违背《海牙第三公约》等国际法准则,更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累计造成数千万人伤亡与巨大财产损失。历史证明,依靠偷袭、侵略谋取利益的行为,必然遭到世界正义力量的反击,也让日本自身走向覆灭。如今,这些事件仍是警惕军国主义复活、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历史镜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