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王叔和对脉学的总结(晋)

历史故事
中国历史朝代介绍

中医脉学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相传是由战国时代的名医扁鹊所创造,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 “今天下言脉者, 由扁鹊也。 ”扁鹊在战国秦汉年间也被公认为脉学的鼻祖。 在马王堆帛书中也有古代论述脉诊的专书——《脉法》, 可惜由于残损严重, 已难以辨识。 到了汉代之后, 脉学已经非常流行。 据《史记》记载, 仓公淳于意从其老师公乘阳庆那里接受了传自黄帝、 扁鹊的“脉书上下经”, 因而掌握了诊脉法的要领。 在他向汉文帝陈述的25例诊籍里, 曾多次引用《脉法》的原文。 不过, 这一时期的脉学文献大多已经散佚了, 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一些只言片语的零星记载。 王叔和像《内经》在成书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脉学素材, 论及四十多种脉象, 分别阐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临床意义, 尤其是对“四时五脏脉”特别重视。 而三部九候诊脉法则是《内经》中讨论的主要内容。 《难经》是将《内经》脉学资料系统化的一次尝试, 其中最为重要的贡献则是对《内经》曾提出的“寸口脉法”有所发展, 明确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系统论述了切脉独取寸口以诊断疾病的原理, 并具体描述了正常和异常的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难经》舍弃了《内经》中复杂的“三部九候”全身遍诊法, 而代之以简便易行的“独取寸口”法, 是脉学的一大进步, 为后世普遍推行寸口诊脉法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时期, 中医脉学研究出现高潮, 产生了大量专著。 其中王叔和所撰《脉经》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三世纪以前的脉学知识, 并有很多创见, 是中医脉诊的奠基之作。 《脉经》全书共10卷, 98篇, 约10万字,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其作者王叔和生卒年代缺乏具体记载, 相关生平事迹很少, 仅知其曾做过晋太医令, 当为魏晋时人。 王叔和是一代名医, 对医学贡献甚多, 曾编次《伤寒论》使仲景之学得以大行于世, 但《脉经》的撰写则是他更加突出的贡献。 《脉经》书影(明《医统正脉》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脉经》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二十四脉的确立。 中医对脉象的描述在《内经》中就已经有了许多记载, 曾出现四十多种不同的脉象, 《伤寒论》中也有二、 三十种不同的脉。 但是, 这些脉象都缺乏明确的指下标准, 没有明确的概念, 也常易混淆。 《脉经》首次系统的论述了各种脉象, 总结并归纳为浮、 芤、 洪、 滑、 数、 促、 弦、 紧、 沉、 伏、 革、 实、 微、 涩、 细、 软、 弱、 虚、 散、 缓、 迟、 结、 代、 动等二十四种, 并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 为脉象的鉴别确立了标准, 使之规范化。 此后, 历代中医著述中对脉象的描述, 均未离开《脉经》的基本范畴。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