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注册

范蠡与韩信的悲惨命运:忠臣为何都没有好下场?

韩信

野史秘闻,的确够野:范蠡与韩信的悲惨命运:忠臣为何都没有好下场?

【故事相关人物】 韩信、 项羽、 刘邦。

  范蠡与韩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为勾践谋划二十余年,灭掉了吴国,报了会稽之耻,继而称霸中原。可勾践复兴越国后,因功封为上将军的范蠡却及时逃走了。他逃到齐国时写了一封信给越国的宰相文仲,劝这位与范蠡一同辅佐勾践的功臣赶快逃走。信上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嘴,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文仲自觉灭吴功高,越王勾践不会亏待他,故不听范蠡劝告继续留下侍奉勾践。不久果然被勾践不容,受赐剑自刎而死。这样悲惨的下场,两百五十年后,忠于刘邦、不肯谋反的韩信与之如出一辙。据此,后人创作了一副对联纪念之:狡兔死,走狗烹,古往今来只韩信。飞鸟尽,良弓藏,激流勇退有范蠡。

  这副对联也有另一种版本是:狡兔死,走狗烹,古往今来只韩信。功业成,身亦退,寻仙访道有张良。对联里的韩信,就是指帮助刘邦夺得大汉天下的一代名将韩信。据说他在被刘邦妻子吕后诱杀之前,也发出了类似“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韩信的这种感叹世人都不难理解,因为刘邦如若没有拜军事天才韩信为大将军,就不可能打败兵强马壮、实力远远大过自己的项羽,大汉政权也就无从建立。

  可功高震主的韩信却被吕后、萧何骗至长乐宫悬钟室,吞下身首异处的苦果,也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经典成语。请看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详细记载: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髃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如果当初韩信听从谋士蒯通的计策,取刘邦而代之,中国的历史将会出现怎样一种全新篇章?韩信惨剧到此为止,我们回头还来说识时务的范蠡。

  据民间传说,范蠡当年逃走时,携美女西施一起隐居齐国,改姓名为“鸱夷子皮”——指古代牛皮做的酒器。为安全计,范蠡又迁徙至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西北,继续经商治产,“十九年中三致千金”,终成巨富,自号“陶朱公”,高寿而善终。因为范蠡足智多谋,经商有道,广为世人知,后代许多生意人都供奉他的塑像,尊陶朱公为民间财神——中国商人的圣祖。已故作家沈从文老家凤凰古城有一户人家曾贴出一副对联总结道:

  范蠡识务成巨贾悟空求佛得真经。

  本来,写到这里,可以画上句号了。可是我转念一想,还有话说。严格地说,范蠡、文仲、韩信三人,文仲和韩信是铁心不二的忠臣,范蠡虽然不算叛臣,至少也不能算忠臣吧?可是作为“认死理”的忠臣的文仲、韩信,最终下场却是身首异处;而“识时务”的范蠡中途脱逃,最终结果却携得美人归,赚得是钵满盆满,千百年来受人景仰。再联想到中国历史上,似乎忠臣都没有好结果,就连忠言都感觉逆耳,有时天下的道理真是说不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AI整理,版权归属不明确,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