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秘闻,的确够野:解密马陵之战:魏将庞涓并未于马陵自刎 【故事相关人物】 《史记》一书,向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了史学的最高成就,常令后世史家望书兴叹。 这段记载,人物栩栩如生,场面历历在目。于是千百年来,庞涓马陵自刎便成了定论。
事实却并非如此。 一、《竹书纪年》的说法 早在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就已指出:“《纪年》云,梁惠王十七年,齐田忌败梁于桂陵,至二十七年十二月,齐田朌败梁于马陵”。也就是说,据《竹书纪年》记载,孙膑与魏军大战是在桂陵;与魏军在马陵大战的齐国主将是田朌。而且马陵之战距桂陵之战,只有十年。 需要论证的是:《竹书纪年》对桂陵和马陵之战的记载是否比《史记》的记载更可靠?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竹书纪年》的基本情况。 据《晋书·武帝纪》载:“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冬十月,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这十余万言的古书竹简装成数十车送至京师,经束皙、杜预等专家整理研究,得文献75篇。其中有12篇记录了自夏、商、周至战国后期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的历史,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历史文献。由于记载采用编年体的方式,遂命名为《纪年》。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征引此书时将《纪年》与“竹书”连用,之后才有了《竹书纪年》之称。 《竹书纪年》对于西周、春秋、战国,不分记各诸侯国事,独记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又独记魏国,称魏襄王为“今王”。不难看出,这是一部魏襄王时期魏国人撰写的史书。可惜的是,这部书问世不久就作为魏襄王的随葬品埋入了地下,直到570余年后的西晋初年才出土。司马迁自然看不到此书。 毫无疑问,关于桂陵和马陵之战的记载,魏襄王时期魏国人撰写的《竹书纪年》较之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更准确。 二、《战国策》的有关说法 《战国策·齐策一》载:赵都邯郸被魏军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用段干纶的计谋,出兵进攻魏国的襄陵。当年七月,邯郸被魏军攻克,齐军则趁魏军疲惫之际加紧攻击,大败魏军于桂陵。《史记·魏世家》中的记载与此基本相符:“魏惠王十八年,魏破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于)桂陵。” 《战国策·齐策一》又载:魏国进攻韩国的南梁,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用田臣思的计谋:先秘密与韩国结盟,又不马上出兵救韩。韩国自恃有齐国撑腰,(与魏国开展大战,结果却)五战五不胜,只好求诉于齐国。齐国这时才出兵攻魏,大败魏军于马陵。《战国策·魏策二》有这样的记载:魏惠王发动全国的军队,由太子申统帅去进攻齐国。有人对公子理的老师说:“您为何不让公子理去王太后面前哭诉,阻止太子申率兵攻齐呢?如果阻止成功,太子申就会感激太子理;如果阻止不成,公子理就有可能立为王。因为太子申年轻,不会用兵;而田朌是齐国久经沙场的老将,孙膑又善于用兵,太子申这次出战必定要败,败者必定被擒……”。(结果是,)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魏)十万之军。 从这则记载看,马陵之战齐国主将为田 ,军师有可能仍是孙膑;而魏国主将是太子申。 《史记·魏世家》中却是另一种说法:魏惠王二十八年,齐威王卒。“(魏惠王)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孙膑)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与齐人战,败于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军遂大破”。 《史记·魏世家》的这一记载与《战国策·齐策一》和《战国策·魏策二》的记载明显矛盾。“齐策一”记载马陵之战时齐威王仍在位,而且马陵之战的发生是为了救韩而不是救赵;“魏策二”只肯定了魏军主将是太子申,对庞涓则只字未提。如果庞涓参与了马陵之战,或者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载,庞涓为马陵之战中魏国主将,那位向公子理的老师进言的客人又岂能如此说辞呢?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史记·魏世家》中对马陵之战的记载自相矛盾。“列传”中讲“齐救韩”发生了马陵之战;“世家”中讲“齐救赵”发生了马陵之战。“齐救韩”则与《战国策·齐策一》相符。很明显,“齐救赵”发生马陵之战之说是太史公将马陵之战与桂陵之战搞混了。 三、孙膑本人的说法 一九七二年四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膑兵法》的竹简。其中有《禽庞涓》一篇,大意为:魏军由将军庞涓带兵八万进攻邯郸。齐王闻之,使将军田忌、孙膑带兵八万前去救援。田忌佯攻平陵(疑即《战国策》中之襄陵),并采用所谓“减灶”计诱使庞涓轻骑追击,最后在桂陵大败魏军,并擒获庞涓。 1、庞涓并未在马陵自刎,而是在桂陵被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AI整理,版权归属不明确,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