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秘闻,演义趣闻:曹操几时结识刘备?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情仇? 【故事相关人物】 刘禅、 孙权、 诸葛亮、 张飞、 刘备、 关羽、 曹操。
刘备率关羽、张飞等人跑去找卢老师效力,被卢植编入一个叫邹靖的校尉手下,校尉是高级军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师长,刘备等人军职不详,可能不是太高。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刘备立了功,被朝廷任命为中山国安喜县尉,这个职务低于县长或县令,大约相当于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别看它品秩不高,但很能锻炼人,曹操、孙坚、孙权都干过。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在这个职务上干得不顺利,后来发生了“鞭打督邮”事件,他把上级派来的检查组组长给打了,刘备只得弃官而逃。这个时候正赶上何进、袁绍四处募兵,一些投机分子都往洛阳跑,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等人来到了洛阳,被何进编入一个叫毌丘毅的人手下。《汉末英雄记》里关于刘备与曹操在洛阳相识的经历,大约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但是,《三国志》和《汉末英雄记》的记载有些出入。根据《三国志》记载,何进派毌丘毅到扬州刺史部的丹阳郡募兵,刘备等人一同前往,走到下邳国时,遇上黄巾军,在作战中刘备又立了功,被任命为下密县丞,相当于副县长,又改任高唐县尉,后来升任高唐县长。下密县和高唐县都在山东境内,刘备既没有再去丹阳郡,也没有回到洛阳,而是直接去山东任职了。但据王粲的说法,刘备是跟曹操一块离开洛阳的,到沛国“募召合众”,曹操离开洛阳发生在袁绍弃官远走冀州的同时,如果曹操逃出洛阳的时候带着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就与《三国志》的说法相矛盾了。 考察曹操的行踪,他逃出洛阳比袁绍还狼狈,根据《三国志》卞皇后的传记记载,他甚至来不及通知家里人一声,夫人卞氏及在洛阳的家人都惊恐不已;据《魏书》、《世语》和《杂记》三本书的记载,曹操逃亡路过成皋县的时候到过老朋友吕伯奢的家,杀了吕家的人;据《世语》记载,曹操逃到中牟县时被人认出来是通缉犯,结果被抓了起来,幸亏县里的功曹申明大义,认为“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劝县令把曹操放了。以上种种记载表明,曹操是只身逃亡的,尤其是关于吕家血案的不同版本也说明,曹操当时身边没有其他人,否则也不会给后世留下那么多争议了。
刘备没有再回洛阳,曹操逃亡时他不在。同时,各种史料都记载曹操逃亡没带其他人,显然《汉末英雄记》里的那要记载不真实。《汉末英雄记》虽然不是正史,但也不是传奇小说,它里面记载的大多数史实都是有根据的,因为王粲是那段历史的亲身经历者,《汉末英雄记》可以视为“口述历史”。尤其是记录曹操的内容,王粲更不会胡编乱造,关于刘备跟随曹操一块去沛国募兵这条记载如何理解呢? 其实,详细考察一下曹操出逃前后的历史可以看出,这一记载应该也是真实的,只是它的时间不在曹操出逃时,而是更早一些,在何进被杀之前。何进被杀前曹操的职务是典军校尉,这是著名的“西园八校尉”之一,这是一支新军,正在建设之中,曹操担任这个职务首要问题就是募兵,有了兵源后进行编练。同时,袁绍给何进出主意引外兵入京,何进除召董卓等人来洛阳外,还派不少人出去募兵,像张辽、鲍信、张邈、王匡、毌丘毅就是这时候派到各地的。过去一直没有注意被派下去募兵的人里还有曹操,如果分析《汉末英雄记》里的这条记载,可以确定其实曹操也参加了募兵,募兵的地点是他的老家沛国,在这次募兵中刘备、关羽、张飞等人也参加了。
这是刘备与曹操最早的合作,这时候曹操大概三十四五岁,刘备大概三十岁左右。但是这次合作时间不长,曹操的募兵可能进行得不顺利,也有可能洛阳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曹操又回到了洛阳,总之这次没有募到太多的人马,刘备等人转而被何进派到毌丘毅那里去丹阳郡募兵了。 《汉末英雄记》里的后一条记载,看着像是发生在官渡之战前,因为那时候刘备正周旋在曹操与袁绍之间,但仔细分析又不像,如果曹操对刘备的“密言”发生在“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许昌,他泄露给袁绍就应该是与曹操决裂改投袁绍之后,但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绍知操有图已之意”了,因为这时袁、曹对决已经开始,这件事天下人都已经知道了,不用刘备再去告密。
如果不是这时,刘备能周旋与曹操、袁绍之间的,也唯有董卓之乱前在洛阳时,也就是刘备随曹操到沛国募兵前后,这个时候袁绍权势很大,曹操等人事实上都在听从袁绍的调遣,但曹操又极看不上袁绍的为人,不止一次表达过对袁绍的轻视,也许跟刘备聊起过什么,而刘备转眼报告给了袁绍,曹操很后悔,不惜咬烂舌头作为“失言之戒”。如果是这样的话,说明刘备在洛阳那段时间虽然地位并不太高,但却比较活跃,能跟袁绍、曹操这样的重量级人物经常来往,并且与曹操的关系挺密切,曹操可以把一些知心话给他说。 以后,曹操在陈留郡的已吾起兵,参加了酸枣会盟,一步步壮大实力,当上了兖州牧,成为一路诸侯。刘备等人在高唐县也没有干太多时间,老同学公孙瓒在幽州事业越来越发达,刘备转投公孙瓒,被公孙瓒任命为平原国相,相当于郡太守。兖州牧曹操跟徐州牧陶谦爆发了战争,曹操三征徐州,而陶谦是公孙瓒的盟友,公孙瓒派刘备等人援助陶谦,在郯城保卫战中刘备与曹操直接在战场上相见,昔日的战友成为今天的敌人。 陶谦死后刘备接掌了徐州,还没等曹操与他刀兵相见,刘备自己这边出了事,四处游荡的吕布被曹操打得无路可走,到徐州来投刘备,刘备缺乏警惕性收留了吕布,结果吕布与袁术串通趁刘备与袁术交战之机背后下手,把刘备赶出了徐州,尽管后来双方达成了谅解,但刘备与吕布的矛盾依然很深,官渡之战前,曹操下决心解决吕布,刘备投靠了曹操,被曹操任命为豫州牧、左将军,这是他们第二次合作。
尽管曹操手下不少人劝他杀掉刘备,以免后患,但曹操始终没有动手。刘备在曹操那里一直心存不安,加上他暗中参与了董承谋反事件,干脆一走了之,不久与曹操翻脸,之后转投袁绍。官渡之战后,刘备又转投了刘表,后来发生了赤壁之战,刘备联合孙权打败了曹操,扳回了关键的一局。 纵观赤壁之战前,刘备与曹操有过合作也有过斗争,他们之间多次发生正面冲突,总是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刘备还没有实力与曹操过招,他甚至一听说曹操亲自来讨伐他就不战而逃。但是曹操对刘备评价颇高,认为他是一个英雄。
曹操这样的评价来自于他对刘备身上锲而不舍顽强精神的赞赏,刘备出身低下,靠着自己的奋斗一步步走来,真正应着那句话:“不放弃,不抛弃。”刘备多次陷入险境和低谷,但最后都挺了过来,这种品质是曹操最欣赏的。曹操自己的经历也跟刘备差不多,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但又不断遇到挫折和失败。由于双方类似的经历和性格中某方面的共同之处,曹操对刘备有“惺惺相惜”之感。 赤壁之战给了刘备以自信,原来无比强大的曹操也是可以战胜的。赤壁之战后,曹操的事业有点走下坡路,而刘备则迅速崛起,两股势头不同的力量终于爆发了一次对决,这就是汉中之战。此战由刘备和曹操亲自指挥,曹操这时已经六十多岁了,进入了“烈士暮年”,而刘备还不到六十岁。刘备倾其所有务求打赢这场战争,整个益州都被动员起来了,结果刘备胜出,曹操的势力退出了汉中,刘备自称汉中王。 曹操六十六岁时死了,刘备比曹操多活了三年。他们一生的经历有许多不同,他们的性格也有很大差异,但他们活跃在同一段历史舞台上,有时互为朋友,有时互为敌手,彼此相当熟悉和了解,都对汉末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AI整理,版权归属不明确,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