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干达“超级母亲”玛丽亚姆:44个孩子背后的生命传奇 根据现有记录,瓦伦蒂娜·瓦西尔耶娃是世界上生育次数最多的女性。她在1725年至1765年的40年间共生育27次,累计诞下69个孩子,其中16对双胞胎、7对三胞胎和4对四胞胎。这些孩子中有67人存活至成年。 详细信息 瓦西尔耶娃是18世纪俄罗斯农民,因苏联政府在卫国战争期间推行鼓励生育政策,她被授予“英雄母亲勋章”。她的生育记录在2001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最高纪录。 其他高生育记录 非洲乌干达的玛丽亚姆·纳巴坦齐·巴巴里在40岁时已生育44个孩子(38个存活),但这一记录未被官方认证为最高生育次数。 #### 一、命运的开端:早婚与“异常”的身体 玛丽亚姆1980年出生于乌干达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父母是普通农民,家中子女众多,生活拮据。在乌干达农村,早婚是普遍现象,玛丽亚姆也未能幸免。12岁时,她被父母安排嫁给了比她大30岁的丈夫萨利姆(Salim),一个已有两名妻子的中年男人。这场婚姻并非出于爱情,而是家庭贫困下的无奈选择——父母希望通过“联姻”获得少量彩礼,缓解家庭压力。 婚后不久,玛丽亚姆的身体便显露出“异常”。13岁时,她第一次怀孕,竟直接生下了一对双胞胎。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双胞胎在乌干达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神灵的馈赠”,但对这个贫困的家庭而言,却是沉重的负担。更令人意外的是,此后的几年里,玛丽亚姆的怀孕几乎从未间断,且多数是多胞胎:她先后生下了6对双胞胎、4对三胞胎和2对四胞胎。 医学检查后发现,玛丽亚姆的身体存在特殊的生理条件——她的卵巢每次排卵时会释放多个卵子,这使得她极容易怀上多胞胎。这种“超排卵”现象在医学上并不常见,而在缺乏避孕措施的农村,这一特征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从13岁到30岁的17年间,她几乎每年都在怀孕、生产中度过,身体被反复透支,却无力反抗。 #### 二、生育的深渊:贫困与无休止的责任 玛丽亚姆的家庭从未因“多子”而富裕,反而陷入了更深的贫困。丈夫萨利姆以打零工为生,收入极不稳定,而38个孩子的吃喝、穿衣、教育成了压在这个家庭肩上的巨石。为了养活孩子,玛丽亚姆每天凌晨4点就要起床,先为全家人准备食物(通常是玉米糊和野菜汤),然后下地干活,种植香蕉、木薯等农作物,傍晚还要回家缝补衣物、照顾年幼的孩子。 她的生活里没有“自我”,只有无尽的责任。由于孩子太多,她甚至记不全每个孩子的名字,只能通过年龄和长相大致区分。年幼的孩子常常因为争抢食物哭闹,稍大的孩子则要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家里没有足够的床,十几个孩子挤在一间漏雨的土坯房里,睡在铺着干草的地上;没有足够的校服,孩子们常常光着脚去上学,甚至因交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 更令人痛心的是,丈夫萨利姆在孩子们逐渐长大后,选择了逃避责任。他以“外出打工”为由离开家,从此杳无音信,将38个孩子的抚养重担完全压在了玛丽亚姆一个人身上。这对本就艰难的她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她曾绝望地对媒体说:“我恨我的身体,它让我生了这么多孩子,却没人帮我分担。” #### 三、绝境中的挣扎:从被同情到主动改变 玛丽亚姆的故事在2016年被乌干达当地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记者们走进她的家,拍下了孩子们挤在狭小空间里的画面:墙壁斑驳,地面泥泞,唯一的“家具”是几个破旧的木箱,里面装着孩子们仅有的衣物。这些照片让无数人感到震撼与同情,来自世界各地的捐款和物资开始涌向这个家庭。 但玛丽亚姆并没有依赖外界的援助。她知道,捐赠只能解一时之困,要让孩子们真正活下去,必须靠自己。她用捐款买了几头奶牛,开始养殖副业,牛奶不仅能供孩子们饮用,还能拿到市场上出售;她扩大了农作物种植面积,雇佣了附近的贫困村民帮忙,既增加了收入,也带动了邻里就业。 同时,她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尽管家中仍有部分孩子因贫困辍学,但她坚持让适龄的孩子走进课堂。“我没读过书,一辈子被贫困困住,我不能让孩子们重复我的命运。”她在采访中说。如今,她的几个年长的孩子已经成年,有的在镇上做小生意,有的成为了农民,开始帮母亲分担家庭责任。 #### 四、争议与反思:生育背后的社会困境 玛丽亚姆的故事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有人认为她是“生育机器”,将贫困归咎于她的“无节制生育”;也有人指出,这一悲剧的根源在于乌干达农村的早婚习俗、性别不平等和避孕知识的匮乏。 事实上,在乌干达,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婚姻中几乎没有避孕的话语权。玛丽亚姆曾多次想停止生育,但丈夫拒绝使用避孕措施,当地也没有便捷的避孕渠道。她的身体因频繁生育受到了严重损害,30多岁时便出现了关节疼痛、子宫脱垂等问题,但贫困让她无力就医。直到2019年,在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她才接受了输卵管结扎手术,彻底结束了生育生涯。 她的经历也折射出非洲农村女性的普遍困境:早婚、多育、缺乏教育和医疗资源,她们的身体往往成为家庭和社会压力的承载者。玛丽亚姆曾对记者说:“我不希望任何女性像我一样生活,女性应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 #### 五、当下的生活:在苦难中坚守希望 如今,玛丽亚姆已43岁,脸上刻满了与年龄不符的沧桑,但眼神中仍透着坚韧。她的家依然简陋,但比过去整洁了许多;孩子们虽然穿着朴素,却能吃饱穿暖,不少人还在学校里表现优异。她最大的孩子已经30岁,最小的只有8岁,一家几十口人仍挤在那个小院子里,却多了几分烟火气。 闲暇时,她会给孩子们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告诫他们要努力读书,走出农村。“我这一生,就是为了他们而活。”她说。尽管命运给了她无尽的苦难,但看着孩子们一个个长大成人,她眼中总有难以掩饰的温柔。 玛丽亚姆的故事没有传奇色彩,只有真实的生存与挣扎。她不是“英雄”,也不是“异类”,而是一个在极端困境中用母爱支撑家庭的普通女性。她的44个孩子,既是她的负担,也是她活下去的动力。正如她所说:“只要孩子们还在,我就不能倒下。” 在这个被数字和纪录定义的时代,玛丽亚姆的故事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而那些在苦难中坚守的力量,远比“纪录”本身更值得被看见。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8-2 17: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