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秘闻,演义趣闻:东厂的锦衣卫被人称为番子是贬称吗? 【故事相关人物】 《绣春刀2》里,说到一个词,东厂番子。 我们知道,在古代,番字是对少数民族或外国的称呼。英国人挟坚船利炮打得清王朝瑟瑟发抖,却仍被轻蔑的称为番子。 用番子来称呼东厂员工,是否也是贬义,以显示民众对他们不满呢? 实际上,并非如此,古代也把缉捕罪犯的差役称为番子、番役。
网络配图 说起来,番字多义,可以是贬义,也可以是中性。 只能说,汉语是很有趣的语言。 相对于汉语的有趣,东厂这个机构,则显得更为奇特。 它是明成祖为了监视群臣而创设,“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另有一重大职能,“与锦衣卫均权势”。 说白了,就是朱棣对自己恢复的曾被父亲朱元璋废除的锦衣卫不放心,于是又设东厂分锦衣卫的权,互相牵制。 讲起来,这似乎真是个很先进的观念,可实际搞笑极了。 东厂的老大,提督东厂太监,本来是个光杆司令的,他的手下,有千户有百户,按《明史刑法志》的记载,“东厂之属无专官,掌刑千户一,理刑百户一,亦谓之贴刑,皆卫官。其隶役悉取给于卫,最轻黠獧巧者乃拨充之。”
网络配图 意思是,督主掌管的人,都来自于锦衣卫。且到后期,锦衣卫的指挥使,干脆成了东厂的附庸,两者早没了制衡。 哪些锦衣卫能进东厂呢? 轻黠獧巧者——说得好听,就是聪明伶俐,说得不好听,就是狡猾巧诈。 不管用什么词,都说明,能被东厂选中,说明那个锦衣卫聪明、办事干练。 能调到东厂,对锦衣卫而言,是提拔,是高升。 我们知道,同事之间都有竞争,锦衣卫之间也是。《绣春刀2》里,锦衣卫之间对案件的争夺,想办大案的心理,都有很精彩的描述。 放在明朝,同样如此。反正自己更能昂首挺胸了呀,更能横着走了呀——何况,锦衣卫办事,还得按规程来,抓人还要有文书,上报皇帝还要写奏折,在东厂呢?可以口头直达,根本不必要那些繁琐的程序。 至于主管由一个正常人变成了太监,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网络配图 想想魏忠贤九千岁,多少文臣武将给他盖生祠,叫干爹啊——更多的,想叫干爹还没进身之阶呢。 魏忠贤残的是身,无耻大臣们残的是…… 脑? 非也非也。 他们一点也不残,他们之所以去巴结魏忠贤,是聪明的表现。 真正残的,是皇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AI整理,版权归属不明确,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1970-1-1 08:00 |